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

2021-04-14肖凯文丁秀秀

卷宗 2021年17期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人理念

肖凯文 丁秀秀

(1.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00;2.安徽开放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0)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中正式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理念,其基本含义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创造健康、参与、保障安全的最佳机遇”。然而,目前国内研究仍然有以下两点不足之处:其一,国内相关研究对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很多研究将其与“健康老龄化”理念混为一谈。实际上两者有明显的差异,积极老龄化理念可以看作是健康老龄化理念的“升级版”,它不仅包含健康老龄化理念中的“动态、全生命过程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含义,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其二,目前国内研究与中国特色老龄化社会结合不够紧密,对当前我国老龄化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趋势阐释不足。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趋势在时间上出现较晚,但是发展却异常迅速,老年人人口总数增长很快。在2006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据世界老年人口的21.4%,居世界首位。面对以上不足,积极老龄化视角的相关研究应多方面展开,既能补充丰富积极老龄化理念的内涵,又能使其更好的与我国老龄化特点相结合。

2 相关理论概念以及界定

2.1 传统老龄化视角

联合国将老龄化定义为“老年人口在社会总体人口中比重的提高过程,是指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龄化社会一方面体现了人类在发展中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又对目前日趋紧张的社会资源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因此老龄化社会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是悬在人类社会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既对我们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和质疑,也彰显了人类的智慧和力量。

传统的老龄化观念认为,老年人是弱势群体,通常与退休、疾病等词联系在一起,老年人是应该被供养、侍奉的,社会应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存性需求以及安度晚年的需要。这种观念将老年人视为社会的负担,没有想到老年人能够继续对社会产生贡献,但是仍有一部分老年人在退休之后仍然保持着很强的求知欲,他们愿意学习,想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学习会让老年人的思维更加活跃,生活更加独立,身体更加健康,从而在根本上减轻社会的养老负担。

在这种传统老龄化观念的影响下,劳动力人口逐步减少,老年人的帮扶系数逐年上升,社会保险、养老保障等支出也与日俱增,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在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种种困境时,人们逐渐转变了传统的老龄化观点,从成功老龄化、健康老龄化,逐步过渡到当前的积极老龄化理念,其发展历程也体现了人们对于老龄化问题的层层深入。

2.2 成功老龄化视角

早在20世纪40年代,学者Rowe和Kahn就在1987年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成功老龄化的观点,认为老年人没有慢性疾病和残疾,保留着较高的认知功能,并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就可以称之为成功的老龄化。但是这一观点仍然是较为朴素和不完善的,它更加注重老年人的自我评测,在后续的实证研究中,很多老年人虽然身有残疾或患有多种疾病,但是他们总体而言认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是成功且有意义的,因此,成功老龄化的观念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此外,这种观念也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保障问题。虽然成功老龄化观念有较多缺陷,并不完善,但它首次挑战了人们将老年人视为社会负担的传统观念,为后续的理念进步奠定了基础,可以将其视为老龄化新理念的萌芽。

2.3 健康老龄化视角

在1987年5月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上,首次将“健康老龄化”概念作为老年研究项目的主要研究课题。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哥本哈根的世界老龄大会上,首次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发展战略。相比成功老龄化观念而言,健康老龄化基于老年人的身心需求角度进一步完善,其理念内涵大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健康老龄化的目标主要是整体延长老年群体的生命长度,同时整体提升老年群体的生命质量。提出了“健康预期寿命”的概念,不再仅仅关注平均预期寿命,而更关注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致力于帮助老年人维持良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功能。第二,健康老龄化理念旨在使绝大多数老年人按照正常衰老发展,老年人在活着时应该身体是健康的,功能是正常的,生活基本能够自理。让老年人群体中健康、长寿、高质量生活的人口占据大多数,并且能够进一步增加比例。第三,健康老龄化将老年人的饮食营养、体育锻炼、心理保健、公共个人卫生等行为都视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希望通过多学科、宽领域、多方式来解决老龄化问题,进而克服老龄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社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为实现老年人群体健康、富足、幸福的生活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但是该理论也有消极的部分,首先,该理论仍然是基于老年人的需求来进行构建,忽视了老年人的权利视角。其次,该理论仍然将老年人视为社会的负担,并没有意识到老年人也可以给社会带来宝贵财富。积极老龄化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的不足之处。

2.4 积极老龄化视角

1997年,“积极老龄化”概念首次提出,它比“健康老龄化”理念更完善、更全面。在2002年的第二届世界老龄化大会上,联合国正式公布了《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报告。自此,积极老龄化理论日渐成为21世纪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全新解决方案,相关理论、政策及发展策略也逐渐完善。与以往理论不同的是,积极老龄化理念强调,老年人是被社会忽视的宝贵社会资源,而不是社会的负担。社会应该更加积极的促成老年人健康地参与到经济、文化、公共事务等方面的建设中,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者。其中,“积极”一词的内涵是指老年人在退休后,能够继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和公共事务,容许老年人发挥自己在物质、社会和精神方面的潜力,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参与社会。当然,在老年人需要帮助时,社会应及时提供充分的保护、安全和照料。当前,积极老龄化理念在缓解养老金负担、完善收入保障计划、提供医疗和社会救助等方面应用广泛,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 国内外积极老龄化理论研究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于积极老龄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施思路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大多为定性分析和理论研讨,实证研究较为缺乏。

在积极老龄化的实施思路上,中外学者主要从改变老龄化观念、完善养老制度、重视老年教育、帮助老年人就业等方面展开研究。郭爱妹、石盈等人也认为,只有改变传统的老龄观,不再将“老龄”视为人类生理与心理的必然衰老,而是通过社会建构的方式,赋予“老龄化”积极地含义,用积极的老龄观取代消极的老龄观,才能保证积极老龄化的相关政策尽快落地。研究者们更多地将“老龄化”看作是人际互动的产物,是一种文化的建构,主张通过社会建构的观点来阐释积极老龄化理念[1]。

此外,确保积极老龄化顺利实施的最重要因素是建立健全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制度、法律和技术的革新、若干代人长期利益的调整等[2]。国外学者们则更加关注退休制度的改善,Karl Hinrichs & Paula Aleksandrowicz认为,欧洲老龄化所带来的的最大危机是养老金的入不敷出。人类的实际寿命在不断延长,而退休的实际年龄却在不断降低,这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应该延长退休年限,以缓解养老金所带来的经济负担[3]。调研发现,有43%的老年人认为,积极老龄化最关键的是健康因素,他认为全面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是积极老龄化政策的制定基础。

Miriam Hartlapp & Gunther Schmid等人指出,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促进老年人继续工作有三个要素:第一,老年人要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体力劳动;第二,要有持续学习的动力,在工作中要不停充实自己,这样一辈子都不会被时代所淘汰;第三,积极老龄化政策不应该是单边政策,而应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全覆盖展开[4]。

4 积极老龄化的实施障碍

实施积极老龄化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注定要面临非常多的障碍。在文化因素方面,传统养老文化的旧观念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但是文化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将老年人视为负担的不仅仅是社会,更多的是老年人自身。在制度因素方面,学者们主要着眼于提前退休制度。林义认为,现行退休制度已经严重滞后于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退休政策缺乏弹性,导致了很大程度上的人力资源浪费。在经济因素方面,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主要障碍,由于老年人体质较弱,不适合参加以工农业为主的产业工作,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老年人的就业状况,但是目前我国许多三四线城市仍以工农业为主,这种产业结构明显制约了老年人的就业发展。在素质因素方面,主要障碍是老年人日渐下滑的身体素质和亟待提高的文化素质。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如何行之有效的克服以上障碍将是研究者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猜你喜欢

老龄化老年人理念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