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思想内涵与实践价值
2021-04-14蔡信强
蔡信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88)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健康事关人民福祉、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多次就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疫情防控等人民健康问题发表重要论述,既有宏观的战略谋划又有微观的具体指导,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实践价值,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国际合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
(一)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身安全,珍视人的生命,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每当社会遇到不可抗力或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遭到重大威胁时,他总是在第一时间作出指示,要求全力以赴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荆楚大地并波及全国,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他身体力行,深入北京、武汉等地了解基层一线疫情防控情况,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从医院建设、医护人员调配、医用和生活物资供应、科技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为遏制疫情蔓延,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维护经济社会秩序,必须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实施中央统一指挥、部门协调联动、群众联防联控,打响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终使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决策、抓落实,做到战略与策略的一致、全面与重点的统一,在深厚的人民情怀中体现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二)全民健康的目标导向
生命是个人存在的基础,健康是生命的完满状态。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全民健康既是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也是党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基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民身体健康是把人口数量转化为人口红利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正是得力于充足的劳动力。其次,全面小康是全民健康的保障。全面小康是更高水平的发展,意味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加充沛。个人健康除了先天因素决定外,后天环境的好坏也决定着身体是否能达到健康状态。当个人健康遭受损害时需要医疗机构及时进行救治,所以拥有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当然,实现全面小康的目的不仅是增强国家实力,更重要的是为人民带来幸福,这是由党的宗旨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2]全民健康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从社会构成横向来看,全人群覆盖全体人民,为大家提供公平合理的卫生健康服务,对妇幼老残和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要有所侧重。从个人生命纵向看,全生命周期是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民健康目标,是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着眼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健康中国的治理方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的变化,由原来的没有疾病,发展为身体、心理、社会、环境的健康状态。同时,人们面临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疾病谱变化等给维护健康带来的挑战。健康已不再是个人的事,也不仅是医疗卫生领域的事,而是涉及环境保护、体育健身、食品安全、公共安全、民政养老等多部门多领域的系统性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健康治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和组织实施。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3]大健康作为一种新健康观,体现在大视野、大格局上。大视野就是摆脱治病救人的观点看健康,考虑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复杂性、全面性,立足长远进行建设。大格局就是要把健康问题放到工作全局中去思考,突破单兵作战,注重整体推进、协同发力。其次,要综合治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政策制定上体现健康要求,形成卫生、教育、食品、环保、养老等多领域联动机制,齐抓共管人民健康。最后,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健康治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实施共建共享,激发市场活力,提供更加丰富的健康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健康服务需求,加强健康教育,开展全民健身行动,不断提高健康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的健康中国战略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大健康观协同推进健康治理,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四)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人类卫生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人享有健康是全人类共同愿景,也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4]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全球气候变暖、流行病爆发、食品安全等问题对人类健康带来冲击和挑战。人类共处在地球村中,健康问题与各国人民休戚相关,世界各国应该共同携手应对。近年来,我国加强医疗卫生领域国际合作,深入开展对外医疗卫生援助,为受助国人民送去了健康,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大力促进中医药的海外传播,为世界人民健康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我国积极承担国际义务,为世界多国提供了医疗物质援助,帮助当地政府和人民共渡难关。在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人类健康、总结抗疫经验,发出了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为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健康治理观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积极履行健康领域国际公约中与世界各国人民心手相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了生命的温度。
二、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一)践行健康优先的发展理念,切实保障人民健康
影响人民健康的因素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为切实扭转以治病为中心的被动应对局面,健康治理必须未雨绸缪,坚持关口前移,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战略对接,增强行动自觉。一是深化对健康优先战略的认识。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关系人民福祉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健康问题进行了科学地回答。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到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再到党的十九大,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了从决策到安排部署再到升级为国家战略的层层推进。健康优先发展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始终,为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战略支持。二是积极构建大健康工作格局。要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调动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方力量,围绕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谋篇布局,统筹推进。[5]三是热切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暴力伤医和医护失责事件时有发生、医患关系紧张折射出医疗卫生领域的不和谐现状。要聚焦人民健康所需,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把改革开放成效转化为百姓健康红利。
(二)满足人民健康需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健康是人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具有伦理属性。同时,健康也是一种产业,具有经济属性。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彼此支撑的辩证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6]一是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体现在健康领域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和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看病一号难求、医疗费用过高、医疗服务品质不高、农村医疗卫生资源薄弱等因素制约着人民对健康的需要,形成了群众不满意、医院受委屈、政府落埋怨的不利局面。破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困局要坚持均等化、公益性的发展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下沉医疗卫生资源,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扩大医疗卫生健康供给,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二是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健康产业作为一种新兴服务业,对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发展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健康产业的繁荣发展既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又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可选择的健康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进程加快,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更加旺盛,健康产业前景广阔。
(三)深化国民健康治理,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
国民健康治理既是救死扶伤的医疗卫生工作,也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性工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对深化国民健康治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其传播速度之快、传染性之强、波及面之广世所罕见,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的考验。我们要以此次抗击疫情为契机,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优化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坚强领导是做好各项事业的保证。在健康治理中,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尤其是面临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党的领导作用更加凸显。自疫情爆发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闻令而动,听从指挥,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全力以赴遏制疫情扩散,取得了积极成效。二是推进依法治理。为了提升健康治理效能,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加强法治建设,提高治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要从此次抗击疫情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治理的法治化进程,修改完善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尽快出台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构建疫情防控等相关法律体系,用法治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三是发挥科技作用。从疾病预防到疾病诊断,从医疗装备研发到药物研制,从健康监测到健康管理等,科学技术在健康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国富与民强紧密相连,互为依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7]一是人民健康为中国梦提供支撑。虽然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但与人民更多更全面的健康需求相比仍然有不少差距。我国在疫情防控中取得了积极成效,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和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维护人民健康需要强大国力做保障。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实现中国梦铺平道路。其实健康就是生产力,关心人民健康就是关心和保护生产力。[8]二是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国力量。健康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心的共同话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在世界范围的流动和迁徙更广泛、更频繁,增大了面临公共卫生安全的风险。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采取的有效防控措施既保护了国内人民群众,也为阻止疫情在全球蔓延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保持信息沟通,及时分享经验,并向有关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深入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积极打造“健康丝绸之路”,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