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圆融并进:落实语文要素,培养核心素养

2021-04-14钟丽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事情要素习作

王崧舟老师指出:“一个单元的语文核心素养,取决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要让语文核心素养牢牢落地,要紧紧抓住语文要素,站在核心素养的角度审视和把握语文要素。”换言之,落实好单元语文要素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前提和抓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下面阐述两者“圆融并进”的几点举措。

一、自我追问,深化认知

准确、到位地把握单元语文要素并非易事,很有必要开展头脑风暴,在自我追问中加深理解,促进教学。比如面对六上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追问求索:

1.关联意义:教材为什么要设置这两个要素,对教学有什么作用?

2.关联方法:怎样引导学生“想开去”?单元课文中蕴含了哪些“想开去”的方法?怎样引领学生感悟,怎样精准呈现?怎样架构读写桥梁,进行习作铺垫?

3.关联设计:怎样以学习“想开去”为主线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怎样处理好习得“想开去”的方法与达成课文常规性目标、个性化目标之间的关系?单元教材中有哪些资源可供利用,怎样有效整合?

4.关联学情:学生之前会不会“想开去”?可能会有哪些“想开去”的方法?哪种“想开去”的方法可能是学生阅读和习作中最为薄弱的?

5.关联结果:指导学生“想开去”、学生运用“想开去”要到怎样的程度?习作重点部分怎样才算写详细?

二、梳理线索,把准定位

语文要素置身于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致力构建的语文能力发展训练体系中,按照一定的梯度,螺旋式发展。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要在教材整体的背景下,弄清它与前后相关要素的区别与联系,做到定位准确,教学得当。比如解读五下第一单元的习作要素——“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时,要梳理出整套教材中与之相关的要素,了解它的发展线索,弄清它在整套教材写事类习作的具体位置。

相关要素如下:

1.三上第八单元:学写一件简单的事。

2.四上第五单元: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3.四上第八单元: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4.四下第六单元: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5.五下第一单元: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6.六上第一单元: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上面6个单元习作要素中,前5个直接表明了“写事”习作的发展轨迹,第6个包含了“写事”习作。“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是整套教材写事习作的第5次训练,应该在巩固前边4次训练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把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前边有哪些训练成果呢?“学写一件简单的事”是习作起步,尝试把事情的过程相对完整地写下来;“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要求提高,要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一定的叙述顺序,使事情清楚明白;“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要求在写清楚事情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感受,使事情更有感染力;“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习作能力梯度发展的显现,巩固和提高学生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至此,学生已基本具备写清事情前因后果、叙事中抒发心情的能力。如此,五下第一单元“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这个习作,就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叙述清楚事情,融入自己当时的感受,特别要凸显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好重点部分的细节,让读者如历其事、如临其境。六上第一单元“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的要素训练,能够推动学生叙事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写清楚事情,注重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基础上,加入想象,进一步把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得更具体。

三、细化目标,整体教学

吴忠豪教授指出:“教材中提出的语文要素都是概括性的、方向性的要点,不是具体的学习目标描述,因而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再一次解读,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笔者理解这里的“再一次解读”,是在课文教学的具体情境下,结合课文特点和内容,把语文要素细化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我们来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学设计与指导》中制定的六上第一单元第一课《草原》的教学目标:

1.会写“毯”“陈”等8个生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能体会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并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抄写下来。

4.能说出从课文哪些地方體会到了“蒙汉情深”,和同学交流与人惜别的经历。

笔者觉得这个目标“细化”要素做得好。“朗读课文,能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能说出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和同学交流与人惜别的经历”,都与单元阅读要素“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紧密相关,都是要素细化的显现。本单元其余三篇课文教学都要与《草原》一样,将“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细化成具体目标:

《丁香结》: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想象雨中丁香的画面,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由事物(丁香)引发联想(人生思考)的表达方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古诗词三首》: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花之歌》: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各课教学承接推进,再加“交流平台”的梳理盘点、单元习作的点拨运用,“单元一盘棋”,要素落实必然到位。

四、开掘资源,启迪思维

统编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针对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精心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语文要素。和“想象”有关的要素(含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三年级就有6个。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想象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三上第四单元设置“预测”这个单元要素,则是着眼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当然相关要素远不止这些。可以说,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但是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落实语文要素并不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唯一途径。我们在紧扣课文落实要素的同时,要充分发掘教材资源,从多种途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找准切口——问题驱动——层递点拨”就是不错的做法。请看以下几个教例:

1.二上第三单元《玲玲的画》:“同学们,玲玲的画弄脏之后,后来为什么看上去反而更好了?”“爸爸为什么能提出在弄脏处画点东西的好主意?”“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从玲玲作画的这件事情中得到什么启发?”

2.二上第五单元《我要的是葫芦》:“同学们,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有得到?”“这个人为什么想不到要葫芦就要治好叶子上的蚜虫?”

3.二上第三单元《曹冲称象》:“同学们,和造大秤的办法相比,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曹冲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办法?”“这个办法和造大秤的办法有什么关联之处?”

以上来自低年段的3个教例,都由课文内容切入,指导、点拨学生内化思维方法。有些教师认为低年段不必重视思维训练,这是不对的。“激活思维是最大的教学道德。”“思辨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低年段教学就应该打好思维的基础。多方着手、多管齐下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活化、深化、延伸学生思维,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

五、携手人文,凸显情趣

落实语文要素,并非只为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习得策略方法,发展语文能力,以及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陶冶情操、锻造品格,与落实要素如影随形,是落实要素应有之義。也就是说,人文陶冶不是生硬的、贴标签式的附着教学,要自然、有机地渗透于要素落实中。要素本身抽象而枯燥,学生接受起来不是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开动脑筋,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设计、实施有情有趣的教学。无论开课导入、过程展开还是课堂小结,都要注意顺应童心、彰显趣味。要素落实,与“情”同行,与“趣”同在,与“人文”为伍,与“育人”并肩。

诚如温儒敏教授所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语文核心素养是“隐在”的。使其“显在”,让其“落地”,需要智慧,需要策略,更需要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落实语文要素,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我们任重道远,奋勇前行。

参考文献:

[1]陈先云.语文教学应当轻装前行——统编教科书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小学语文,2020(3):4-12.

[2]李竹平.必须要走的路——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单元学习目标[J].小学语文教师,2020(3):4-8.

钟丽玲,广东省蕉岭县教师发展中心教师。

猜你喜欢

事情要素习作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