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穷人”的穷与不穷
2021-04-14刘巧
刘巧
本单元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集中接触小说,《穷人》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也是多年来一直被入选课本的文章,可见其重要性。学习本单元及本课,要学会梳理主要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品味叙述和描写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穷人》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深夜,桑娜夫妇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夫妇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表现社会的不公。分析课文穷人的穷与不穷是重点,桑娜一家非常穷,渔夫工作风险大,生活条件差,夫妻俩都是从早到晚努力工作但还是很贫穷,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从这些描述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桑娜一家的穷。在如此贫穷的条件下他们还是坚定地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孤儿,从文中对桑娜的大量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把桑娜内心的矛盾纠结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中我们能看出桑娜善良的美德。难点在于深刻体会“善”,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憫的情感品质,升华小说主题。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非常黑暗和残酷的,贫穷人们生活都是很惨的,西蒙就是当时俄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但这对夫妻虽然非常贫穷却毅然决定收养这两个孤儿,即使让自己生活陷入更加贫穷的困境,依然选择了这两个生命,可见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他们是穷,现实家庭条件非常贫穷,但他们又不穷,精神上的富有让他们的生活温馨又满足。
【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篇课文并不陌生,小学时曾学习过这篇课文,对小说的文体特点和课文内容有大致了解,但此前的学习一般停留在“看热闹”的感性阶段,学习时未对人物形象和情节有深入的分析和掌握,所以学生解读这篇文章的能力仍有很大欠缺。这篇小说内容上不难理解,但要通过本文的学习对小说文体有进一步的理解,深入体会这篇小说的内涵,必须让学生深入文本,在对人物形象、环境和情节的具体品析中获得自身独特感受。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不宜求深求全,切记用晦涩的术语、理论进行过度解读,否则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还会破坏他们的阅读兴趣。
【教案设计思路】
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该怎么教?一堂课不可能三个要素全部包括,这会使课堂容量太大,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也吃力。针对小说文体的特点,结合本文《穷人》的特异性,我把教学重点放到情节和人物形象上。
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从题目入手,可知本文实际上写了三个穷人:桑娜、渔夫和西蒙。那么这些穷人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总结全文发现桑娜夫妇收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孤儿的事件也不复杂,但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是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因此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是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据此我确定了教学的主问题:穷人穷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教学中我以桑娜为主线,从“穷”和“不穷”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尤其是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由“桑娜果断把这两个孩子抱回家后,她心情是怎样的?”这一问题作为切入点,分析桑娜“忐忑不安”的原因,了解桑娜一家的贫穷,生活条件差,渔夫工作风险大,还有5个孩子要养,家里十分穷困,得知穷人真的穷。然后从桑娜艰难的选择和丰富的情感变化中体会桑娜的人物形象,结合语言描写的句子分析渔夫的人物形象,从两个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能看出两个人性格是不同的,但他们所表现出的共同品质是善良。最后结合社会背景和西蒙的悲惨来分析桑娜和渔夫在十分穷的情况下收养这两个孩子的举动的弥足珍贵,升华“善”的精神内涵,体会穷人“不穷”。最终得出结论:桑娜和渔夫一家人确实很穷,现实中吃不好、吃不饱、穿的差,生活条件很差,渔夫工作风险大;他们又不穷——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让他们的人格无比高贵和富有,他们高贵的精神品质让他们的生活很温馨和满足,这是在穷人心灵上盛开的不败的人性之花。
练习部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差异,我设计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题目。必做部分主要检测学生对本文的掌握情况,续写《穷人》一方面考察学生对本文的理解水平,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选做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积累重点字词,概括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掌握本文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体会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的情感品质,深入小说主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2.深刻体会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的情感品质,深入体会小说内涵。
【教学方法】
谈话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唯一可能的幸福。”今天,让我们跟随列夫·托尔斯泰,走进穷人的世界,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和善。(板书:穷人,齐读课题)
作者为什么要写穷人?穷人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呢?他们真的穷吗?
设计意图:以列夫·托尔斯泰说的话为导入,为学生创设一种浓厚的语言氛围,通过主问题的提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
1.了解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题目是穷人,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位穷人?(板书:桑娜、渔夫)
3.简要概括故事内容。在一个寒风呼啸的深夜,桑娜和她的丈夫渔夫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和感悟,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但并不意味着不要工具性,并不意味着不要训练概括能力,而概括能力恰恰应该在长课文的教学中予以关注。因此,本环节特意安排了概括故事内容的小任务,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小说描写的情境中。
三、走进文本,了解“穷”
1.抱回孩子的是桑娜,请大家找到她决定抱回两个孩子的具体情节?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果断、毫不犹豫)
师:从中我们能感受到桑娜的毫不犹豫和果断,哪些词语能表现出她的果断?
生1:“裹”“抱”两个动作能看出桑娜当时没有想太多就把孩子抱回了家。
生2:我从“非这样做不可”能看出桑娜抱回孩子是很坚决果断的,桑娜认为抱回孩子是非做不可的事。
师:我们齐读,读出桑娜的果断。
2.桑娜果断把这两个孩子抱回家后,她心情是怎样的?(板书:忐忑不安)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3.寻桑娜“忐忑不安”的原因。
师:为什么在桑娜抱回孩子后又这么忐忑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桑娜是在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下抱养这两个孩子的?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生1:我从“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这里看出桑娜一家生活很穷苦,家里条件很差。
生2:我从“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能看出丈夫渔夫的工作很危险,可能会没命。
生3:我从“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很辛苦,每天都在干活,可是家里还是很穷。
师总结: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桑娜一家吃的差、穿的差、生存风险大,这不是一般的贫穷,而是非常贫穷。(板书:生活条件差、工作风险大)
4.品读“睡觉还早”。
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分析能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在这样贫穷的家庭中,两个人都从早到晚的干活,在常人看来应该睡觉的时间他们仍在干活,可是即使这样,他们的生活还是非常贫穷,这一切的艰辛都蕴含在“睡觉还早”这四个字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品读语句分析语言表达上的特色,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桑娜、渔夫的勤劳和他们家境的贫困,有利于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
四、悟穷人“不穷”
(一)悟桑娜的善良品质
1.桑娜有放弃收养这两个孩子吗?找出相关句子,感受桑娜此时的态度。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理解“揍我一顿也好”
(2)朗读感悟,读出情感变化。
2.她在和丈夫说这件事的过程中又有怎样的心理变化呢?
果断→忐忑→坚定→害怕→试探
3.从艰难的选择和情感变化中我们看出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善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以桑娜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放手让学生阅读批注,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把目光集中在桑娜内心变化表现上,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品味词句,感受桑娜复杂的情感变化,进一步体会桑娜的人物性格,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尤其是在把课文中相关语段重组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体会表达方法无痕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阅读教学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二)品渔夫内心世界
1.渔夫知道了这个事情后的反应是怎样的?结合具体人物描写的句子说一说?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
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渔夫:深思→坚定→急迫
2.品读“熬”。
3.从渔夫对这件事情的反应和态度上,我们能看出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善良、坚韧)
4.从两个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对比两个人性格的异同。
设计意图:仍然关注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让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加深对渔夫的认识,体会到渔夫善良、坚强的美好品质。
(三)深入感悟人物精神
1.感受西蒙的惨。
2.升华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品质——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
小结: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确是非常黑暗和残酷的,贫穷人们生活都是很惨的,西蒙就是当时俄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但这对夫妻虽然穷过得却很温馨。所以他们穷吗?他们不穷!精神上的富有让他们生活很温馨和满足。
设计意图:通过对西蒙悲惨命运和当时俄国的社会背景的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身上善良的美好品质,这种“善”不是普通的善,而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人物品质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
总结学习路径:这节课我们先分析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原因,得知桑娜一家的穷,然后通过分析桑娜和渔夫对待这件事情不同的表现,知道桑娜是出于本能,渔夫是经过深思熟虑,但他们最后还是坚持收养这两个孩子,从而知道他们不穷。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让他们的人格无比高贵和富有,让他们的生活很温馨幸福,这是在穷人心灵上盛开的不败的花,不禁又让老师想起了刚上课时说的话“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唯一可能的幸福”。
六、布置作业
必做:1.完成语文练习册1-6题。
2.续写《穷人》:你觉得桑娜渔夫收养这两个孩子后,他们一家会怎样熬过去呢?发挥想象力,写一写,字数200字左右。
选做: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选择一本尝试阅读。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差异,我设计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题目。必做部分主要检测学生对本文的掌握情况,续写《穷人》一方面考察学生对本文的理解水平,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兼顾了与课文内容的承接。选做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小说,刚开始备课时我觉得需要讲的东西太多,情节、人物、环境描写哪一方面都难以割舍,都值得去讲,但一节课就四十分钟,这些内容不可能都讲,一是容量太大,时间不够,二是全都讲感觉没有重点,教学就显得很乱,而且这节课是赛课,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所以要好好备课。在对课文进行解读时,首先要明确主问题是什么?学习的终点是什么?通过文本解读和参考相关的文献,我通过题目确定了主问是:穷人“穷”吗?学习的终点就是让学生体会桑娜和渔夫身上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的高尚品质。那教学思路也很清晰,就是围绕“穷”和“不穷”两部分进行分析讲解。教案准备好第一次试课后,问题有很多,一是时间比较紧张,文中桑娜、渔夫、西蒙三个人物分析,再品读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品质,这些知识点也都是重点,很难割舍;二是发现环境描写、桑娜和渔夫的对话这部分没有涉及,忽视了;三是教学环节不流畅,自己上得就很吃力,学生学得更迷茫。显然这份教案不行,我只能静下心来慢慢读、细细品,把课文读透,把握教学的重点内容,一些不太重要的就割舍掉,重新梳理了教学步骤、教学逻辑层次,重新整合了教学环节,在三次修改和三次试课后确定现在的教学过程。但环节之间教学语言还不够连贯,又再次设计教学语言,将各个环节流畅地串下来。
这次备课我得到两点启示:一是文章再经典,教师在教学时也不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每一部分都当成重点来讲解,要学会取舍。要根据教学目标选取最重要的“主干”,舍弃对你这堂课影响不大的“枝叶”。二是解读文本时要静下心认真读课本,把课本吃透,结合相关资料看看文章能挖掘多深,然后确定主问题,明确学习的终点,最后要做的就是如何从主问题通往学习的终点。
这次课上,我认为有四点做得比较好:
第一点是聚焦人物形象。在这节课中,我通过文中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和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聚焦人物形象,能把人物形象立起来,通过副板书把人物的情感列了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更加直观、生动的理解。
第二点是重视朗读体验。六年级的学生一定要重视朗读,学生是有表达兴趣和表達欲望的,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生同桌对话、多人对话的方式让学生积极表达,通过学生个别读、老师领读、分角色朗读、全班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第三点是有整体关照的意识。小说情节中有三个悬念和三次延宕,虽然由于课堂时间原因,一节课无法全部观照到,但基本上能关照到一两点,针对其中的一点做了重点品读。
第四点是有文本系统的意识。能够关注课文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针对教学目标品读一些重点的段落和重点的词语。
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点:主线要清晰。
像叶圣陶老先生说的“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一定要跟着作者的思路走。这篇小说的主线就根据小说情节的三个悬念和三大延宕来设计就可以,因为这就是作者的思路。我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这部分还是有一点混乱。
第二点:注重情节的梳理。
因为教师对课文情节的梳理不够,所以导致学生在上课过程当中得到的还是一个点或者几个点的勾连的问题。所以这篇文章如果梳理情节,还是按照三个悬念或三个延宕梳理出来。我前面过于局限于教材上说的“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教学时我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是要学生概括还是复述,指向不清晰,学生呈现的答案也不清晰。梳理好了故事情节,后面梳理人物的心情变化的时候也有一个依据。
第三点:要进行比较勾连。教学时我和学生都关注到了省略号,桑娜在忐忑不安时的段落用了大量的省略号。文中描写桑娜在这段之前之后都没有用这么多省略号,桑娜在想西蒙的时候、敲门的时候,都没有忧虑,所以这部分可以对比一下。为什么桑娜会那么忧郁?是因为她一直在抱怨,一直在用两个叠词“糟糕!真糟糕!”我们能想象她的这种生活处境,就是因为桑娜的生活处境如此艰难,但到最后还是毫不犹豫收养这两个孤儿的,所以毫不犹豫的一下子就出来了。所以比较勾连后人物形象能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
第四点:要增强单元的统观意识。本单元有《桥》《穷人》《在柏林》,这三篇课文的共同点都是面对灾难的时候人物表现出了什么样的品质。一个是自然的灾难,一个是自然环境恶劣,但是它映现的是社会的灾难,一个完全是社会的问题,所以要了解社会背景才能理解课文。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社会背景没有太多去关注,我认为从编者的意图、注释以及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来说,都应该关注社会这个大背景。
参考文献:
[1]樊盛楠.小学小说教学中人物分析策略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朱水平.小学语文教材中小说文本特征及教学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201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