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发展测度文献综述
2021-04-14何迪
何 迪
(西华大学,四川 成都 610039)
1 背景
金融发展能够通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而普惠金融发展强调的是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能够有效缓解贫困,进而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普惠金融”理念自2005年被联合国提出后,就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并被付诸实践。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先后推出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三农金融服务”“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举措。2013月年1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的目标。2016年1月,国务院首次将普惠金融纳入国家战略规划。我国发展普惠金融,就是要切实推动包容性金融发展,让金融改革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在普惠金融实践中,一方面,发展普惠金融不能简单等同于扶贫与慈善,为政府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普惠金融整体水平不高,地域间发展差异犹存,显示着普惠金融发展是中国的短板,无法发挥对经济质量提升和弱势群体保障的作用。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普惠金融的研究,而普惠金融水平测度是研究普惠金融水平的起点与前提。普惠金融水平测度是对某一国家或某一区域内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定量评估,它既是普惠金融水平的标尺,也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的依据。测度的核心在于指标体系构建。而通过对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研究的总结和比较有利于帮助构建更加完善且中国适用的指标体系,为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指导。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最早是由Beckl(2007)提出了8个测量一国(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并且这8个指标都与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相关。Mandira Sarma(2008)提出参考UNDP构建(UDI)指标的方法来构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指标,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三大维度指标,分别是地理渗透性、产品接触性、使用效用性。Sarma(2010)参考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构建方法,选取银行渗透度、银行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使用情况等要素构建了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指数。Arora(2010)以正规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使用成本为着眼点,从银行服务的范围、便利性和使用成本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Ambarkhane 等(2014)则以金融产品为切入点,构建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不仅包含银行业相关服务产品,还包含其他服务如保险、养老金、金融知识普及等范畴。而后,Rahman(2015)又增加了金融服务的使用效率和满意度两个维度。
目前国内关于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是从直接测量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主要借鉴国外学者从地理渗透性、产品接触性、使用效率等来衡量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方法测度。二是从间接衡量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即衡量一国(地区)金融排斥程度间接说明该国(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金融排斥程度越高,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就越低。在普惠金融水平测度的维度方面,焦瑾璞、黄亭亭、汪天都等(2015)从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使用情况及服务质量等3个维度入手,建立了包含19个指标在内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中国人民银行遵循选择普惠金融指标时数据的可获得性、可持续性和稳健性关键标准,多次修改完善后于2018年形成当前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金融服务的使用情况、可得性、服务质量三个维度来衡量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包含21个分项,共51个指标。在区域普惠金融水平测度方面,彭建刚(2019)与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联合进行的湖南区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评估研究提出了适用湖南14个地(州)的普惠金融四维指标体系。在分布动态分析上,有学者直接评价省际普惠金融水平,运用非参数估计方法分析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分布动态和中国居民金融服务包容性的空间差异。
3 结论
关于影响一国( 地区) 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研究,大部分都涉及金融经济因素、收入因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等。但我国关于普惠金融研究的起步相对较晚,还存在一些问题。在研究对象上,研究一个国家整体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或者进行区域研究较多,缺乏对如中小微企业一类的微观主体进行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大部分学者主要使用与银行业相关的传统指标,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行业的数据纳入普惠金融的指标体系中还较少,由于指标体系的不完备,会造成普惠金融水平会造成普惠金融水平的测量存在偏差。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深化对普惠金融发展注入了新的激励性因素,缺乏金融相关的指标体系,会造成更大的测量偏差。此外由于普惠金融测度指标涉及的范围较广,数据的可获得性较低,很难把影响因素全部量化,可能会造成重要因素的缺失。另外我国空间差异较大,很少有研究针对不同对象所提出的针对性发展建议。在研究方法上,部分学者采用了主观性较大的因子分析法,缺乏客观的分析方法且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