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21-04-14李梦蕊
李梦蕊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163318)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形成来源及背景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世界历史思想虽然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学说之一,但世界历史这一概念并不是马克思最先提出的,早年世界历史思想是在希腊学者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中萌芽生成的,他用批判的态度探索了各个国家、民族不同的社会习惯及风土人情,虽然当时还未有世界历史一说,但他力图写出与历史事实相关的作品,给我们极大的呈现了世界是统一的这一历史启蒙。在他之后,芝诺、维柯等都相继提出过关于历史的科学性思想,直至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指出:“哲学的世界历史,并不是从世界历史作出一些普遍的观察……而是世界历史的本身”。[1]因此,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从客观精神出发,否定了对世界历史片面、孤立、静止、颠倒的历史观的理解,以哲学的方式重新认识历史。他认为:“世界历史是精神在各种最高形态里的、神圣的、绝对的过程的表现”,[1]17他把“精神”看作是世界历史的哲学范畴、是“理性”的主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本质,他认为世界历史就是精神向“绝对精神”的必然发展过程,“绝对精神”是在特定发展阶段现实的承载物,最终落脚点仍是要复归到“绝对精神”,即所谓的“从天上降到地上”。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上升的直接来源,有其可取之处。但无须讳言,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具有唯心主义的思辨逻辑的缺陷,主张“欧洲中心论”的推崇,带有一定“英雄民族”色彩,排斥其他弱小民族于世界历史之外,没有从本质上厘清世界的起始和内涵,这与马克思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哲学观点和解放全人类的最终旨归背道而驰。即便如此,恩格斯仍多次肯定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提出,认为“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2]因此,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这一思想的提出仍然可以称得上为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他为马克思后来提出的真正意义上的唯物史观的世界历史思想的重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
工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不是为了创造社会价值和实现个人发展的生产活动,而是为资本家创造根本不属于自己劳动财富的劳动,工人只是资本家的工具、附属品。工人创造的产品越是完美,工人的“价值”就越是畸形;工人越是认命于资本家的奴役,就越成就资本家肮脏的野蛮行为。在这种异化劳动当中,工人失去自我,失去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真正意义,工人本身生产的产品成为了异己的存在物,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反倒制约了自己,成了束缚自己劳动的力量,同他付出的一切劳动相对立。自始至终资本家从来没把工人当作人,在这过程中,工人是痛苦的,是难堪的,深受资本家折磨的同时,还要致力于没日没夜的生产当中,工人不是出自自愿的劳动,而是一种强迫性质的无奈之举。因此,想要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人类本质的复归才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重建的最终动因,也是世界历史思想提出的要予以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世界历史发端于资本主义社会
资产阶级的物质生产方式为世界历史的开创提供了先决条件,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积累下的实践产物。由于资产阶级不断肆意地攫取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迈向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大门越开越大,致使各个国家之间的先进科学技术以及优质的信息资源都迅猛传播,由从前的手工业劳动慢慢发展成大工业机械化的生产劳动。资产阶级越是如此在世界各地疯狂崛起,世界市场的发展也就越是迅速。马克思肯定了资产阶级在世界历史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世界历史的开端在当时那个资本扩张的时代就已凸显。也正是资产阶级世界市场的诞生逐步改变了人们原本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从而建立起一个与世界紧密相连的统一整体。“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3]541尽管资产阶级治下的世界历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也止步于此,因为资产阶级无法改变自身靠掠夺和私有制带来异化劳动的利己本质,致使资产阶级根本无法承担世界历史继续延续下去的重任。因此,资本主义只要存在这个世界里,就无法摆脱它私有制本质的特征,“在私有制的统治下,这些生产力只获得了片面的发展……而许多这样的生产力在私有制下根本得不到利用。”[3]566在这样的条件下,劳动异化就会一直存在,工人得不到自身权利,不得不投身在畸形的劳动异化的魔爪之中只为求得生存。“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3]537
由此可见,在揭露资本家丑陋嘴脸的同时,也不得不肯定原本封闭、独立的个体随着资产阶级开始走向世界,世界市场纷纷建立的事实。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得更多原本闭塞隔绝的各个民族和国家都自觉地“卷入”到普遍交往的过程当中,交往形式和范围也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逐渐扩大。“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3]566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乃至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前期,各民族、国家都是在各自狭小的生活区域中自给自足,封闭起来实现自我生存,他们相互隔绝,从不交流往来,在这样闭塞的状态下各自谋生。当资本主义社会兴起时,从根本上打破了过去闭关自守的局面,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和交往的产生。马克思曾举例说明:“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3]541
(二)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3]540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国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比从前原始的闭关自守的人类社会可以说是迈向了一个重要转折期,那就是历史逐渐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然而马克思所阐述的人类社会并不是狭隘的普通的活动范畴,而是站在世界历史立场上的人类社会相互交往的必然趋势的科学论述。马克思曾指出:“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而是历史的产物,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方式,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他的社会制度。”[3]528这说明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客观物质过程。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的发达,世界历史的形成也不是没道理的,是有理可依的。
(三)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形成及发展,离不开最重要的两点——即生产力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产生。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只有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3]538
随着资产阶级不断壮大,生产力迅速发展,加速了世界市场的产生和物质财富的积累,这也为后来的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的产生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分工的不断产生,建立在资产阶级大工业基础上的分工相比原来的分工更加精细、具体,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使得原本原始的简单分工逐渐向复杂的世界历史分工转变。分工的产生扩大了交换的范围,进一步引起商业经贸的不断延伸,进而逐渐占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又把各个民族、国家“卷入”不断交往来扩大生产力发展的洪流中,循环往复,刺激了大工业产生的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快速崛起。“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3]566
(四)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资产阶级虽然开创了世界历史,但是异化劳动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劳动人民成为了附庸品,成为了资本家的奴隶,随着资本的逐步扩大,劳动人民更加失去自我,不得已的投身于生产当中,资本家只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为自身服务,赚取更多的廉价劳动力和私有产品等。马克思一生都在致力于实现人类全面而自由发展,实现人类解放,这可谓是与资本家的目的相悖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人类才能彻底解放,才能打破从前生存和劳动所束缚的局面,才能摆脱凶残的资本家的劳动异化力量,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这一切在资本主义是完全无法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他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3]806
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历史的世界统一化,世界历史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人类自由全面的实现,共产主义时代也会随之而来。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共产主义所提倡的全人类彻底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不否认资产阶级在世界历史开创时期具有的积极意义,但并不意味世界历史就止步于此,要在此基础上重建关于世界历史的新的意义,因此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的最高层次,也是最终目的,只有实现了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才起到了真正目的,人类也就得以真正实现彻底的全面解放。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为中国在全球化大潮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提供了理论指引
全球化已然成为当今时代重大的现实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倡导或被动裹入全球发展的潮流之中,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应在全球化中抓住机遇,加快本国经济发展,融入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对于全球化,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全球化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世界历史发展所内在包含的这个规律要求我们在看待世界潮流对我们的影响的时候,不能仅看到外在的‘冲击’,还要看到其内在的‘必然’”,[4]这时候就需要站在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高度上,重新审视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及新机遇。抓住全球化这个尚好机会,我们才会与世界潮流相互融合,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舞台上站稳一席之地,在国家交往中掌握更多话语权。面对全球竞争格局,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努力在全球化大潮中抓住机遇,制定一套既能推动本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能同外来文明相互作用的发展战略,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科技、经济差距,乃至最终赶超发达国家,才是我们应对全球化,加速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为中国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保障
近现代的中国最初也面临过“历史难题”,曾在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十字路口徘徊。改革开放前,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法则”,在资本主义全球肆意扩张的条件下,中国却在资本主义的封锁下艰难跋涉。在“历史向世界历史逐渐转变”的普遍交往的过程中,伴随西方世界不断扩张的前提下,中国沿着马克思主义开出的路标,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不断吸取、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把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东西变为自己自主活动的一个前提,从而开辟了属于中国自己的新道路和新模式,并一直延续至今。中国矢志不渝的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正是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看待发展,自觉地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马克思虽然没有亲自开辟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道路,却给了我们宝贵的理论财富和思想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辟建,即是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
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始终秉持独立自主、和平共赢的发展理念,主张世界各国友好共处,共享世界经济成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建设也绝非偶然,它是建立在世界历史思想基础上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各国人民对和平的殷切渴望,也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在当今时代下的切实体现。中国作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大国,站在世界历史整体大局观基础上,贡献了中国智慧以及中国方案,充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忘与他国协同共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仅靠一国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多国力量凝聚一起才能汇集出磅礴力量,正所谓中国那句古话“众人拾柴火焰高”。
(四)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宗旨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十分关注全人类解放,并不是一味空谈世界历史思想,而是一直都以人类自由解放为其哲学基础,紧紧服务于人类解放这一主题。中国在新冠疫情肆意侵袭时的作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当新冠疫情使得整个世界都不得安宁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1个月内3次亲临抗疫一线,亲自指挥、亲自部署这场人类罕见的防疫、抗疫大战,鼓励全国人民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强调必须要牢牢依靠群众,依靠人民,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说到底,人民的利益是贯穿国家利益的强大动力,只有顺民意,得民心,谋民利,才能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最终使政权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担负着中国人民最坚强的后盾,历任国家领导人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以人民利益为首要出发点,真正贯彻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也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