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
2021-04-14董誉婷李颖
董誉婷 李颖
摘 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对于优化升级京津冀产业结构,实现区域产业一体化和提高京津冀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产业和空间两个角度出发,通过研究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天津两业区位熵,分析天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必要性。根据实证结果,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为视角,从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和制度六方面提出推动天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问题及建议对策。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生产要素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支柱性作用,是立国之基。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产业之间界限逐渐打破。而我国正处在产业调整、融合战略变革和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历史节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对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指出“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2019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文件与以往不同,重点阐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方向,也明確指出融合主体、融合模式、融合路径的重点。2020年全国两会就新冠疫情和疫情之后的供应链“去全球化”趋势指出,“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将数据与产业融合结合起来发展,达到驱动经济增长的目的。在制定“十四五”规划中,再次提到向“产品+服务”的新型供给模式转变,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断推进,京津冀区域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空间分工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两业融合是培育现代产业体系与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的最终实现方式。在京津冀规划纲要中,以“全国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定位的天津,推动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对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制造业、服务业“双引擎”驱动经济转型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文献综述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数字信息技术发展下出现的新概念,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其内涵还无统一的界定。殷醒民(2009)提出采用劳动生产率与盈利率来衡量“先进制造业”。周星光(2020)认为“制造业服务化”分为服务化、产品服务系统、服务型制造三类,将制造业的服务环节延伸,形成“产品——服务包”的产业生态体系。国外学者普遍将“现代服务业”称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等。而国内学者对其界定则有所不同,曹东坡、于诚、徐保昌(2014)提出“现代服务业”是基于信息化、专业化、智能化,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服务业总称。肖挺、刘华(2013)认为服务业厂商将制造业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和产品引入服务业,使服务业吸纳制造业的过程便为“服务业制造化”。
为实现制造强国的建设要求和发挥“中国制造+中国服务”的经济效应,国内的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关于如何推进“两业融合”的方案。孙新波、钱数(2020)提出激活两业融合的内生动力——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从人才供给、技术突破、环境优化等方面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赋能。中共山西省委党校课题组(2020)研究发现,政府在推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深化政府改革,努力提升治理能力。李琦、张志彬(2019)通过构造产业协同集聚度的EG指数与区位熵相对指数,得出“中心-外围”的协同集聚模式,并提出结合产业联动理论和新地理经济学探究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建议。
除了一般化两业融合的途径研究,部分学者将问题具体化。从空间尺度,对代表性地区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现状进行研究。张晓莺(2011)通过对江苏两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服务化经营-现代服务业(将制造部门剥离出去)”的对策。罗兰青(2016)基于投入产出表,以灰色关联度为切入点,研究出广东两业融合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要素供给不足、产业层次偏低。刘立燕、宋捷羽(2019)以武汉市上市公司为视角,分析武汉市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状,指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和大力发展支撑制造业的现代服务业等建议。贲道林(2020)则结合新冠疫情防控,介绍江苏鹏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依靠技术创新和利用“一带一路”市场,大力发展工程项目集成服务,推动两业深度融合的经验。
从诸多学者研究成果来看,将具体地区实际情况纳入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研究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两业融合对于京津冀各地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本文将从产业、空间两个方向来分析京津冀地区两业融合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生产要素角度研究天津两业融合的问题,进而提出推动天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三、天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必要性分析
“两业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制造业价值链延伸服务领域,使其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过程,通过服务业提高先进制造业的附加值,促使现代服务业向专业化、全面化和高端化发展,这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
1.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偏离度研究
通过计算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偏离度,来衡量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该指标是决定两产业是否深度融合的前提条件。产业结构偏离度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Pi为产业结构偏离度, Li为i产业的从业人数比重,Ci为i产业的产值比重。表1、表2、表3分别根据2016-2019年《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河北统计年鉴》,整理相关数据计算得出京津冀三地2015年-2018年产业结构偏离度,如下表所示。
产业结构偏离度的一般规律为,偏离度系数越大,产业结构越不对称,经济效益越低。由上表可知,三地产业结构总偏离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表明产业结构的经济效益在不断增强。北京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其发展水平较高。天津第二、三产业均有比较优势,但天津服务业远落后于北京。河北第三产业发展较滞后,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基于产业结构的实证研究结果,京津冀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梯度层次。作為制造业和服务业均有优势的天津,加快两业深度融合,有利于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2.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天津制造业和服务业区位熵研究
区位熵反映某一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区位熵大于1时,则该地区产业在全国有优势。定量分析天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具有相对优势的部门,优先推动支柱产业深度融合,进而带动其他两业融合。区位熵计算公式为
LQij是j地区的i产业在全国的区位熵,qij为j地区的i产业的产值,qj为j地区所有产业的总产值,qi为在全国中i产业的总产值,q为全国所有产业的总产值。根据201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以《中国统计年鉴2019》、《天津统计年鉴2019》为数据来源,按照区位熵公式计算并分析,如下表4、表5所示。
由表4表5可知,在9个先进制造业部门中,天津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区位熵大于1的有4个;在5个现代服务业中,天津现代服务业区位熵大于1的有2个。优先推进优势产业融合,实行优势带动劣势的方法,尽可能实现天津两业深度融合,起到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四、天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国制造2025》战略任务不仅明确我国要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目标,还提出要以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发展主体,建成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中的产业质量和产业结构内生于生产要素的质量和结构,本文将从生产要素角度出发,分析天津两业深度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列为五大类生产要素。在两业融合中,不能仅依靠市场推动,政府制度引导支持也是直接影响条件。因此,影响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要素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制度。
1.土地成本较高,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关系有待进一步优化
在产业体系中,土地要素狭义指一般意义上混合用途的土地资源,广义是区域空间布局的产业土地。对于天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扩大到一定阶段后,有限的土地面积会使地租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较高会制约生产附加值较低或刚起步的制造业发展,使其向中小城市转移,而现代服务业经济效益较高,能承受正不断上涨的城市地租,成为阻碍两业融合的发展因素。从宏观角度来看,京津冀地区中天津和河北的制造业存在明显的同构现象,京津冀区域发展不平衡、协同性差,造成区域协同下两业融合的障碍。
2.融合型、复合型人才总量不足,人力资本仍需增强储备
劳动力要素对地区创新起着积极作用,而创新正是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核心动力。劳动力包括先进制造业技术工人、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也指两业融合复合型和高新技术研发的人才。天津企业对高端装备需求迫切,但企业高端复合型人才缺乏,技术技能人才仍集中在传统产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限,阻碍其长远融合发展。同时两业融合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更多有新视野的融合型人才。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设置未能与融合趋势发展保持一致,数字型和融合型人才培养滞后,刚处于起步阶段。
3.“两业融合”发展所需资本基础设施薄弱
天津过剩的资本主要集中于市内六区,其他区都是市区输出资本的输入地。融资资金、政府扶持资金和企业运营资金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缺少大规模投资,限制服务型经济向实体经济渗透,阻碍了两业融合发展的进程。
4.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数字技术渗透“两业融合”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企业作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微观主体,其技术和数据要素是影响两业的融合和互动的“拦路虎”。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趋势,制造业发展越来越偏向于技术密集型,其产品生产所需的创新技术正是满足消费者新需求的基础。我国先进制造业的短板依然是先进技术和高端设备。同时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业生产过程产生的数据和消费者需求反馈数据起着优化互动机制,助推产业融合的效果。天津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对核心技术控制力弱,产业基础的制造能力不高,使得天津大多数企业未形成独立技术体系,长期依赖中外合资技术引进和模仿。天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变革较慢,数字技术发展水平不高,整体制约着先进制造企业数据平台的搭建,难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对产品的反馈调整生产计划,使得现代服务业与其融合发展具有广阔空间。
5.“两业融合”重视不够,发展制度建设滞后,融合配套政策难以落地
天津两业融合在外部环境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在两业融合初级阶段,企业机制和政策环境存在制约。目前天津部分企业对两业融合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仍认为两业存在明显的产业界限,存在“重制造、轻服务”的惯性思维。京津冀三地普遍存在地区和行业垄断现象,市场开放性有待加强,严重制约京津冀两业融合发展。
五、天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1.规划区域发展计划,协调区域发展关系
京津冀各地应该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和资源要素禀赋,结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发展情况,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引导下,进一步完善合作协议,合理构建产业布局。天津地区要优先保证两业融合部门所需用地,适当将现代服务业嵌入到中小城市的制造业集群中,实现大城市和周边城市总体性的两业融合区域产业布局。天津也可以向周边建设交通网络体系,缩短京津冀三地联系时长,通过依托北京现代服务业与天津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同时天津现代服务业与河北先进制造业有效沟通,促使京津冀互补错位发展,积极形成新区域经济增长点。
2.引育并举,夯实“两业融合”深度发展的人才物质基础
培育融合型人才体系,激活两业融合内生动力。在短期内,建立人才共享服务平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构建跨区域人才合作规划,鼓励北京、天津高校中人力资源素质高的智力资本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企业实施人才联合培育计划,实现企业与高校之间良性互动机制。加快规范户籍制度改革,高等级城市拥有综合科学中心,适合研发创新人员引进;其他城市由于技术娴熟工人集聚,适合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消除人才流动障碍,以广泛吸纳天下英才的新理念,促进天津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在留人引人困难的地区,以实用性为新思路,重视对本地青年人的培养、培训。在长期中,政府构建融合型人才体系的计划,在职业院校和高校设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制造+服务”复合型人才的要素供给。同时两业融合也需要技术、管理和大数据等领域的人才做支撑,可以采取扩大该专业方面招生规模的方法,以加快培育复合型人才队伍,推动天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3.精准扶持,发挥资本要素优势,促进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持
推动天津两业融合,要提高生产性服务在制造业的投入产出比重。通过扩大有效投资,使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转型,提升产业档次,形成制造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升级的良性发展。金融服务业要在资本要素上发挥核心作用,根据政府产业引导政策,适当加大金融业开放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两业,提高现代服务业对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精准扶持“新基建”领域的发展,通过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产业,推动天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4.技术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数据共享提高两业主体渗透交叉能力
两业融合需要核心技术的自给自足,天津先进制造的优势产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领域上,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减少生产技术的对外依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天津制造企业积极与研究所、高校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促进先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产品附加值,攻克技术难题。依托天津现有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多元主体作用,加强有竞争力和融合意识的龙头企业示范和引领的带动作用,将融合企业的成熟经验模式推广到同类企业中;融合型企业特别是中小微融合企业,加大企业精准扶持力度和培养力度,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灵活创新的优势;加强平台企业与企业联盟、行业协会的合作。持续推进“天津市智能制造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加大力度投入在技术研发方面的资金支持,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推进智能化生产发展进程,提高生产效率。
数据平台是两业融合的产物,更是融合的主要依托和基本方向。将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分析技术应用到智能化生产中,经过信息程序编设App,将生产者与消费者联系在一起,通过在线设计、互动体验的方式,推广定制服务,实现“制造+服务”的融合模式,以用户为中心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类共享数据平台将优势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进而探索出新发展模式。政府要加强平台管控力度,对有两业融合意识的企业给予数据要素支持。
5.深化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在天津“两业融合”作用
在企業组织框架上,设立融合理念宣传培训部门,通过定期专业培训、多媒体宣传等方法,形成企业内部浓厚融合氛围,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并组织先行融合企业向同行业其他企业分享融合经验,推动天津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国家层面上,加强两业融合顶层设计,在土地、人才、金融、财税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精准扶持发力,着力解决融合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同时政府应构建一个公平竞争、宽松政策环境,破除两业融合市场壁垒,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京津冀区域可以模仿欧盟协商建立两业融合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合作协议,认真落实融合内容。天津应积极承接北京新兴制造业企业落地或合作,引进项目,促进天津两业融合的因子。同时将部分制造业转移到河北,不断延伸产业链,强化天津服务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天津两业融合。针对制造业服务化和生产性服务业转型进度制定动态监测和质量标准体系,通过多点发力来促进天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殷醒民.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的战略选择:产品技术还是产业技术?[J].上海经济研究,2009(10):60-69.
[2]周光伟.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生态体系研究[J].科学和产业,2020(11):59-66+91.
[3]曹东坡,于诚,徐保昌.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机制与实证分析——基于长三角地区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03):76-86.
[4]肖挺,刘华.中国服务业制造化的产业绩效分析[J].软科学,2013,27(08):15-19.
[5]孙新波,钱数.激活“两业融合”内生动力 让“制造+服务”为高质量发展赋能[N].科技日报,2020-12-08(008).
[6]中共山西省委党校课题组,沈莹,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经济学部.着力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J].宏观经济管理,2020(11):39-43.
[7]李琦,张志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测度及其区际差异——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经验分析[J].经济视角,2019(04):47-54.
[8]张晓莺.江苏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9).
[9]罗兰青.广东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关系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广东经济,2016(09):20-26.
[10]刘立燕,宋捷羽.武汉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基于武汉上市公司的视角[J].江汉大学学报,2020,37(03):71-79+126.
[11]贲道林.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江苏鹏飞集团服务型制造的核心[J].江西建材,2020(04):54-56.
[12]何勇,谢贤健.成都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J].绿色科技,2013(01):207-208.
[13]欧阳志刚,陈普.要素禀赋、地方工业行业发展与行业选择[J].经济研究,2020,55(01):82-98.
[14]王迎,李辉.大连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商业经济,2020(11):39-41.
[15]苏黄菲菲,黄跃.让“数字”为“两业”融合赋能[J].人民论坛,2020(18):70-71.
[16]盛朝迅.实施深度工业化战略促进“双循环”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20(17):29-31.
[17]丰晓旭,徐紫嫣.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N].经济参考报,2020-08-11(007).
[18]丰晓旭,雷尚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模式与建议[J].全球化,2020(06):106-118+136.
作者简介:董誉婷(1999- ),女,天津人,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经济学;李颖(1980- ),女,天津人,博士,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亚太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