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思政元素探究
2021-04-15杨翠
【摘要】以通识选修课程《物理与人类文明》教学为例,挖掘该通识选修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分析在该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可行性,实现知识讲授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并对上课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该课程中融入部分思政元素是必要的、有用的。
【关键词】通识教育 课程思政 物理
【项目支持】2019年北方民族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程科技类通识课程思政教育路径探讨——以《物理与人类文明》为例(编号:2019JYTS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1-0029-03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为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我们将思政教育元素,如价值理念、精神追求及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一定的影响。任课老师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深远,所有的课程要有育人的要素和责任,要做到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所有课程都应充分发挥课堂上的政治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价值理念、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国家认同感等[2],培养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整全的人”,最终的目标在于人格养成,主要抓手是通识课程教学,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通识教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不仅具有较好的科学人文素养,而且具有开阔的视野、审美的眼光、健康的体魄等。通识教育在促进课程思政发展中的作用显著,有利于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系统设计、队伍协同及成效检验[3]。物理类课程从事课程思政具有很多优势,如受益学生广泛,课程目标有利于实施课程思政,课程内容容易与思政内容衔接等[4]。《物理与人类文明》作为通识课面向对象是各年级各专业学生,学生层次高低不齐,在讲述过程中不能介绍过多的公式定理,要着重介绍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物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思想和科学家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和人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思政元素举例
1.物理学家的光辉事迹
在讲授科学发展中,介绍伽利略、哥白尼、牛顿等物理学家们一系列光辉事迹,以及历年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故事及主要成就,是他们敢于在失败中挑战多年来不变的准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伟大的科学成就。他们在失败面前从不低头,敢于面对科学研究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他们崇尚科学,不盲目迷信前所未有的权威,才承担起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介绍过程中着重介绍具有重大贡献的华人,以此提升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如吴健雄、李政道、高锟、钱学森、丁肇中、崔琦等。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光辉事迹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希望同学们以他们为榜样,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正是一代一代科学家的创举,一次次的成功,让我们对下一次更艰难的挑战更加期待,伟大的科学家们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要向他们学习,不畏艰难,敢于向前。科学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短暂的困难不能阻止科学的进步,我们要始终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2.科学客观的世界观
物理学家在建立质点、刚体等模型的时候不仅在全面的看待问题,同时在分析问题时采用哲学上的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研究方法,在这部分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不能仅从表面上看待问题,要看到问题的本质。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物理学家虽然采用了归纳推理的分析方法,但是需要告知学生我们在采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谎言永远都是谎言,不管有多少人去重复它仍然是谎言,告诫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明确自己的立场,不能轻信谣言,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不唯书,不唯师,唯真理。不能轻信各种广告的宣传标语,处理问题要严谨。热力学第一定律也告诉我们能量是守恒的,任何想违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尝试都是以失败告终的,历年来很多人想发明的不消耗能量但又可以做功的永动机就是无法实现的。通过这个事例可以教导学生做任何事情要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能轻易相信,否则容易上当受骗。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逆的本质,无序增加的本质认识过程,也是我们对自然界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当然,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逆性也告诫我们时间也是不可逆的,要珍惜当下,岁月不待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创新理念
托马斯·杨在推广自己光的波动说过程中,受到牛顿所支持的微粒说的压制,但托马斯·杨没有因为牛顿当时显赫的地位而放弃自己的学说,他和菲涅尔携手用科学的实验数据,使光的波动说最后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波动说对微粒说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继承正确的,否定错误的,在否定中继承,在否定中创新。科学的发展都伴随着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在授课中要鼓励学生不畏权势,要有批判精神。还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不要一味地模仿,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只有这样,科学技术才能不断的发展,才能有我们现在重大的科技突破。比如“天眼”射电望远镜,“嫦娥四号”首次着陆月球背面,高速磁悬浮列车,“墨子號”量子通讯卫星,“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5G”技术等。
4.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及人文理念
在讲述电磁学的发展中,将法拉第的生平着重介绍,出身贫困但为了能够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写信给皇家学会遭到拒绝后并没有放弃,而是将戴维教授的4个小时的演讲整理出一本精致的《戴维爵士演讲录》,用它作为敲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在工作中他井井有条,不因为别人对他的羞辱而斤斤计较,一心投身于科研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发现,成名之后,拒绝为英国政府研制毒气,乐于对公众做科普讲座,是一个具有崇高的人道主义者。讲至此时,希望我们的学生要时刻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选择,做好本职工作,不被外界环境困扰,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践踏实地干好工作。讲述至居里夫妇发现镭的放射性时,介绍夫妇俩没有因为镭的发现而致富,是因为放射性对癌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他们希望能减轻成千上万癌症患者的痛苦,因此没有为镭的发现申请专利,以致后来甚至买不起自己发现的镭,这是何等的思想境界,何等的人道主义,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5.环保意识
讲至电磁波谱时,可以讲述南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空洞,紫外线等高能射线长时间照射皮肤引起的各种疾病。呼吁同学们保护环境,在日常生活中要减少破坏臭氧层气体的排放,温度微小变化能够引起温室效应,通过讲解温室效应的危害及人类面对温度改变时的脆弱,使学生能从内心认识到减碳、低碳理念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热量的自发传递具有方向性,系统从有序向无序是自发的,可以通过此引出环境的污染,污水排入干净的河流中使整条河流污染的过程可以自发完成,但要治理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因此,环境保护要预防为主,作为青年大学生要时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珍爱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要有大局观,就像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所提到的我们要尊重自然、建立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建立清洁美丽的世界。
三、结果调查
课程结束,为了检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对参加本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參与调查的同学总共251人,其中文科的99人,占比39.44%,理工科152人,占60.56%。年级分布大一学生45人,占17.93%,大二居多144人,占57.37%,大三58人,占23.11%,大四4人,占1.59%。在这些同学中,对课程思政了解的同学占61.35%,部分不了解的同学可能是由于课堂上老师没有专门介绍,只是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内容中,学生没有过多的考虑是否为课程思政,但实际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引入了思政元素。
对于课程思政能否用于工程类通识课程教学中,只有7人觉得不可以,占所有人数的2.79%,其余同学中认为可以或某些地方可以。对于《物理与人类文明》通识课程结合思政教育内容是否合适,有93.63%的同学倾向于比较合适。当然在调查中同学们提到,目前我校学生在其他通识课程中引用思政元素的课程有但不是很多,专业课中引入思政教学的更少一些。
对《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调查,大部分同学认为有帮助,只有1.2%的同学认为没有任何帮助,对这几位同学重新回访发现,他们对本门课程的态度是认为该门课程是通识课,没有什么重要性,只需要拿上学分就行。参加调查的同学们认为,从长期效果来看,课程思政的引入对他们来说肯定具有一定的帮助,希望能够在更多的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
在调查问卷中设置有主观题:《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思政元素中您学到了什么?这道题中同学们提到这些思政元素体现了追求真理的科学观,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学术诚信,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生态意识等,培养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爱国意识,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可以让他们传递正能量,为进一步深造做准备。在授课方法上,大家倾向于老师为主导的讲授教学、讨论式教学和专题式教学方式,大家也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微信推送、社会成功人士的专题讲座等形式比较感兴趣。
大家给的建议中,同学们提到首先要从学校和教师层面重视课程思政教育,应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去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进行总结汇报,上课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多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交流,还应该结合更多的时事,融入更多精神文化方面的教育,通过课程思政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可以结合相关视频以便同学们更多的进行领悟,应注重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结语
通过对《物理与人类文明》通识选修课程中思想政治元素进行探讨,在课程中秉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育人理念,符合通识教育的育人目标。结合物理学发展中著名物理学家的先进事迹,物理学研究方法及物理理论中蕴含的道理等,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其中。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应用物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习惯,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对上课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认为在该门课程中引入的思政元素符合课程需要,在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对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思政内容考核,如何将实践育人更好地融入课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问题驱动、教师引领、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探讨知识体系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考虑如何将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如何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更近一步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精心设计思政元素展现形式,吸引更多学生选修此门课程,让更多同学受益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葛晨光,高校理工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方法途径创新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上半月),2008(7):70-71.
[3]张威.通识教育: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6-37.
[4]夏雄平,曹雪丽等.“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探究[J],科教导刊,2018(34):113-114
作者简介:
杨翠(1989年7月-),女,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讲师,从事工作:大学物理及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工作,研究方向:物理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