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2021-04-15焦瑞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43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历史教学初中

焦瑞

【摘要】思辨能力是思考、辨析能力的统称,是一种高级思维形式与初中生必备的思维品质,需要初中生通过分析、推理、论证、评价、判断等综合性活动探寻事物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初中历史是以历史时间、人物、发展规律等为核心的学科,学生唯有具备高度的思辨能力才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在客观、理性了解历史的基础上从中汲取前行的精神动力。基于对思辨能力的理解,文章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巧设情境、无疑生疑、感知历史、解读历史、辩证分析五大方面探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  历史教学  学生  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3-0138-02

初中历史是一门记载人类发展进程的人文性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具有综合性、因果性、主客观一致性等鲜明的学科特征。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并非简单堆砌与机械性记忆史料,而是要从人类文明与发展历程中挖掘其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科学观念、成功经验、辩证观点,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学习历史,并以史为鉴,对过往历史加以总结、分析得出经验、教训,指导未来发展与自身行为。可见初中历史学习对学生思辨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教师需把握学生思辨能力形成规律,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与独特优势,在教学中渗透思辨能力培育,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个体对事物所保有的强烈的怀疑、好奇等积极心理状态,并在此状态影响与驱动下自主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因[1]。思辨源于问题,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唯有保持高涨情绪、积极乐观心态、饱满的情感与活跃的思维,才能够深入到问题的思辨中。但就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而言,压抑的课堂氛围、固定僵化的教学流程、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制约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弱化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为改善此种现状,建议初中历史教师将历史问题巧妙渗透至具体、真实、可感且趣味性十足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带入情境,分析情境,从中发现问题,从而为学生铺就通往问题思辨的情感道路。

以《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为例。初中生生长在和平年代,见证了我国最为繁荣富强的发展时期,且我国历来崇尚和平与仁爱,学生难以理解战争的本质,对战争的认知与感触十分浅薄,会影响其对该历史的深入理解。为此,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播放鸦片战争相关影视作品片段,着重体现战争场面、清政府在英国人起草的《南京条约》上签字画押场景,为学生创设贴近历史现实、视听一体的学习情境。学生直观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对我国社会的影响。视频片段播放结束后,请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如“为什么英国要发动战争?”“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意图为何?”“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直观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对战争的痛恨,转而激发学生对战争本质与英国战争意图的探究,真正实现了以情促思,以思促学,为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无疑生疑,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辨能力是思考能力的高级形式,而疑惑则是思考活动的起点。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才能于无疑中生疑,在思考的基础上对史料、历史发展规律等进行辨析与深入探究。为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引发学生质疑问难,锻炼学生历史思考能力[2]。例如在讲解《改革开放》相关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于无疑中生疑:(1)我国为何会实行改革开放?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是何种场景?该问题追根溯源,引导学生探索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2)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何作用及影响?(3)对外开放格局逐步扩大的过程是什么?(4)中国加入WTO有何影响?三大问题指向本节课核心知识,指导学生自主建构历史知识框架;(5)为何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该问题结合时事,指导学生从历史发展角度探究深化改革的价值。

上述问题循序渐进,贯通古今,连接未来,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便是回溯历史、联系实际、思考辨析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思辨品质。

三、感知歷史,提升思辨的敏感性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下,初中历史教师对培育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受制于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表现之一便是学生的思辨敏感性明显不足,其对历史课程的学习还停留在历史知识“是什么”阶段,未能与历史事实、历史人物产生心灵上的交互,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停留在表象,未能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时空关联、因果关系及逻辑联系。为实现学生对历史知识“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转变,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感知历史,指导学生借助已有的史料尝试着还原历史真相,以此提升学生思辨敏锐性。

以《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教学为例,探究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及自主性的思辨问题,但教材内关于三国灭亡的描述与资料较少,这就需要教师围绕这一思辨问题,结合具体探究内容、初中生的认知特点等补充与拓展史料、图文资料、关于三国兴亡历史的评价文章等。如在引导学生探究西周灭亡的本质成因时,教师可以引入“烽火戏诸侯”典故;在指导学生探究夏的灭亡时,可以引入“成汤灭夏”文章,学生感悟“网开三面”历史典故,对比成汤的仁慈宽厚,夏桀的残忍狠毒,进一步感受成汤俘虏并推翻这一作恶多端暴君的历史必然性。在展示史料时,为调动学生思考与辨析的内在动因,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呈现史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建立历史事件与图像的关联性,实现对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敏锐、灵活地思考与辨析历史事实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以此促成学生感性思维至理性思维的跃迁,让学生更为顺利地开展思辨活动。

四、解读历史,强化思辨的逻辑性

敏锐洞察历史事实中的问题并非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思辨能力的最终目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将思辨作为一种习惯,作为看待客观事物与历史发展规律的高级思维技能。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规律,首先以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以问题引发学生质疑问难。其次要引导学生正逆、多维度等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最后将问题质疑常态化,使学生常质疑、常思考进而常创新、常探索[3]。

以《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网络内提炼人们对春秋战国战乱的看法。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时的政体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类型,分封诸侯并没有过错,允许诸侯自养军队成为祸乱的原因。”(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辨春秋战国纷争的起因);“春秋战国的纷争导致民不聊生,对社会发展无益”;“春秋战国的战乱促进了华夏民族与周边各民族的交融,具有积极的一面”(指导学生从历史事件的影响角度对春秋战国的纷争历史形成辩证认知)。

在高度信息化时代,历史评价不再专属于历史研究学家,人们都可以利用一定的价值尺度对历史进行评价,其中不免有非理性的观点及看法。将此类争议引入课堂之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抵御不良历史思潮,而且能够显著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使其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及历史思想方法,客观、理性地看待历史。

五、辩证分析,加强思辨的系统性

思辨能力是思考与辨析的有机整合,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因此在提升学生思辨敏感性、逻辑性的同时,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辩证分析,加强学生思辨的系统性。

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相关知识讲解为例,教师可以引入习近平总书记于《光明日报》上刊发的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请学生结合中国共产党建设、发展、执政历史思考何为“红船精神”、“为何要弘扬红船精神”?解答该问题,涉及到中国共产党建设史的深刻了解,能够认识到在那艘满载人民希望、肩负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责任的小小红船之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诞生。同时,学生还需结合我国传统思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思考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学会从正反方面进行问题的思辨,从而使学生对历史有着更加立体、全面、深入的了解与感知。

六、结束语

思辨能力是思考与辨析能力的有机整合,是一种高级思维方式及学生必备的关键思维品格。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思辨能力,可以使学生把握历史思想方法、灵活运用历史知识,理性客觀地看待历史事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能够自觉抵御不良历史思潮、非理性历史信息。为此,初中历史教师需对学生思辨能力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巧设情境、无疑生疑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发学生质疑问难。同时,带领学生感知历史,借助史料揭示历史真相,以此锻炼学生思辨敏感性。此外,指导学生能够多角度、多维度解读历史、辩证分析,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思辨逻辑性与系统性,从而显著提高学生历史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陆晴峰.初中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1(1):124-125.

[2]徐琦.浅议初中历史思辨性教学与史料实证的融合途径[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5):151-152.

[3]苏艳.试析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20):15.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历史教学初中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