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智哲学视域下言语反讽的生成过程研究

2021-04-14唐建福

江科学术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意向性心智意向

唐建福

自柏拉图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了对言语反讽现象的研究。在历史的长河中,言语反讽现象一直是修辞学家和语言学家所热衷研究的对象。纵观之,人们主要从语义、语用以及心理学的层面对言语反讽现象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西方古代的反讽理论主要关注言语反讽的定义,而对言语反讽的定义主要建立在修辞学基础之上。到21世纪初,人们顺应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潮流,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这一语言现象[1]。以Myers Roy为主要代表的专家学者,主要从语义学角度对言语反讽这一语言现象的语义特征进行了研究[2],但他们没有考虑交际的主客观因素。以语言哲学家Grice为代表的专家学者,主要从语用学的视角对言语反讽这一语言现象的语用特征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言语反讽含义的产生源于其对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的违反[3]。但他们的观点无法解释没有违反合作原则的言语反讽,比如,回声言语反讽。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言语反讽进行研究的代表人物有Lakoff与Johnson,他们认为,言语反讽的理解是一个心理过程[4]。国内的专家学者主要是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中的言语反讽实例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其主要不足只是停留在言语反讽现象的表面。基于以上情况,我们将从心智哲学这一新的视角对言语反讽现象做出解释,旨在挖掘言语反讽这一现象生成过程的本质。

一、言语反讽概述

一提到言语反讽,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将反讽一词与苏格拉底的生平联系在一起,但这绝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清楚反讽的确切含义。

(一)言语反讽的特征

言语反讽是一种使用字面语言表达言外之意的修辞手法。尽管言语反讽具有许多不同的定义,但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a.意义二元性,b.意向性,c.语境依赖性(Ruiz Gurillo & Alvarado Ortega,2013)[5]。意义二元性是言语反讽的必备条件。意义彼此之间的关系各异。从原型上看,言语反讽的表面意义被视为与实际隐含的意义相反,从而产生了语义倒置的关系(Barbe,1995)[6]。然而,语义倒置并不是这两种意义之间唯一可能的关系。事实上,将语义倒置视为言语反讽的必备特征的理念遭到了一些研究者的批评(Sperber&Wilson,1995)[7]。言语反讽并非总是与交际中所说的话语相反,因为言语反讽也可以通过低调陈述或夸张的方式表达(Kreuz & Gluecksberg,1989)[8]。

意向是言语反讽产生与理解的中心(Dews &Winner,1997)[9]。在言语反讽表达中,说话者为了传达附加的意思而故意违反奥斯汀(1962)所描述言语反讽的可行性条件之一[10]。Searle(1969)认为,说话者的说话意图是不真诚的,即,陈述性断言是不真实的。比如,“What a great day!(多么美好的一天)”用来表达失望,恭维不应被视为恭维,而是对某人的责备。比如,“You did a great job!(你干得真漂亮)”用来批评某人。即使不需要回答,也会提出问题。礼貌程度可能不适合这种场合。比如,“Would you please be so nice and maybe kindly to consider cleaning your room sometime this year?(你能不能发发善心,也许今年某个时候可以考虑打扫一下你的房间吗?)”等等[11]。这种过分的客套反而显得不真诚,因而听者必会觉察出这是对自己的强烈讽刺。言语反讽指的是先前的一些期望或约定遭到了违反(听者希望说者的话语是真实的)。这种违反是说者有意而为之,听者也意识到了说者的这种意图,说者也期望听者清楚这种违反是其有意行为。

(二)言语反讽类型

言语反讽具有语境依赖性,因其意义与说者与听者皆需意识到的世界状态有关联,而意义的二元性是基于主体意向性。言语反讽具有以下两大主要类型:

显性回声型。显性回声型言语反讽,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为人们所识别。在这种情况下,说话者直接立即重复他人所说的话。这种类型的回声源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个完整的句子。请看以下对话:

(1)(Mrs.Bennet)“Mr.Bennet,how can you abuse your own daughters in such a way? You take delight in vexing me.You have no compassion on my poor nerves.”

(Mr.Bennet)“You mistake me,my dear.I have a high respect for your nerves.They are my old friends.I have heard you mention them with consideration for twenty years at least.”

(Pride and Prejudice)

这是班纳特先生和他的妻子的谈话,他妻子是一个目光短浅、头脑简单的家庭主妇。她在遇到麻烦时总是会提到自己的神经,并抱怨丈夫不体谅她的神经。在该对话中,班纳特先生通过重复他妻子所说的话语而对其所说的“You have no pity on my poor nerves(你不同情我可怜的神经)”作出了直接即时的回声。他通过附和他妻子的话语,使自己摆脱干系,这表明了他自己不耐烦和讽刺的态度。

隐性回声共鸣型。与直接即时回声相比,该类型的言语反讽显得更为复杂。该回声话语在实际的话语中也许找不到字面上的回声来源。它与某个人的思想或观点,或普遍接受的思想或观点相呼应;与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的思想相呼应,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也就是说,这里的“思想”是一个总体概念,它还包括解释它的话语。此外,它还涵盖了过去、现在、甚至未来,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出来的。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想法可能是某个群体的意见或个人观点。

请看以下句子:

(2)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Pride and Prejudice)

在这部小说的开头,简·奥斯汀把这句话作为一个公认的真理提出了出来,这与读者的期望大相径庭。我们知道,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班纳特太太女儿们的婚姻。在小说中,班纳特太太总是不遗余力地为她的五个女儿做媒。把女儿嫁给有钱的年轻人是她的事业和最关心的事。事实上,班纳特太太就是那个在婚姻中金钱至上年代的代表。在这里,简·奥斯汀当时这一婚姻观念进行了回应,态度是否定的。她对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了严厉的抨击。这也呼应了当时的婚姻状况,即嫁一个有钱的丈夫是年轻女性的唯一目标,显示了作者对女性不得不面对的婚姻状况的不满。此外,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作者回应了人们对婚姻的美好愿望:爱情是通向婚姻的唯一途径。总的来说,通过这一言语反讽,作者对这种本质上就是一种交易的金钱至上的婚姻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二、心智哲学与言语反讽的生成

心智哲学是认知科学发展历史上的的另一重要里程碑,它对言语反讽理解至关重要。心智指的是推断他人诸如信念、欲望、意图、想象、情感等心理状态的能力。心智哲学可以被人们用于通过将自己的想法与愿望告知他人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以及通过考虑他人的想法来解释他人的行为。共同研究心智哲学与言语反讽理解的想法源于这样一个假设:两者皆与一个相似的机制相关:言语反讽者提供了对世界状态的虚假描述。因此,言语反讽要求听者能够理解虚假描述的修辞性用法。

(一)意向性与言语反讽的生成

意向性可以体现为意识活动的一种“工具”,也可以表现为当意识构建事物、事件或状态时,在认知主体的注意、过滤、选择与意识活动中客体表现的主体心理状态,反映“自我利益”的一种倾向。它具有判断、评价和表征的功能(徐盛桓,2013:174)[12]。意向性是认知主体心理能力的重要属性,是其进行认知活动的必备的重要心理条件。就言语反讽而言,它是人们对客体表达内在思想情感的一种心理活动。言语反讽是一种交际行为,在这种行为中,说者说了些什么,而意思却相反。外在语言表达与内在所指实质在人们思想中的融合与对立是认知主体的意向性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意向性可以被认为是言语反讽生成的开始。尽管言语反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但人们却经常从字面上进行理解而造成对它的误解。

意向性框架包括意向性内容与意向性态度。在心智哲学和语言学的研究中,意向性内容是指认知主体(语言的使用者或表达者)在特定时空的心理状态(信念、欲望、希望、恐惧或知觉体验)中所要表达的自主性内容,往往体现为一个命题。意向态度是认知主体在特定时空中心理状态的反映,对语言的具体表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义和语言表达。事实上,任何语言表达都是对某种意向内容的意向态度的解释。意向内容由范围、视角、焦点和专业化四个子类构成,意向态度包括心理状态、心理估计和心理取向。意向性内容体现了主体的意向性态度,而主体的意向性态度又影响着说者表达某种意向性内容的方式。因此,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是相互作用的,二者的统一决定了话语意义的表达方式。

言语反讽具有许多交际目的。其中之一就是凸显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例如,反讽式陈述“you are so punctual(你真准时)。”常常传达出失败的期望。该陈述字面上看上去是在表达说者所期望的(准时),但由于该陈述与事件实际(陈述对象实际上迟到了)不一致,所以在说者的意向态度(否定,失望)与其言语(积极陈述)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之所以存在源自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面子问题。这种不协调是反讽意向的可靠暗示。此外,不协调的程度会影响人们对反讽意向的感知程度。

又如,当一个人被他的朋友欺骗了的时候,他通常也许会说,“You are really a good friend(你真的是个好朋友)”。这显然不是说话人想说的。她想表达的是“You are really a terrible friend(你真是个可怕的朋友)”。说话者的意向性内容隐含并贯穿于所说话语的结构中。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说,言语反讽表面上是在说某一事物,而实际却是意指其反义。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说话者表面装作在说A,而其意却指向B。在某种程度上,所说话语A 的构建,更为明显或更多地涉及到说话者的意图。说话者的意向概念源于场合意义,说话的场合有助于我们对说者意向的理解。在交际中,意向是说话者在言语交流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话语的含义是由说话者的意向构成的。

(二)属性二元论与言语反讽的生成

从心智哲学的层面对言语反讽进行阐释时,我们需要考虑几个关于语言的假设:言语反讽得以构建的基础是人类心智,言语反讽使用的基础是来自人类对语言信息与情景信息的感知,人类心理通过语言表达得以表征。根据戴维森(Davidson)提出的“属性二元论”,人们认为物质具有二重属性: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物理属性包括客观事物的属性与特征。那么,物理属性与心理属性在言语反讽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呢?

言语反讽包括三个要素:话语形式、话语含义、以及交际意图。这三个要素映射所说的内容、所暗示的内容和说话人的意图。物质的物理属性在言语反讽上表现为话语形式,而心理属性即交际意图。话语形式是言语交际的载体,是交际意图和话语含义的“显性部分”,即,物理属性。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言语反讽者努力构建话语形式,即所说的内容。毫无疑问,这项努力是以演讲者的意图(心理属性)为指导的。言语反讽词语的使用与说话人的立场、态度或判断关系更为密切。所有的立场、态度或判断都是说话者在说话时想要表达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话语表达而非命题这个过程称作主观化过程,是言语反讽者的心理属性在外在词语(物理属性)的映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说话人的意图(立场、态度或判断)在语言上被编码成所说的话。比如,“You are a genius(你是个天才).”这个句子从命题上来说,意指某人很聪明。当你对一个没能通过简单考试的人说这句话时,一个特殊的会话含义出现了:“You are a fool(你是个傻瓜).”。当这个句子经常在这样一个讽刺的语境中使用时,可能会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You are a fool(你是个傻瓜)”。在一定条件下,“You are a genius(你是个天才)”的意义可能会进入意义演变的最后一个阶段—真实语义指向(You are a fool(你是个傻瓜))。

当交际发生时,如果交际者共享相同的背景信息,他们将在话语的解释上达成共识。也就是说,言语反讽必须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解释能够有效地引起听者的注意,这样说话者就会使听话者陷入两难境地,难以弄清说话者的意图。因此,在他们将言语反讽描述为各种回音解释用法时,他们断言听者应该选择一种解释。然而,在认知过程中起作用的因素往往太多,并不是所有参与者都能以同样的方式处理和理解所有的因素。因此,没有人能保证只有一种解释。

三、结语

言语反讽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其独特的修辞效果受到了众多文学工作者的青睐。它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作品中。言语反讽之所以具有多种功能,主要取决于认知主体对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有了充分的理解而作出心理选择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认知主体在外在因素的作用下对客观事物物理属性所产生的心理偏离表征。言语反讽的产生受制于基于物理属性的心理属性,反映了说者的说话意图。认知主体对词语的选择是基于词语的物理属性,在外在因素的作用下,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言语反讽的产生源于认知主体对客观事物感知时而赋予客体新质的涌现。

猜你喜欢

意向性心智意向
塑造心智教师 构建心智课程 长春市朝阳区宽平小学校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集体意向:交互认识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