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学》的新闻学术探索与贡献研究

2021-04-15李昕珉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2期

摘要:20世纪40年代初,北平在日本法西斯的统治下沦为“孤岛”,而燕京大学新闻系师生于战乱中不放弃延续发展新闻事业的希望,自办非专业学术年刊《报学》,燕大新闻学会在艰难时局肩负起新闻学术研究的历史使命。《报学》是近代中国出版的新闻学术期刊中学术标准较高的代表刊物之一,它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抗战时期新闻学术期刊出版的空白。文章追溯《报学》的办刊历史,分析刊物内容,探究《报学》对中国新闻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报刊使命;新闻理论;学术探索;《报学》

中图分类号:G25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2-0145-03

一、追溯《报学》创刊历史

由燕京大学新闻学会师生共同承办的《报学》于1941年8月1日创刊,出版委员会成员多为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这些学生在不同新闻学术研究领域有各自的专长。

《报学》是燕京大学新闻系师生齐心协力于乱世之中凝结而成的学术结晶。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沦陷。这使得燕京大学新闻系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整个中国的新闻学术研究都在夹缝中求生存,但思想之火不会因战乱而熄灭,燕大新闻系的新闻教育和学术研究工作在抗战这样的特殊历史时期依旧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当时该系由前《益世报》总编辑刘豁轩担任系主任,教师仅有新闻工作经验丰富的孙瑞芹教授、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罗文达讲师和本系毕业并留校任教的张景明助教。由于师资匮乏,之后又聘请了饶引之、白序之、胡道维为任课老师”[1]。在校外新闻业务实习条件不允许,对外新闻学术交流困难的艰难时局下,燕京大学新闻系师生发展中国新闻学的热情仍未减弱,他们在系主任刘豁轩的带领下在校内开展新闻学术研究。

1941年12月,日本对英、美发动突然袭击,太平洋战争爆发,本就在日伪统治下勉强维系办学的燕京大学也因此被日军查封,《报学》被迫停刊。1942年燕京大学复校,但是受战争的影响,《报学》原本的出版主体成员大多已谋到了新的出路,再加上办学资金等十分短缺,在种种因素的限制下,《报学》未能复刊,仅有一期留存,成为中国新闻学术研究历史上一颗闪耀的孤星。

《报学》肩负了新闻学术研究的历史使命,李寿朋在发刊辞上分析了中国没有出现较成功的报学刊物的原

因以及报学研究的困难,并且呼吁大家在报学研究上付出努力。这体现了《报学》立足于当时中国新闻学发展的现实问题,也表达了《报学》所追求的为提高中国新闻学刊物的研究标准而办刊的宗旨,正如发刊词所说,“感到中国需要一个标准较高的报学刊物”[2]。《报学》的出现体现了燕京大学在新闻学术探索中对于中国新闻学发展的深刻认识,在时局本就艰难的历史条件下新闻学术探索更不能止步不前,新闻学术研究的历史不能出现断裂,《报学》的创办可以说托起了中国报业的希望,为中国新闻事业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报学》作者及篇目整理

《报学》全刊共237页,共17篇文章,撰稿主体是当时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如李寿朋、高庆琛、丁龙宝、宋献彝、许邦兴、张云笙、刘益玺等,除此之外还有系主任刘豁轩、教授孙瑞芹、讲师罗文达等。

这些论文涉及的新闻学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包括战时新闻宣传、新闻法规、新闻摄影、新闻伦理等多个领域的学术探索,还有对于西方先进新闻理论知识的重点推介以及对中外新闻事业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展望。

《报学》在学术研究深度的挖掘上从各篇目的学术见解和篇幅长度上能窥见一二,比如通过中外新闻事业发展的对比分析中国报业的出路,还有对美国宣传分析学会的稿件进行翻译由此引进西方学理,如《宗教的反战宣传》《中国报纸新闻索引法》《中国小型报纸》《中国版权法》篇幅都约达1万字,其他如《报业十年回忆录》《第五纵队》《中国报业的演变及其问题》等也都在5000字以上。综合来看,《报学》刊载学术文章不是单纯地做学问,而是通过广泛又纵深的学术研究寻找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路径。

三、《报学》的新闻学术贡献

(一)西方新闻学理的“中国化”

燕京大学新闻系有中外新闻学术交流的办学传统,其中“燕京一密苏里交流计划”就是燕大新闻系学生能够进行西方新闻理论学习以及开辟西方新闻理论研究历史传统的最大依托,可以说是这一计划延续了燕京大学新闻学术研究的生命,在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以及密苏里大学威廉院长的积极沟通下,加上燕京大学新闻系师生开阔新闻学术研究视野的迫切需要和积极努力,這一计划成为燕京大学新闻系在中外新闻学术交流上的璀璨一环,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向中国输送了可以挽救新闻学术研究生命的先进新闻理论知识。“在理念追求上,《报学》以提高中国新闻学刊物的整体研究水准为指归,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及现实关怀,其背后更蕴含着推进新闻学中国化的深层意图”[3]。

《报学》关注中外报业发展,并以此对中国报业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与反思。刘豁轩在《中国报业的演变及其问题》中从中国报业的历史渊源、中国报人、报业与中国物质发展情况、报业与政治及言论自由等方面展开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中国报业发展要永远同政治势力作斗争的预言,强调言论自由对于报业发展的重要性。他在文章中提到,“纵观中国报业几十年的历史,可以说,无论那一个时期,我们的报人无时无刻不在同政治势力斗争。换言之,我们的报业迄今还没有得到言论自由。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没有言论自由的国家不如没有报纸”[4]。这种对于中国报业发展情况的关注正与《报学》的办刊宗旨相契合,只有对报业自身发展历史进行反思,中国报业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除了对于中国报业历史的梳理之外,《报学》中还有对于小型报纸这一独特类型报纸的研究。例如,许邦兴在《中国小型报纸》中不仅对中国小型报纸进行了回顾与前瞻,针对中国小型报纸的缺点提出了改进建议,还对欧美小型报的历史进行了追根溯源的介绍,以欧美小型报发展介绍为铺垫,引出对中国小型报纸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他提出英国小型报产生的历史源于工会组织大量出现,劳工阶级对平价报纸的需要催生了便士报的产生,随之而来的是十数种新的小型刊物的出现,这些刊物通俗易懂且价格低廉,利用所谓的“人类趣味吸引读者”,获得了很好的销路,为英国甚至美国的报业开辟了新纪元,也为日后小型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章指出中国小型报虽然与英美小型报产生于同一世纪,但是其发展却远落后于英美,中国的两种小型报,一种宗旨不纯,一种因物质和人才限制而内容贫乏。此外,文章主体部分还对中国小型报的出现原因及不足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观点明确,最后还借鉴欧美小型报的发展对中国小型报的发展提出了展望:一是报社组织方面的改良,二是报纸本身的改革,三是报业经营方面的改进。文章最后提到,“小型报在广告、发行两方经营得宜,非但报馆本身能够盈利,社会人群亦得获益良多。我国小型报之劣点,根深蒂固,不是短时期内就可以彻底改革的,即使根据上面三大方针,按步改良,仍须报界同人协力合作,以此总能达到光明的前程”[5]。中国小型报纸虽然只是中国报业的一个小方面,但是却能够以小见大,反映中国报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对于西方宣传理论的介绍可以说是《报学》的又一重要部分,也是其最具亮点的一个研究主题,也最能体现《报学》对于西方先进新闻理论的借鉴与转化。在17篇主体文章中,有关战时宣传的有5篇,由此可见《报学》对于西方战时宣传学理的关注与重视程度。

黄丽卿的《宣传认识初步》是《报学》中根据西方论著翻译而来的专门介绍西方宣传方法的文章,文中阐释了七种宣传方法的具体内容并且举了实例以进一步解释说明,七种方法分别是:劣名法、煊名法、移信法、伪证法、同群法、铸型法、和声法。这七种方法基本可以全面概括新闻宣传所运用的手段,在当代新闻宣传中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其体现了中国对于西方新闻宣传理论知识的引进与消化。任何事物发展都离不开方法论的指导,《报学》也不例外,它立足先进的新闻学理,谋求新闻事业的科学发展。

西方宣传理论与战争的需要密不可分,宣传理论的发展也随着战争的动态变化而产生新的理论,除去《宣传认识初步》,《报学》中还有3篇有关战争时期宣传的内容。刘益玺在《宗教的反战宣传》中介绍了西方教会与反战宣传思想关系的演变与发展,利益关系的变化导致宗教宣传思想的变化,宗教宣传凭着思想的力量足以牵动战争的走向。此外,还有丁龙宝的译文《第五纵队》,这篇文章十分具有理论特色,介绍了“第五纵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文章提出,“从宣传分析的观点来看,第五纵队最重要方面就是他们常运用最新颖而最有效的‘劣名法’。自挪威被征服后的数星期内,一般所谓第五纵队队员,其内容与变化实在异常显著,也令人惊讶。第五纵队的原意不过是纳粹的同情者”[6]。“第五纵队”原指西班牙内战中潜入敌方的间谍,而这篇文章介绍的“第五纵队”是扩大化的,辐射到了战争宣传中的竞争者、意见不合者甚至是带有恶意诽谤的名称。由此可见,《报学》对于西方宣传理论与战争关系的学术探索涉及了多个群体研究。

(二)学术研究的创新理念

《报学》的创办在很多方面都彰显出独特新颖的办刊理念,这不仅体现在其对于出版高水准学术刊物的追求,还体现在对于西方新闻理论的引进、学术研究方法、刊物的编排体例等方面。

在学术研究的方法上,《报学》的文章不仅体现出内容涉及面的广泛和论文选题独特新颖的特点,在研究方法上还体现出了对于传统研究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其中最典型的一方面就是由传统定性研究方法向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转变。除常用的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外,有的论文还通过大量数据统计图表论证问题,这种统计学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相比传统定性研究科学性更强,比如在《公意投票》和《燕大学生公意投票》两篇文章中就在运用问卷调查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数据分析,直观的数据显示使学术观点阐述的说服力更强,此外,还有对于中西新闻事业发展的比较分析法。《报学》在这些学术研究方法的探索上都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也在不断弥补着新闻学研究方法的历史空白,这些都体现出了《报学》不仅在文章学术内容上细心钻研,在学术研究方法上也是进行了一番思索,推动着中国新闻事业朝着现代化方向迈进。

在刊物的编排体例上,我们可以看到《报学》与以往中国新闻刊物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其使用的是左起横排的编排体例,并配有中英文目录,这是因为其受到了密苏里大学的影响,初步显示出现代学术期刊的特点。同时,除了附有几篇其他刊物的广告之外,《报学》没有设置其他版面,编排体例整体比较单一,这不仅充分体现了《报学》高纯度的学术性,还體现出了《报学》的现代化办刊理念,这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好的阅读体验。

四、结语

《报学》的办刊目的并不是开展一系列不切实际的空谈,而是结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止步不前的艰难困境,为中国新闻事业寻找出路。引进西方新闻学理固然对于充实中国新闻知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没有思考与创新的被动吸收是不能带来新闻事业发展新的生命力的。没有高质量的新闻学术刊物,一切新闻事业发展的口号都是空谈,更好地实现西方新闻学理的“中国化”并结合自身发展进行创新性的思考与研究,才是中国新闻事业摆脱幼稚状态的必经之路。

《报学》是燕京大学新闻系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办学产物,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为燕京大学提供了沉心治学的学术研究条件,刊物选题新颖,研究深入,学术色彩浓厚,致力于新闻专题研究与史料整理。《报学》现代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编排体例,引进西方先进新闻思想理论知识并与中国新闻学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治学理念等为中国新闻学术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石华,齐辉.抗战时期新闻学术期刊出版中的“一颗流星”:基于对燕京大学《报学》出版物的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8(2):152-156.

[2] 李寿朋.发刊辞[J].报学,1941(1):1-3.

[3] 陈岭.国难下的新闻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4] 刘豁轩.中国报业的演变及其问题[J].报学,1941(1):5-13.

[5] 许邦兴.中国小型报纸[J].报学,1941(1):145-158.

[6] 第五纵队[J].丁龙宝,译.报学,1941(1):215-226.

作者简介 李昕珉,硕士,研究方向:新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