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2021-04-14单淑英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荆轲深度阅读教学

单淑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阅读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而目前的阅读教学往往忽视了这个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思维训练和思维活动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不到位,学生的思维难以得到发展与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也就不能全面落实。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呢?

一、教师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在导思过程中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

单纯的疏通字词句、分析篇章结构的浅表性阅读,直接给出结论的贴标签式阅读,机械化、程序化的做题训练,这些缺少思考的阅读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问題的设计是促进思维提升的关键,教师应设计切实和深刻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和优化学生的思维。

(一)问题要有梯度,由浅入深,铺设提升学生思维的台阶

教师设问要循序渐进,遵循学生认知的层次和思维发展的规律,通过构建问题链序列铺设思维提升的台阶。如在教学苏轼词《定风波》时,我这样设置“三思一悟”:

一读——响读入声,一思——作者如何面对自然界的晴雨变化?

二读——品读入境,二思——作者如何面对人生的莫测变幻?

三读——美读入情,三思——作者想归于何处?

一悟——什么是真正的成熟?

通过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他们明白了苏轼面对自然界和人生的风雨,从“任”到“无”是从“泰然处之”到“超然视之”人生境界的提升。作者并非要归隐山林田园,而是要归于内心,归于精神家园,寻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此心安处是我乡”。同时也懂得了真正的成熟是身心灵的和谐,是不急不躁的性情,是温润平和的心态,是宠辱不惊的坦然,是内心的强大足以抵御外来的一切打击和诱惑,

找准了切入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问题设置层层深入,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的人生态度,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逐步提升。

(二)问题要有深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余文森说:“倡导深度教学,防止学科知识的浅层化和学生思维的表层化,是学科教学走向核心素养的一个突出表现。”要让学生思维有深度,教师设问首先要有深度。教师要读懂吃透文本,抓住关键处,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如阅读《赤壁赋》,可这样设置问题:苏轼的情感经历了“乐——悲——乐”的变化,你认为前后这两种“乐”一样吗?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会领悟到:这两种“乐”并不相同,开始的乐是沉浸于自然美景的短暂之乐,一旦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触动,心中就会生出“悲”来;而后来的“乐”是作者悟透了人生和宇宙哲理后的“豁达之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永恒之乐。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帮助学生深入地领会苏轼的情感变化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三)问题要有思辨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辨性,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灵活性。用固定唯一的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则很难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更难以提升其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相反,如果整个阅读过程充满思辨色彩,让学生通过思考、辨析、推理、判断得出答案,并且使这样的阅读形式成为习惯,那么,学生的思维品质就会逐步提升。例如教学《故都的秋》,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结合文章和写作背景简要分析。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灵活思考,各抒己见,无论回答“悲秋”“颂秋”还是“悲凉的颂歌”,言之有据成理即可。

二、开展探究性阅读,在质疑解疑过程中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师预设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虽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但未免有牵着学生思维走的嫌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质疑精神,而且最后总要抛出标准答案,其实这还是从教师的问题到教师的答案,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探究精神,难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高中生思维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从重复低效的阅读走向对重点内容的深度探究,使学生生成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

(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首先应引导学生寻找发现的方向,懂得发现的角度和方法,教师可先举例设置问题,并说明产生探究问题的过程。根据文体特点、文本的关键处、整体和局部的联系,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特点质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如阅读文学作品,应扣住文学形象、文学语言、艺术技巧等方面发问;研读文化经典,应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古人的思想进行辩证分析,提出问题;对某一事件和现象,从挖掘根源、分析意义价值、预测发展趋向、提出方法对策等方面质疑。

其次要激励学生质疑,阅读一篇文章,可让每个学生提出一两个问题,先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小组问题,再在班内交流评选,对提出有价值有深度问题的学生予以肯定。如阅读《荆轲刺秦王》,学生提出的好问题有:(1)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从多方面加以分析。(2)陶渊明《咏荆轲》诗中说:“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认为荆轲是为“知己而死”吗?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3)荆轲如果刺秦成功,燕国会怎么样?(4)在荆轲与秦王周旋搏斗的整个过程中,写秦武阳仅有开始的“色变振恐”四个字,你能想象出秦武阳后来的具体表现吗?请写一段文字,描写秦武阳当时的具体表现。通过教师梳理整合后,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利用工具书、参考书解决疑难,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发现的快乐,在合作探究中交流独到的见解,在热烈辩论中碰撞思维的火花。这样,问题总是在探索中发现,结论总是在探究中形成,思维自然可以逐步得到发展和提升。

猜你喜欢

荆轲深度阅读教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文言实词小课堂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荆轲之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