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小说教学

2021-04-14程康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老人与海海明威鲨鱼

作为典型的叙事作品,小说有着广泛的接受群体,学生也非常喜欢小说,如何保证文本不因选入课本而使学生降低对它的好感,关键在于老师选择恰当的解读方式。在小说传统解读方式的基础上,本文侧重于从文本、文学和文化三个角度逐层深入,既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动地位,同时也强调孤立的文本和生活与时代的联系,引导学生以宏观的视角审视微观的文本,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并观照自己和现实生活本身。“因此,在核心素养下,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说阅读教学势在必行。”[1]

一、文本层面的《老人与海》

关于小说,尽管出现了故事情节淡化、研究视角转换(从说了什么到怎么说)的发展倾向,但是在小说阅读和教学过程中,先从叙事的角度把握小说的基本故事情节,仍然构成整个活动的开端。

遵循这一基本原则,我们先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来对《老人与海》形成一个整体把握:

人物:老人、大马林鱼和鲨鱼(其中以老人和鲨鱼为主)

环境:海上、老头儿生活的环境和整个时代环境(引导学生培养历史和时代语境的意识)

情节: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引导学生通过核心事件来梳理故事基本情节)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感官上形成对文本的基本把握,不要求深入到文本内部。

当学生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对文本有了整体感受后,我们进一步理清叙事线索。节选部分的叙事主要在老人和鲨鱼之间展开,可以根据老人与鲨鱼之间的搏斗来梳理小说情节。文中老人一共遭受鲨鱼五次攻击,在教学环节中借助课件,通过表格的形式,分别从鲨鱼的规模、老人的作战工具和争斗的结局等角度展示五次搏斗的具体情况:

通过图表,学生可以从文本层面清晰地捕捉到叙事的基本脉络。在此基础上,选择当中的一个场景具体分析:

另一条鲨鱼用它裂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然后飞快地游到船跟前,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在它那褐色的头顶和后颈上,在脑子和脊髓相连的地方,清清楚楚地現出了一条纹路,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交叉点攮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鲨鱼放开了它咬的死鱼,从鱼身上滑下去,死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去的鱼肉。

这一场景既刻画了凶猛的鲨鱼,也表现了老人在紧急关头凭借自己的勇气和能力成功地解除了威胁,还通过“攮”“抽”“滑”等动词呈现了老人沉着、镇定的心理状态,因而通过这些画面,一个勇敢、坚毅、沉着、坚决的老渔夫形象基本定型。此外,还可以通过这一简单而又激烈的场景描写,引导学生于简洁流畅的文字当中寻找深潜的解读空间,感受和想象文字内部的力量。

当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初步具备了将故事情节、语言文字和人物形象与小说主题进行联系的意识后,我们可以从故事结局、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三个方面对课文进行一个小结:

故事结局: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空壳,老人一无所获;

人物形象:勇敢、坚毅、沉着、坚决的“硬汉”老渔夫;

小说主题:“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一旦解决好文本叙事、人物形象和主题的问题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小说如何从简单的叙事中塑造人物形象和凸显主题?我们不仅要关注它说了什么,更要研究它是怎么说的,由此进入换到小说教学的第二个维度:文学层面的《老人与海》。

二、文学层面的《老人与海》

1.强烈的“美丑对照原则”。在小说当中具体表现为鲨鱼一方接二连三地来攻击老头儿,有时一只,有时成群结队,而且都异常凶猛;反观老渔夫,不仅年事已高,形单影只,甚至连严格意义上的战斗工具都没有,双方在风急浪高的海面上进行搏斗。面对这样一种差距悬殊的力量对比,结果并不出人意料,虽然老人一次次地击退了鲨鱼的攻击,但是他的大马林鱼也变成了一具空壳。我们对小说的解读并不局限于表层叙事,重要的是发掘更深层的意义。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就不会因为老人没有保护好他的战利品而轻视这个人物形象本身所蕴含的巨大意义。老渔夫失去了他的大马林鱼,但是他并没有失去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命力,相反,正是因为强烈的“美丑对照”,正是因为鲨鱼的凶残,恰恰突出了老渔夫的“硬汉”形象,以及在此基础上彰显的小说主题。

2.丰富多样的叙事视角。叙事学的传入给中国的小说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叙事研究的一个基本切入点是叙事视角。叙事视角是“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2],即叙述者采取什么样的角度叙述故事。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里运用了多种叙事视角,零聚焦构筑了小说的基本叙事框架。

开头:他们在海里走得很顺当,老头儿把手泡在咸咸的海水里,想让脑子清醒。…这时候是第一条鲨鱼朝它扑来的前一个钟头。

课本第27页:“他想”,“别想啦,老家伙。”

课本第28页倒数第4段和倒数第2段:老头儿系上帆脚绳,把舵柄夹紧。然后他拿起了上面绑着刀子的桨。它们来了。但是它们没有像鲭鲨那样的直接游来。

课本第33页第1段:他现在身体又通又发僵,他的伤口和身上一切用力过度的部分都由于夜里的寒冷而痛得厉害。

课本第33页最后一段:当他驶进小港的时候,海滨酒店的灯火已经熄灭。

最后一段。

通过全知叙事,小说的人物行踪、故事情节、人物心理和语言全部融合到一起,形成小说的整体结构。文中大量的在描写搏斗场景的同时,又展示了老人的内心独白,所有这些都在叙事者的掌握当中,也是全知叙事的表现。

第二个是内聚焦,即通过老人的角度来推进叙事,在小说当中除了老人眼睛看到的外,绝大多数情况都体现为老人的心理活动,详尽、直接、客观地描述老人孤身一人在海上三天的所做、所想和所感,并借老人之口发出了“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的硬汉式宣言。这样既反映了老人的心理变化,又同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除了所思所言外,还有老人的所见所行,例如:

第29页第4段:风在不住地吹,稍微转到东北方去…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

第31页第第6段:老头儿看见两个褐色的鳍顺着死鱼在水里所不得不造成的那条宽阔的路线游着。

最后四段。

第三个是不同叙事视角间的灵活变换,恰当灵活地运用多重聚焦模式的转换进行叙述,在几种叙事情境中来回穿梭,取得了灵活多变的叙事效果。

3.平静激烈的内心独白。大量平静而又激烈的内心独白构成本文另一个鲜明的特色,同时它也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和凸显主题的一个重要的叙事手段。内心独白可以展示人物在不同时刻的所思、所想,有助于促进人物形象的丰满和立体。例如文中老人第一次遭遇鲨鱼时“他想”后面主要是“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这也许是一场梦”等内容,反映出老人内心的恐惧和无助;但是在战胜鲨鱼后,心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更多的流露出一种自豪。此外老人还回忆了以前的生活,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多样化特征。除了无声的内心独白外,文中还有大量的语言描写,由于没有直接的交流对象,所以它也是老人内心活动的表征,表现为有声的内心独白。有声的内心独白类似于诗歌中的以动衬静,可以显示出环境的悲凉和老人的孤独,尽管老人以有声的内心独白发出了“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豪壮宣言,但是余音散尽,不免有一种“微漠的悲哀”。

4.“冰山理论”。《老人与海》在描写手法上,避免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因此,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例如在塑造桑地亚哥这一形象时,他的笔力主要集中在真实而生动地再现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上。鲨鱼来势凶猛,老人沉着机智,都刻画得生动逼真。简洁的言语当中蕴涵着巨大的文本张力,正如露出海平面的冰山只是占据整座冰山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都隐藏在水面下,而这正是海明威在创作中所一贯主张的“冰山理论”,读者能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透过作者已写出来的部分,去探测作者省略的部分。

走进茅棚以后,他把桅杆靠在墙上。他摸黑找到了一个水瓶,喝了一口水就躺到了床上去。他把毯子盖到肩上,又裹住脊背和两腿,就脸朝下睡在报纸上,手心朝上,两只胳膊伸得挺直。

这是课文的结尾,可以看出来,无论是句式,还是动作描写都非常简短有力,但是丝毫不影响其中蕴涵的巨大能量:老人在经过海上的风波顺利返航后,并没有沉浸在搏斗的惊险和得胜的自豪当中,依然平静地重复着也许被他重复了不知多少次的动作,继续着如平常一般的生活。在此,老人的“硬汉”特质再次显露出来,而他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誓言,同时也渗透出一丝个体生命的悲凉感。从全文来看,小说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和寓意性也是“冰山理論”的整体呈现。

三、文化层面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小说中“硬汉”形象的成型及其对个体、人类和时代之间关系的思考不是一朝一夕的考量,任何一个事物、一种思想观点的出现都有着一个发展过程,而成熟的观点则是这个过程的顶峰。为了更好地理解《老人与海》在海明威创作和生活中的深刻意义,我们需要对海明威本人和他的创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透过他感受近乎一个时代的生命悲歌。

与一般将“知人论世”置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开端不同,本文在学生从文本和文学两个维度把握小说之后,再来探究个人和时代因素对小说基本面貌和深层意义的影响。这样处理的好处在于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的主动性,同时也不至于完全脱离作者和时代。此外还可以在不同阐释阶段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一方面不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局部修正不合理的观点,发展思维能力。在考察海明威生活的年代时,主要突出三个重大社会历史事件,我们需要建立横向和纵向两条线索,一条是时代线索,一条是与时代线索相关联的创作线索,以此突出时代和个人之间的深层联系。

时代事件:“一战”、“二战”、“冷战”

时代主题:对抗、动荡和死亡

个体意识:无奈、无力、迷惘、不确定性

创作:《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太阳照常升起》表现了第一次大战后西方青年一代迷惘、颓唐的精神状态,残酷的战争摧毁了他们的人生理想,于是他们沉醉在放荡不羁的生活中,消磨自己的生命和青春。(“迷惘的一代”)

在表现迷惘主题的时候,可以用中国魏晋时期的士人与之对比,找到不同文化、文明间的共性。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社会精英,生命都毫无保障。面对这种社会危机,魏晋士人开始重新思考自我价值,思索人生命运,在他们看似疯狂的生活背后实际上是个体生命意识的强烈表达。

《永别了,武器》是一部具有强烈反战思想的作品,在此需要找到两部作品间的差异。海明威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没有一直沉溺在迷惘的状态当中,战争既曾经带给他无限的迷惘,同时又给予他以振奋。“二战”中,海明威始终活跃在战场上,延续着他对战争一贯的反对,甚至还亲身投入到战斗中去,并在此期间还发表了一部歌颂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并获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晚年精神抑郁,并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通过这四部作品,海明威的作品在主题上有一个变迁的历程,从开始的迷惘,到反对战争和用行动反对战争,再到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最终完成,实际上这不仅是海明威创作的升华,更代表他对于个体生命意识,乃至于整个人类社会前途这个命题的最终解答。因而海明威在和现实抗争的同时,在精神上始终笃信自己是最后的胜利者,他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似乎也是在践行他的箴言。但是在热爱生活、积极地干预生活并在精神上坚信不能被打败的同时,我们却又难以避免时代和生活却足以毁灭一个人的无奈境遇,因而在轰天动地之下渗透着丝丝凄凉和悲哀,这不仅属于海明威,也属于不同时代的每一个生命个体。

教学活动行进至此,关于《老人与海》的解读基本完成,但是最后我们还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将小说的主题进一步升华并转移到自己的生活中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活观念:并不因为个体生命的微弱就放弃张扬生命活力,正视生活,不畏惧挑战;可以被生活征服,但是我们绝不会因此就漠视和无视人的生命张力。

传统小说教学主要围绕三要素和主题展开,这种解读方式不利于突破文本对于接受者的束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综合素养,这些局限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显得更加突出。一方面我们需要完善小说解读的方式,更加注重发挥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小说解读文本、文学和文化等不同维度间的合理调配,既要做到有条不紊,充分把握文本,又要层层深入,不断升华,促进学生真正地通过文本感受生活,品味文化,实现课堂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友琼.论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以小说为例[J].名师在线,2020(12):19.

[2]转引自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花城出版社1985:68.

程康,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老人与海海明威鲨鱼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名言
鲨鱼
海明威:《雨中的猫》
《老人与海》给我带来的快乐
追求梦想,捍卫尊严——读《老人与海》有感
鲨鱼来袭
鲨鱼之最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