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探寻民族复兴道路的百年奋斗历程及启示
2021-04-14欧晓彦
欧晓彦
(豫章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330103)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回顾党在探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的百年奋斗历程,对于全党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引领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之路的百年历程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问题是关乎党的命运,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的第一位问题。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中国探索一条民族复兴的道路是极其曲折和艰巨的。
(一)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结束了中国百年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悲惨命运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遭受国权沦丧、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中国人民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近百年不屈不挠的艰辛斗争。先后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学习西方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戊戌变法;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及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这些历史事实表明:在中国这样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既不能走封建社会的老路以图富强——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不容许自身利益被剥夺,也不能走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以谋昌盛——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已经在这条路上布满了深沟巨壑。
直至1917年列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带领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发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并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中国的仁人志士重新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从此,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从向西方资产阶级文明中寻找出路转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真谛。1921年7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饱经内忧外患时诞生了,这也决定了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探索民族复兴之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发展党组织、组织工会,与国民党合作开展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然而,幼年的党由于共产国际及其来华代表的错误指导和党内领导人的思想错误,先后出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瞿秋白的“左”倾盲动错误和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错误、王明的“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给中国革命和党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而这些错误路线和思想产生的根源在于当时中共领导人或脱离马克思主义或教条化马克思主义,忽视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党中央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沿着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从胜利走向胜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一条既不走封建主义的老路、也不走资本主义邪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选择是极其不易、充满艰辛和曲折的。这是一条通往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在经过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的浴血奋战和艰苦奋斗后,最终结束了近百年来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悲惨命运,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淀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1956年,毛泽东总结苏联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苏联经验、教训为借鉴,阐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随后,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了分析,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之后,进行了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对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等方面的投资比例进行调整;针对国家行政体制对企业管得过多、管得过死,妨碍经济发展的问题,提出改进国家行政体制,重点对工商业和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中央下放权力,以促进地方和企业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党建和党的体制方面,对党章作了较大修改,除了在制度上作了较详细的规定外,还对党组机构、上下级关系、党代表大会、工作方式、党员的条件和义务等进行调整。
20世纪60年代,针对自然灾害和国际上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封锁、对峙造成的困难,党和国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如,通过调整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关系及发展灵活多样的经营管理模式以调动农民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农业;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压缩重工业生产、对落后企业工业实行关停并转等措施,以改善工业生产内部结构;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以综合平衡国民经济发展;恢复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以稳定市场,消灭赤字。通过一系列的调整,国民经济又开始复苏。除经济外,党和国家还对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进行了调整,这些都为后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参考借鉴。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在经济建设、科学技术、社会进步和外交等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我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体系和布局也基本形成,工业生产能力增长较快,“三五”“四五”计划基本完成,一批大型项目已建成,三线建设取得硕果纷呈,经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全方位发展的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自主研发的“两弹一星”的成功使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大量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农业技术改造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幅提高,期间84,000多座依靠人力修建的水库至今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100多个国家建交,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毋庸置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形成的社会制度、积累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条件、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
(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充分认识和把握当代世界格局和时代特征、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智慧提出改革开放政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创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和途径,不改革中国就没有出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后,改革转移到城市,对行政管理、工资、财政、金融、税收、价格等体制及城市的工商业、科技、教育、贸易等各行业进行改革。对外开放方面,积极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设深圳、厦门、汕头、珠海为经济特区,开放上海、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改革开放实施之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得到突飞猛进地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中的前两步提前完成计划,贫困人口大幅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得到很大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大幅增加,技术进出口、劳务输出、智力引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就。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遇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气焰日益嚣张。国内,西方各种分化、西化政治图谋不断涌入,颜色革命、政治风波迭起,妄想否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改变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国内外形势的改变使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现。面对国内外严峻形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眼光观察世界,用改革的方法解决问题,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巨变及国内外政治风波带来的影响、教训,江泽民强调,在改革中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抓,要加强党的建设。同时继续以改革开放为抓手,重点对国有企业、政府管理体制、财税体制、收入分配制度、农村经济体制、党的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整体框架。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13年中,中国GDP年均增长9.3%,从世界第十位上升到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从温饱阶段初步跨越到了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等基本确立;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世贸组织的成功加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等,都极大促进了中国国际影响的大大提高。这些伟大成就无不说明了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民族复兴路上所做的艰辛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进新的阶段。
步入21世纪后,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局势风谲云诡,国内社会两极分化严重、资源过度浪费、阶层利益分化、贪污腐化现象严重、生态日益恶化等问题日渐突出。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把改革与社会建设结合起来,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导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通过在经济上推行公有制多样化实现形式,继续改革国有企业、价格体制、金融体制、财税体制、农村经济体制;在政治上构建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和责任政府;在民生上对社会管理体系、医疗卫生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作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在文化上对教育体制、科技体制和技术创新体系等进行改革,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现代市场体系已基本建立,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强,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民生问题得到保障和改善,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被打破,大大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国民经济连续增长,2010年中国GDP达41.21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到2013年,中国GDP已达56.88万亿元,占全球GDP比重达到12.3%,等等,这些都表明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都迈上了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国际看,随着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引发国际力量的深刻变化、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维护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及保护自身利益,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加剧了对中国的遏制和包围。在行动上,拉帮结派寻找事端疯狂刁难和打压中国,通过贸易战、科技战、经济制裁、军事压力、文化战、封杀中国企业等遏制中国发展;在舆论上,制造“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抹黑中国;在意识形态上,各种“分化”“西化”政治图谋借着经济浪潮不断涌入中国,冲击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大爆发,使美、欧的经济严重衰退,导致其民粹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局势更加风云变幻。从国内来看,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正处在从中等收入跨越到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时期,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防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已成为新时代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面对国内外的危机和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出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布局为“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适时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跨越性发展。至2020年,我国GDP突破100万亿元,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覆盖10亿多人,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30.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50%,同步卫星、5G技术、制造业、高铁、桥梁建设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这些都彰显了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科技实力、国际影响力跃上新台阶,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史可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来之不易。“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这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2]。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重要启示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际,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能够为我们在新的征程中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伟大事业顺利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和国家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3]。建党初期中国革命的曲折发展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事实证明,忽视本国现实情况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或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都将导致事业失败。而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无一不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仍然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推进中国伟大复兴事业的顺利发展,同时用中国的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二)必须正确判断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纲领
历史事实表明: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的任何阶段,都需要对当时的国情及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正确的判断,科学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行动纲领。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发生剧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没有从实际出发判定本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没有制定出适合本国发展的方针政策和行动纲领。在我国的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在科学把握时代趋势和国际局势重大变化、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基础上,正确判断和把握了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为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正确抉择。
(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战胜艰难险阻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后,党更是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积极满足和回应人民的普遍需求。“人民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4]。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源泉。党的百年奋斗史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党的事业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发挥最广大人民的力量,才能得以蓬勃发展。新发展阶段,党只有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风雨同舟,才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从而战胜前进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四)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纵观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到现在,已走过了170多年的风雨历程。在这期间,社会主义国家既有因革故鼎新而高歌猛进、迅速崛起的,也有因背叛马克思主义而最终走向穷途末路、亡党亡国的。这些历史经验教训表明:社会主义要在与资本主义制度较量竞争背景下生存、发展并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5]。自2013年开启全面深化改革以来,我国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各领域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在新发展阶段,我们仍要乘势而上,以蹄疾步稳、奋勇当先之势继续攻坚克难,荡涤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余毒、打破陈腐体制机制障碍、清除个人主义利益固化藩篱,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强大动力。
(五)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核心领导,保证民族复兴伟业行稳致远
党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当代中国最为关键的“命运共同体”。党的百年奋斗史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民族复兴征程中,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伟大复兴梦的引领者和主力军,党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胜利的组织保证和关键所在。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使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和人民的主心骨。
实践无止境,发展无止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航船必将冲破艰难险阻,最终到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