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指导分析
2021-04-15张志奇
张志奇
【摘要】整本书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他们走进书本,感受书本带来乐趣的同时,掌握阅读需要的技能与方法,迈向更高的阅读台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下,整本书阅读的学习群体越来越低龄化,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小学生阅读的科学性及有效性,促进小学生未來更加健康、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 小学语文 整本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5-0182-02
“整本书阅读”的概念是由叶圣陶先生在1941年最早提出的,他明确指出,要将短篇的文章作为辅导,将整本书看作一个整体。整本书阅读的思维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阅读成为小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将整本书阅读的思想植入到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与探索,帮助学生建立全面化、多元化的思维,提高阅读水平,拓宽眼界,认识更加精彩的未来,助力推动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育的环境中,通过整本书阅读,帮助学生用心接受书本内容带来的洗礼,培养优秀的阅读习惯,翱翔在知识的海洋。
(一)积累丰富的材料
小学阶段开展语文教学最为关键的两项基础能力就是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两种能力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写作能力稍有欠缺的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得以补充,而丰富的阅读材料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又是表达能力的关键。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整本书阅读,帮助学生嘴、脑并用,从简单的模仿、练习,到后来的独立写作,锻炼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丰富的素材,培养逻辑思考能力。
(二)获得思考的空间
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总是存在一道无形的壁垒,教师懂得的事物,学生不一定懂得,多阅读,多经历可以弥补其中的鸿沟。而通过整本书的阅读,小学生掌握大量语言的信息,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开阔学习和生活的视野,整本书阅读中完整、复杂的故事梗概,丰富、形象的人物形象,为小学生带来了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帮助他们搭建整体的文章框架结构,描绘清晰的人物形象,梳理完整的脉络,促进小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提升思维能力。
(三)丰富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融入社会的程度还不深,此时,书本是丰富他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工具,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接触不同体裁的内容,通过阅读文章的中心思想,体验文章潜移默化传递出来的情感,并不断带入自己的感受,丰富小学生的情感,同时也促进了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方法
(一)推荐适宜书籍,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还较低,并且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知识储备能力不同,要想帮助学生尽快投入到阅读中来,老师应该科学地规划指导不同年级的整本书阅读范围,切忌拔苗助长。低年级的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读本应以图画、故事为主,通过图画体会其中的情感,中年级的小学生应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为主,引导他们开始关注文中的细节,高年级的小学生应以情感交流为主,把握其中的主线及脉络,体会文中的情感。通过因地制宜地挑选读本,选择与学生年龄特征及阅读水平相符的文章内容,帮助小学生们以愉快的心态接受整本书阅读,在书本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关注到小学生兴趣的变化。比如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比较喜欢读童话故事,整本书阅读的书籍中学生最爱看的就是童话书,但连着两本书都读通话,学生也会产生审美疲劳,所以除了根据年龄特点进行设计,教师也要考虑现实因素,避免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二)教师合理开展阅读指导
整本书阅读区别于传统的阅读,最大的不同是学生的兴趣,即自驱力,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大量的书本内容传递给学生,新课改深化后的语文课堂,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转变,变为引导的角色,帮助学生建立与书本之间的灵魂对话,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及思考,因此,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是教师开展整本书阅读的重点工作。除了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师应该对整本书的阅读导入环节,进行精心的准备,通过视频、图片、对话或者一段有意思的对话等等进行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对小学生阅读的过程进行指导,避免学生因专注力不足引起的懈怠,通过合理分配阅读时间、优化阅读形式等方式,提高整本书阅读的质量,引导学生紧跟课堂的节奏,掌握基本的课程内容。比如,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书中的行文风格带有明显的欧美特性,翻译腔调明显,土生土长的中国学生在了解这种书籍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自然容易遇到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阅读指导,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书中的细节,给学生讲解欧美作家的写作习惯等多方面的知识,只有学生对书籍的了解越来越多,阅读的兴趣才会越来越充足。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整本书阅读过程中,需要老师时刻进行正确的引导,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设计,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在《吹牛大王历险记》一文中,设置引导性地问题,比如你通过“吹牛大王”学习到了什么?如果你跟吹牛大王是好朋友,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帮助学生回顾阅读的内容,同时通过思考,建立与文中的联系,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文中找答案,是引导学生快速学会阅读,沉浸到文章中的优秀方法。周末时间教师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书籍中找答案,整本书阅读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长时间阅读,完整阅读,学生只要能够将一部书读进去,便能够形成惯性,将整本书读完。此类教学方法多次开展,学生自然能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不落窠臼的评价形式
传统课堂的评价形式,通过考试、作业等方式进行,新课改后的评价形式更加新颖,贴近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及生理特点,在整本书阅读的评价形式中,老师可以帮助小学生通过延展行性的活动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比如创办读书交流书、分享会等,通过鼓励小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锻炼学生的逻辑组织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营造良好的整本书阅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更加乐于分享,愿意学习。比如引导学生阅读《我与地坛》这部书,本书的散文特点相当明显,阅读能力较差的小学生很难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可以运用趣味化的评价形式,提升学生群体的阅读积极性。比如开展阅读报告会,给学生一段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之后,以小組为单位整理阅读的内容,并且上台做汇报。如果学生读完这本书,有很多感悟,自然可以将报告做得特别出色。对于那些表现良好,汇报完整的小组教师会给出特殊的奖励,通过趣味化的活动,有意思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形成正向循环以后,教师就可以常常开展类似的活动,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五)阅读写作相结合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识字量不高,学习任务较杂,坚持培养整本书阅读的习惯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应该站在培育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课程设计。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之间是存在关联的,前文中已经提过,阅读量大的学生在进行语文写作时,也更容易上手,而写作能力出色的学生,往往也具备良好的阅读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整本书阅读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很少有小学生能够耐下性子,认真阅读。
了解了以上情况之后,教师就可以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写作引导。每读完一个章节,都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比如带领学生共同阅读《西游记》,这本书的篇幅太长,阅读周期自然也会拉得特别长,如果没有特定的线索,引着学生持续阅读,很多学生读到一半就放弃了。所以读完一个章回,教师就带领大家制作读书笔记,整理笔记内容,梳理书籍词汇等等。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自主整合特殊的知识点,或者在读书笔记中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感悟。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让学生读完一个章回之后,获得满满的仪式感,为了将这种特殊的仪式坚持下去,学生也会读完整部书。值得一提的是,制作读书笔记是一个好习惯,这类教学方法尤其适合阅读那些长篇的书籍。
三、结束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积极从小学语文课堂出发,持续引导,提高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通过长此以往的坚持与努力,帮助小学生夯实语言基础,开阔视野,走向更高、更远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沛.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2]李黎明,辛红.小学教师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10):27-31.
[3]付元贵.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方法指导初探[J].师资建设,2017(10):74-75.
[4]付元贵.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方法指导初探[J].师资建设,2017(10):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