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打造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课堂的策略
2021-04-15张明娜
张明娜
【摘要】有效课堂的内涵随着国家发展、社会需要、学校育人与个人成长的改变而动态变化。笔者基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对有效课堂的内涵和特点进行阐释,提出了当下信息技术有效课堂存在的教学观念、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从学生参与度、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五个方面提出有效课堂的评定要求。结合教学实践,从情境创设、课堂互动、评价反思三个方面提出新课程背景下打造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 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1-0197-02
传统课堂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单向信息传递和知识灌输的情况较为普遍。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观点、教师角色、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产生巨大转变,给有效课堂打造带来了新的思路。在此背景下,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策略是广大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对此,笔者基于有效课堂的内涵及特点,探索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课中“教”与“学”的变化,通过几例教学实践,为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打造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课堂提供参考。
一、新课程背景下打造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课堂的基本要求
(一)有效课堂的内涵
当前我国高中教学实行班级授课制,课堂仍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平台,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是评价教学与学习效果最重要的指标,根据有效性我们可将课堂教学分为有效课堂和无效课堂。需要注意的是,“有效”与“无效”是相对而言的,其评判标准也是随着国家发展、社会需要、学校育人与个人成长的改变而动态变化着的。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1]
(二)有效课堂中“教”与“学”的变化
一是教学观念的转变。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材应成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对教材的深挖着眼,根据课堂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来灵活应用,能够自主的对教材进行开发与利用;二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一方面,由“教师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应对学生进行更多的引导和促进。另一方面,由“教师主导”转变为“教师参与”,除必要的对课堂纪律维护和管理外,教师应更多地参与课堂,与学生互相促进、学习;三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方式愈加丰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单向的信息传递也正逐渐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样互动,如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学习方式也成为有效课堂的重要手段;四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2]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的打造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由被动的接收知识改为主动的收集和处理知识,同时也考验着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三)有效课堂的评定要求
一般来说,高中信息技术课有效课堂的评定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参与度。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有效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更深入的参与课堂。参与度的评定不能以单一的量化学习时长为依据,需要教师对学生参与讨论、回答等互动进行全面的定性,突出过程性评价而非结果性评价;二是教学环境是否和谐平衡。传统课堂中对教学环境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硬件设施方面,有效课堂则要涵盖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包含整体课堂的氛围、学生活跃度等;三是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三个方面,以提高综合素养为最终目的;四是教学内容设计是否合理。要求在教学前进行细致的学情分析;五是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得当、新颖。
二、新课程背景下打造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课堂的策略
(一)以多元化教学目标为基础创设情境
根据上述有效课堂的内涵和评定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总目标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知识、知识技能:①理解信息技术的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两方面内容,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巧;②能够运用自己的理解进行实践操作。二是文化意识和学科素养:①了解信息技术对自己、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影响;②培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种核心素养。三是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①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够有效收集和处理信息;②将所学所用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灵活应用到其他领域。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层层递进的,包括知识、情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因此有效课堂的打造应在学生和真实生活情景之间建立起持续且有意义的互动场景并不断加强学生与真实生活情景的联系。[3]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情境筛选。教师从多元的教学形态和应用场景中筛选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与课程高度相关的典型情境、普遍情境。在筛选情境时,还应注意学习情境是否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和延展性,是否能够延伸并与其他情境相关联,应让学生有充分独立思考和實践的空间;二是任务设计。合理的任务设计能够及时地给予学生学习反馈,也是让学生在有效课堂中获得成就感的重要方式,进而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内在驱动力,促进学生计算机知识和信息素养的养成。教师的任务设计应贯穿课堂的全过程,从而使活动成为承载内容目标的基本方式, 为学生活动奠定基础。例如,每年学校秋季运动会是学生最为熟悉和喜欢的场景,笔者利用运动会的契机,将真实情景嵌入到教学活动中,并给予运动会的各项工作布置相应学习任务,如图1所示。每个情景都能够给学生提供合适的知识接口,同时也给学生的实操提供了良好契机,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其审美能力、沟通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二)以提高学生参与度为导向强化活动引导与课堂互动
情景创设与任务设计为有效课堂的搭建提供整体框架,但为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课堂、体验课堂,真正提高教学效果,还应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引导与课堂互动。一是强化活动组织。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的是,信息技术课的活动组织不仅包括课堂环境下各个知识点的协调,还包括学习、生活等各个场景之间的协调,即学习、娱乐、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运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更要注重活动中各个要素的和谐、统一,活动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身体特点,活动流程是否符合正常生活情景下的逻辑;二是活动的有效指导。教师应把控整个活动流程,始终围绕信息技术课的出发点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防止实践活动偏离方向;三是活动的深度引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观察活动开展的情况,灵活调整活动内容和目标并不断提出新的活动方案,以提高学生参与度。例如,在“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教学单元中,笔者通过引入“五子棋小游戏”来增强学生参与度。课前,教师在学生机上安装了五子棋游戏并在课上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挑战,该项导入活动规则简单、耗时短且具有一定竞技性,易在学生群体中引发讨论和互动,游戏结束后请同学分享感想并引入人工智能和算法等知识点,既活跃了课堂,也激发了学生的分享与讨论欲。
(三)以完善课堂评价总结为依托推动课堂持续改进
第一,科学设计评价标准。有效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从目标、实践活动参与程度、合作精神等多个维度确定评价内容,既考虑到达成教学效果的结果性评价,也要考虑达成基本教学目标的过程性评价;第二,合理评价学生的行为表现。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重点捕捉反映学生信息素养的行为表现,更要善于挖掘行为表现背后所反映的信息观念和信息精神,以此进行科学评价;第三,判断教育成效。个体反映出的信息素养差异是极大的,包括观念、精神、技能和习惯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等级区分,以便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教师还应善于引入其他评价主体,如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
总的来说,评价的目的在于让教师和学生更精准的发现问题,让学生收获信息技术课的快乐和成就感。例如,笔者在每项教学任务完成后,会针对性的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从定量的角度获取课堂反馈,同时笔者还会根据上文提出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等要素进行定性的评价,通过多个主体以及多个维度对有效课堂打造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价,为教学活动的调整与创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谭艳婷.例谈高中信息技術课堂中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Z4):100-101.
[2]徐新中,李琼.从细节出发,优化信息技术有效课堂[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23):65-67.
[3]李瀛滢.高中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策略探究[D].河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