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2021-04-15黄志兴黄坚亮
黄志兴 黄坚亮
【摘要】大学生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呈现出一些特点:成长性、层次性、需求性。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有必要根据这些特点,选择和优化教育策略,在教育过程中选择性应用发展性教育策略、差异性教育策略、需求性教育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策略
【基金项目】江西省2020年教育规划项目:江西畲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编号:20YB12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3-0030-03
一、大学生学习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任务,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在各高校的大力宣传教育下,一方面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践行水平明显提高,“四个自信”显著增强;另一方面大学生目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水平还有提升的空间。
首先,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知水平较高,呈乐观积极态势。已有的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容的知晓层面开展的调查结果比较乐观,大多数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并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划分和所指的具体内容了解程度较高。其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涵的理解度、具体内容的践行度还有提升的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上,更重要的是理解、掌握并付诸实践。有调查显示,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实践层面上,一部分大学生的表现并不乐观。一些大学生不能深刻辨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与西方国家宣扬的“民主”;不能对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做出正确区分;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具体的生活行动中去。再次,多种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效果。一是意识形态因素。境外反动势力企图通过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分化、西化我国青年,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高校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复杂、斗争尖锐。二是经济、社会因素。一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的力量不是很强,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经济的相对落后,也使得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的方法选择和渠道选择都受到制约。三是家庭环境因素。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发展主要受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影响,其中家庭教育对人的价值观形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部分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背景,形成了一些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四是宗教因素。由于宗教有神论思想的影响,部分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信奉宗教教义和宗教推崇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可能产生疏离、难以接受的现象。五是宣传教育的方式因素。当前高校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比较统一和传统,经常采取“一刀切”的教育策略,对一部分大学生的特殊性研究不够、应对不足。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
第一,认同和践行水平具有成长性。
人的价值观发展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人们也总是能通过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促进价值观的形成。个人价值观的成长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的成熟、价值观的完善。从人整体的一生来看,初始形成阶段对应于人的儿童时期,成熟期对应于人的青少年时期,发展完善阶段对应于青少年之后时期。从人的某个人生阶段来看,人的价值观认同水平也同样具有成长性。有研究表明,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大学生在价值观认同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呈现一个由不成熟走向成熟、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的成长性集中表现在政治觉悟上的进步,从一般群众到共青团员,再到中共党员,其价值观认同水平明显表现为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第二,教育对象具有层次性。
首先,大学生群体存在层次性。从大学生学历看,大学生分为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从大学生就读高校看,可分为普通高校学生、211重点高校学生、985高校学生;从就读年级看,可分为大一年级、大二年级、大三年级、大四年级学生;从思想政治觉悟看,可分为中共党员、共青团员、一般学生。其次,大学生个体价值观践行水平存在层次性。大学生价值观践行水平,可分为知、信、行三个层次。“知”指的是思想认同,“信”指的是情感认同,“行”指的是实践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经历了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行动认同三个阶段。”[1]第三,学习、践行具有自觉性。个人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这个大背景,大学生必须将个人的发展融入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加顺利。而主流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是他们融入社会的关键手段和重要过程,这使得大学生能够自觉地去了解、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自觉性源自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具有强大的动力和指向性。这种自觉性程度和他们的需求程度密切相关。挖掘和激励他们的内在需求可以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同时,由于个体差别,大学生的这种内在需求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使得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层面的内容、不同方面的内容的关注度不同。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一)发展性教育策略
发展性教育策略是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抓住教育对象价值观成长的关键期,针对教育对象价值观发展的不同水平和阶段采用针对性措施,发挥价值观发展水平较高的教育对象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教育对象价值观发展水平的提升。
大学期间是青年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大学生价值观可塑性比较強,且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越来越小,同时其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体现为一个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从普通群众到中共党员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把握好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根据其成长性特点,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与组织育人的优势,有效利用党员发展各培养环节的教育功能,使大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政治面貌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践行水平的重要标志。可以充分发挥组织育人作用,将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结合起来。针对大学生处于团员、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的不同阶段,对他们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水平提出不同要求。要发挥大学生党员在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示范作用。大学生党员具有较高素質,较大影响力,可以对其他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差异化教育策略
差异化教育策略是指在研究教育对象个体差异,充分掌握教育对象的特点、特性的基础上,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而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
以大学生群体为分析对象,其教育层次、生活背景、思想觉悟都存在差异;以个体为分析对象,其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差异化教育的方法,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对不同年级、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选用、教育活动的开展等方面都应有所区别。
从大学生所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认同的不同阶段出发,要通过马克主义理论的教育,加强其思想层面的认同;要通过辅导员、班主任谈心谈话、榜样人物宣传及大学生党员帮扶等方式加强其情感层面的认同。要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加强其行动层面的认同。
实施差异性教育策略还可以利用不同高校、不同地域的特殊教育资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例如不同地区的红色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等。
(三)需求性教育策略
需求性教育策略是指了解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挖掘教育对象的潜在需求,通过满足和抑制教育对象的需求的方式来激发和引导教育对象的这种内生动力,从而提高教育对象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力。
激励大学生能够自觉地去了解、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以他们的现实需求和发展需求为切入点,明确他们群体和个体的教育诉求。需要采用多样化教育方式和方法满足大学生的不同教育需求。有的大学生由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领悟能力相对较低。可以通过加强“社团思政”的方式,来加强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大学生,我们尤其要注意结合其现实利益需求开展针对性教育。充分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宣传教育人员通过针对性谈心谈话,经常性走访关怀,将管理、服务、思想教育相结合,“因人而异”“因事而化”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既能感受到服务育人的‘温度’,又能体会到管理育人的‘热度’”。[3]
在激励和引导大学生的需求时,要对“优势需要”重点关注。大学生“当前最迫切的需要,就是‘优势需要’”。[4]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优势需要”,设定相应的教育目标、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提供对口的教育产品。“优势需要”的满足能极大激发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提升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潘清.探索认同机制——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37-39.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 日报 ,2019-3-19(01).
[3]吴跃本,朱晓艳.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需求侧思考[J].黑龙江教育,2020(9):49-52.
[4]董静.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法治与社会,2020(12):179-180.
作者简介:
黄志兴(1978年-),男,汉族,江西樟树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
黄坚亮(1984年-),男,汉族,江西奉新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