林麝泌尿系统结石的病因、症状及预防
2021-04-15李斐然郭林文王永奇
李斐然,郭林文,王永奇
(1.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32;2.陕西省宁东林业局,陕西 西安 710100)
林麝(M.berezovskii)属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又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物种,也是东亚地区特有物种。雄麝香囊分泌的麝香是传统的珍稀中药材,属于国家战略储备物资、专控商品,价格超过黄金。
陕西省林麝养殖规模已居全国之首,涉及 5 市 16 县(区)33 家合法企业 700 余户农户从业,年产值已达3.5亿元,对调整农业结构和促进山区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市场巨大的麝香需求,天然麝香只能通过人工养殖的雄麝获取。目前,人工养麝经历了六十余年历史,对林麝的生态习性、疾病、营养、生理生化、遗传多样性等有了一定研究,但仍然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其中,多发于雄性幼崽的泌尿系统结石病,因其常呈聚集发作、难以医治且致死率极高,对养麝业造成了较大影响。
为了研究此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措施,笔者于2019年4月至9月对陕西省14家养殖场进行走访调查,共计调查当年繁育仔麝211头。其中2家养殖场共发现林麝泌尿系统结石5例,其余养殖场未见病例。5只发病林麝全部为当年出生的1~5月龄雄性幼体。其中,A场当年出生仔麝33只,雄性19只,发病3只;B场当年出生仔麝26只,雄性15只,发病2只,见表1。
表1 泌尿系统结石统计
由统计结果可见,以麝场而言,发病率为14.3%,多数麝场并未遇到这种疾病。而所有病例集中在两家麝场,有可能意味着此病与不同麝场的饲料、饮水或者管理方式有一定关系。此病的发病也集中在1~5月龄的雄性幼麝,意味着雄性幼麝的某些生理特征是造成此病的内因。而且在出现病例的麝场,发病率达到了13.3%~15.8%,提示我们雄性幼麝对饲料、饮水和管理方式较为敏感,容易受其影响。
1 林麝的泌尿系统结石和其成因
林麝泌尿系统结石是指发生在膀胱、肾盂或者尿道的原发性或继发性结石。形成结石是一个复杂的理化反应过程,尿液中的各种盐分和成石物质的含量在超出机体自我调节的范围后,呈现过饱和状态,形成结晶析出聚集,最终形成结石。对林麝而言,此病以尿道结石为主,肾盂、膀胱结石较为少见。结石形成后,可引起麝疼痛、血尿、尿潴留及尿路感染炎症等,造成尿液无法排出,最后因膀胱破裂或者尿毒症死亡。
林麝泌尿系统结石的形成与水源、饲料、季节、年龄、性别、运动等多种因素有关。从内因而言,此病几乎全部发生于1~5月龄的雄性仔麝。因为雄性仔麝的输尿管结构特殊,纤细狭窄且有S型弯曲,容易沉积结石。从外因而言,水源、饲料和季节是主要影响因素。水源的水质过硬,夏季麝大量饮水容易摄入过多钙镁离子,与尿液中的磷形成碳酸钙、磷酸钙、磷酸氨镁沉淀。在饲料方面,林麝作为反刍动物,摄入的磷可以通过唾液进入胃肠道,通过粪便排出一部分。然而,个别养殖场饲喂精饲料过多,新鲜树叶种类太少,造成林麝过多摄入多汁饲料和精饲料,反刍时间降低,唾液分泌减少,最终造成精饲料中的磷大量通过尿液排出,哺乳期母麝则将部分磷通过乳汁排出,造成幼麝磷摄入超标。过多的磷在泌尿系统与其他矿物质形成磷酸盐结晶,导致结石形成。精饲料配方中的玉米是高磷来源,应注意配料时的钙磷比,严格控制在2∶1~1.5∶1之间。林麝的正常尿液一般偏碱性。酸性尿液可以促进磷酸盐、碳酸盐的溶解,帮助结石排出体外。因此可以在夏季高发期添加饲喂氯化铵来酸化尿液,防止结石形成。
经过调查,A养殖场采用羔羊预混料作为林麝的精饲料,每头每天饲喂60 g。B养殖场自配精饲料,玉米占60%,每头每天饲喂75 g。两家养殖场的水质较硬,镁离子含量很高,见表2。
表2 养殖场水源硬度
2 临床症状观察
病麝初期食欲下降,静卧于角落,停止反刍。偶尔站起,弓腰收腹并叉开双腿半蹲做努责排尿状,可见肛门收缩,但尿液无法排出,或可零星排出几滴。尿液可能是粉色血尿。呼吸急促且短暂,可见胸腹部侧面快速轻微起伏。后期,麝无法自主站起,工作人员捕捉时,则拱起背部拖行后肢移动。
手触病麝腹部,可感到膀胱充盈鼓胀并有液体波动感,部分幼体下腹部皮肤呈半透明状,严重积水。瘤胃停止蠕动,内有水声,尿道口和麝香囊之间的被毛有黄褐色尿臭味结晶物质,病麝体温39.1~39.7℃。
3 解剖症状
腹腔剖开后,可见腹膜和皮下水肿严重,有淡黄色液体流出。膀胱呈黄褐色,高度充盈肿胀。膀胱附近的小肠、直肠受到挤压,出现淤血、黏连;移除膀胱并剖开,可见膀胱内部尿液混浊发臭,内有血丝;膀胱粘膜增厚、偶见1~3 mm黄色片状结晶附着于内壁 ;尿道S型弯曲处呈黑色充血坏死状;切开尿道,其中3只发现黄褐色细鱼鳞状结晶附着于尿道,尿道内有炎性坏死形成的浑浊絮状物。2只年龄小于2个月尚未断奶的仔麝瘤胃内容物内发现南瓜和胡萝卜丝,来源于母麝的多汁饲料,里面拌有精饲料。
4 治疗方案
(1)对病麝首先停食停水,给予抗生素进行抗菌消炎治疗,一般可选用左氧氟沙星口服,每天2次,每次20 mg。
(2)40%乌洛托品2 mL静脉注射,每天2次持续3 d。
(3)口服20%氯化铵,每天3~5 mL。
(4)注射消炎针1 d后,注射0.2 mL 2.5% 的氯丙嗪溶液1次,用于松弛尿道肌肉,促进尿道扩张排出尿液。
(5)对于患病初期的林麝,在观察其可以自主少量排尿时,可以根据体况体重,考虑给予利尿剂呋塞米1 mg·kg-1肌肉注射,增加尿量冲出结石。当病情发展到中后期病麝无法自主排尿时,禁用此药。
(6)手术治疗。因为林麝幼体对麻醉药的耐受性差,其尿道结构复杂且纤细,手术难度较高,不推荐手术治疗。
经过治疗,5只病麝仅成活一只,治愈率20%。存活者得益于发现较早,在其尚能自主点滴状排尿时就进行治疗,3 d后好转,7 d后痊愈。其中一只仔麝发现患病时已无法活动,检查完毕后尚未用药,四肢痉挛死亡。解剖后发现膀胱破裂,可能是因为捕捉时强烈的应激反应造成。由此可见,此病病情发展极快,一般持续3~5 d,死亡率极高。林麝生性胆小,具有强烈应激反应。考虑到林麝的习性,结合养殖场的日常工作,我们对林麝泌尿系统结石的预防提出以下措施:
5 预防措施
(1)调整精饲料的配方,使钙磷比达到2∶1~1.5∶1之间,注意玉米等高磷饲料的配比。降低精饲料中镁等矿物质元素的添加量。
(2)严格控制精饲料的用量,哺乳期母麝不高于50 g·d-1。
(3)减少精饲料的同时,增加新鲜树叶的饲喂,促进母麝反刍。
(4)对于引用水源较硬的养殖场,可以在将水煮沸静置后供给麝群,降低水中钙、镁离子含量。夏季高温,应给予仔麝充足饮水,在日常巡圈中,发现水盆被麝踢翻应立刻补充清洁饮水,防止盐分过高析出形成结石。
(5)在饲喂母麝多汁料和精料时,有条件的麝场应暂时隔离仔麝母麝,防止仔麝舔食其中的精饲料,造成过多盐分、磷和矿物质的摄入。
(6)在人工圈养条件下,母麝产仔后通常和仔麝单独关闭在小舍内1~2个月,仔麝长期静卧在小舍角落,运动量太少容易导致结石。饲养员饲喂时可以轻轻触碰仔麝促其起身运动。每天轮流单独放开每间小舍的母麝和仔麝,加强其运动。
(7)饲养员每天巡圈时除了观察麝的精神、饮食欲、行为和排粪状态外,同时要观察麝的排尿次数 、姿势、尿量及尿液的澄清度、气味和颜色,一旦发现尿液混浊、气味颜色异常、排尿次数多而量少时,就要进行检验,尽早确诊、及时治疗。当出现无法排尿、腹部肿胀时,通常意味此病已进入中晚期,难以救治。
我国养麝业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随着人工繁育种群的不断扩大,亟待解决的问题也相应增加。我们需进一步深入挖掘,特别是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影响机体健康、种群发展的疾病学方面研究。笔者初步总结了林麝泌尿系统结石病的病因、症状和预防措施,期待各养殖场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能降低此病的发病率,进一步完善麝类动物的科学饲养繁育和管理,同时为此类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