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整本书教学路径谈
2021-04-14徐飞飞
徐飞飞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从中不难看出,“少做题”是不搞题海战术;“多读书”是保证学生的阅读量;“好读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读好书”是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读整本的书”是指读完整的一本书,它与阅读单篇、节选不同。课标明确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更具体的操作方法。
小学高年级整本书的阅读目标,主要集中在梳理情节、体会人物形象、领悟情感主题这些能力的提升上。本文以六年级上册的必读书《童年》为例,来粗略谈谈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路径。
一、以遇到的阅读困难为切入点
小学高年级阅读的整本书书目,学生在阅读时具有一定的难度。六年级上册的必读书《童年》,是伟大作家高尔基先生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学生们首先遇到的真实阅读困难是作品离自己的生活太远,没有阅读兴趣。如何解决这一阅读难题?教师导读必不可少,可以通过一些精彩片段和资料来梳理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学生除了对大的历史文化背景感到陌生外,在阅读中还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说主人公阿廖沙名字的变化,在书中出现了八种以上的称呼,像“阿列克谢、廖尼亚、阿廖什卡”等都是主人公“阿廖沙”的别称,这样复杂多变的称呼给学生的阅读带来很大的挑战。教师要善于从这些实际困难出发,以这些困难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一个切入点。在梳理称呼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制作一个直观的可视化工具——名字卡,从而解决学生这一阅读困难。“名字卡”的设计,除了让学生更顺畅地阅读外,更重要的是去发现名字背后所蕴藏的深刻情感。教学中,教师以“阿列克谢”这个称呼为例,带领学生一步步去发现、思考。(如下页表1)
首先教师和学生共同找到第一章中称呼“阿列克谢”时的情境:父亲的尸体还躺在地板上,妈妈因为悲伤过度马上要生孩子,屋子外面还有探头探脑的人们。再进一步引导“阿列克谢”是“阿廖沙”的名字,也是不太认识或不太熟悉的人在正式场合才叫的,那么为什么妈妈在此刻要喊出阿廖沙的大名呢?面对学生的疑惑,老师再次点拨: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际,当父母叫你大名的时候,都会表达怎样的情感?重回文本,让学生去发现当时情况很危急,妈妈的那种痛苦、焦急甚至是愤怒的情感,从对儿子的称呼中全都体现出来了。这样的设计,把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变得小而具体,把阅读困难变成了阅读钥匙,让学生在阅读的第一步就走得扎实、走得高效。
二、以人物形象的探究为着力点
小学高年级整本书的阅读,探究人物形象是重点,也是难点。通过书中人物,不管是圣人还是罪人,真实也好,虚构也罢,阅读让你知道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如何让学生做到“眼中有人”,教师的巧妙设计是关键。
在《童年》的交流课中,“对比人物形象前后的变化”会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当阿廖沙初次见到外祖母时,他眼中的外祖母是什么样子的?外祖母陪着他坐船回家,当阿廖沙打破了牛奶瓶,哭着睡着了,醒来后看到的外祖母又是怎样的?用外祖母外貌的前后变化来引导学生发现,一个人的样子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变化的是阿廖沙对外祖母情感的逐渐加深。人物形象的前后对比蕴藏着如此深厚的情感,那么妈妈呢?从之前阿廖沙记忆中的样子到现在父亲去世时妈妈的样子,再到埋葬完父亲和早夭的弟弟,妈妈回外婆家时的样子,引导学生自己去圈画语句,自己去体会妈妈的情感变化。由扶到放,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高年级开展整本书阅读,可选择的经典书很多,老师们会有意识地进行归类和主题提炼,让学生不仅只会读一本,而是学会阅读一类书的方法。读文学作品,用探究人物形象作为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着力点,会使学生的阅读有法、得法。
三、以品味关键词为突破点
经典文学作品,重在细节之处。一句话、一个短语、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都值得我们反复品味,这就是语言的奥妙、文学的魅力。小学高年级的整本书阅读,同样离不开对细节的品味。在推进课和交流课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反复品味细节,用一个成熟阅读者的身份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成为学生的阅读引领人。
1.提取关键词
在《童年》交流课中,教师就以品味“孤儿”这一关键词作为学生体会情感的突破点,也成为核心话题讨论的引线。在第二章里,阿廖沙因为把节日才使用的贵重白桌布染了色,挨了外祖父的一顿毒打。阿廖沙被打得失去了知觉,苏醒后他在朦胧中听到了外祖母和母亲正在争吵,母亲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自己就当了一辈子孤儿!”在这个片段中,“孤儿”这个词反复出现,含义不同,值得带领学生去挖掘和体味其中的深刻含义。
2.形成核心话题
教师从现实生活中定义的“孤儿”即失去父母的儿童开始,带着学生去发现文本中的“言外之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重新定义了“孤儿”即不被爱的人。探究并没有到此为止,教师带着学生继续去发现,妈妈对着外祖母说她自己是孤儿,言外之意是她自己从来没有被爱过,那么妈妈真的没有人爱吗?外祖母看似更心疼小外孙,最终的目的是什么?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带领着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
3.读懂“言外之意”
教师再次带着学生回顾之前的板块,妈妈此刻的处境是深爱的伴侣去世了,小儿子出生就夭折了,在这个世界上,维持和支撑妈妈的最后一丝牵挂就是阿廖沙。外祖母拼命护着这个小外孙,是想让妈妈不要放弃希望,不要放弃自己。转换角度,妈妈在说出“我自己就当了一辈子孤儿”这句话的时候,她难道不知道吗?妈妈什么都知道,但在那一刻,她还是用这样的语言来刺疼外祖母,真正亲密的人太知道怎么伤害彼此了。所以妈妈在说完这句话后,和外祖母抱头痛哭,所有的情绪在这一刻既得到宣泄又得到抚平。
4.达到精神成长
生活中,孩子们总是抱怨父母喜欢别人家的孩子,老是说着根本就没人爱自己没人懂自己的“狠话”。整本书阅读中,当学生重新诠释了“孤儿”,明白了在生活里,有那么多人时刻爱着自己,所有的学生都在那一刻有所触动,有所思考。读懂关键词,感受和品味那些“言外之意”,《童年》这部经典作品给了我们太多的收获和感动,也成为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突破点。
四、以感受成长主题中的力量为落脚点
整本书阅读一定是走进儿童生活、走入儿童内心的。为学生建立“文本—自己”“文本—文本”“文本—世界”的联结尤为重要。而这一本本经典也终将会以学生感受到成长中的力量为落脚点。《童年》中的阿廖沙是不幸的,但是在这样痛苦和黑暗的生活中,总有人呵护着他内心的善,让他勇敢地面对生活所带来的一切苦痛。在他的成长中,有外祖母那温柔宽大的怀抱;有小茨冈乐观坚强的感染;有“好事情”带来的对于科学的启蒙……当学生读到这些的时候,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体验说给别人听,在表达的过程中,听的人把听到的东西内省和迁移,然后将自己的理解反馈给说的人,发言的人也在从另一个角度检验和重新思考自己的表达。就这样,每个学生的思考能力都获得了提升。在相互交流中,学生会联结生活中的那些小坎坷、不如意,也会发现那些能给予自己力量的人和事,与经典好书相伴,我更愿意相信学生会在阅读中汲取力量,温暖自己也惠及他人。
小學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以学生在真实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为起点,着力于文学中所建构的人物形象,并用品味关键词的方法突破学生阅读的瓶颈,带着学生深入文本,一读再读。最终,我们指向的是学生在阅读中达到的精神成长,这就是一条最朴实而有效的教学路径。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香洲区香华实验
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