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及创新服务的思考
2021-04-14聂亚宁
聂亚宁
(延津县图书馆,河南 新乡 453200)
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其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不同领域中,并且取得重大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也需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改变,这样才有利于图书管理工作,为广大读者提供最优质服务。信息化应用于图书资料管理方面,能够增加处理、分析数据的功能,实现对图书分类、检索、编排等方面优化工作,极大的方便人们借阅图书。
1 图书资料信息化创新管理的主要特点
通过研究大量数据可以得出图书资料信息化创新管理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开放特点。网络技术的应用不受到时间和空间因素制约,而且互联网上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信息,利用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这在图书资料管理方面能够发挥重大作用。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在任何地点和时间将资料推送给大众,从而将更优质的服务提供给大众,让人们获得完美阅读体验。第二,主动特点。互联网的出现,对于图书馆而言,既有利也有弊。现阶段,人们利用互联网,能够短时间内获取任何资讯、信息,而读书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很多人不愿意这样做,这是导致图书馆市场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因素。但是,通过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可以将图书馆资料管理变得更具主动性,将被动服务变成主动服务,而且图书馆提供的资料较网络上更具有准确性和权威性。第三,丰富性特点。目前16-35岁的用户是图书馆资料的受众群体,这一阶段人群具有统一特点,比如追求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通过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拓展图书管理形式和方法,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料检索、查询、加工、翻译等功能。第四,创新性特点。现代社会的主要特点是消费,市场经济不断深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消费意识,图书馆需要充分利用这一转变,积极推出更多新服务,比如有偿和无偿服务相结合,从而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效率[1]。
2 图书资料信息化创新管理的原则
在对图书资料开展信息化创新管理工作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评估的有效性。建设现代图书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它在建设现代文明和人文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数字化信息时代,网络必然要与图书资料管理相联系,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重要特征是存储资源的数字化,这也是实现图书资源共享的重要方式。在建设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中,需要对成本、服务、资源、检索四个方面进行评估,确定其评估的有效性,再去进一步判断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否适应现代化图书馆需求,能否对图书馆诉求进行很好满足,从而采取具体措施进行改进和调整,保证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经济适用性,提高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效率和质量。第二,共享资源性。首先,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可以促进线上平台建设,有利于共享图书资源信息。其次,图书馆加强信息化管理建设,能够促进图书馆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一定程度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有利于图书馆持续发展。最后,对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可以节约纸张等资源,避免纸张浪费。因此,资源共享能够确保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发挥作用[2]。
3 现阶段图书管理信息化创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图书管理信息化创新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具体分析是:
3.1 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开展图书资料管理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思想观念缺乏先进性,不具备信息化素质,在开展信息化管理资料中技术能力明显不足,服务态度和意识有待加强,这些都严重制约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工作,导致较差的效果。除此之外,部分工作人员不具备职业道德素养,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开展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态度消极,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中,这也会对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产生不良影响[3]。
3.2 不完善的图书资料管理制度
图书资料管理制度是保证图书资料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需要保证图书资料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然而,我国当前很多图书资料管理制度都不完善,不仅没有详细制定出管理图书资料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而且也未能明确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职责,这就导致开展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时没有依据可以遵循,降低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此外,图书馆不能随着时代变化制定出合适的信息化管理制度,这也给开展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带来不利影响,不能保证顺利开展图书资料管理工作。
3.3 不先进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和方法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开展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一大部分图书馆没有采取信息化管理模式,仍然运用最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管理图书资料,这种管理模式具有明显不足和缺点,不仅管理效率极低,而且准确性也无法保证,出现错误概率很高,浪费大量时间,不能及时发现图书资料中存下的问题,也不能及时更新图书资料,更不能满足人们阅读需求,无法发挥图书资料管理效果。一些图书馆尽管已经采取信息化管理模式,但是其管理却停留在表面,不能最大化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价值和作用,更不能实现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极大影响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4]。
3.4 缺乏对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认知
由于传统管理模式和思维观念影响,很多图书馆在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中没有意识到数据共享的重要性,认为信息化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这种认知具有片面性,并且内部工作人员很少开展信息化理论知识培训,使其专业信息化知识严重不足,制约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5]。
4 优化图书管理信息化及创新服务有效策略
为进一步优化图书管理信息化及创新服务,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策略,具体分析是:
4.1 促进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针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情况,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提升:第一,加强对图书资料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信息化技术管理手段及方法,经过培训,促进管理人员信息化素质和水平的提升,使其运用信息化技术做好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第二,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使其为读者提供更加专业化服务,进一步满足人们阅读需求[6]。
4.2 完善图书资料管理制度
在信息化时代,为有效开展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促进其进行创新,需要完善图书资料管理制度。首先,图书资料管理人员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了解图书资料特点和内容,满足信息化时代发展要求,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制定详细的管理流程和标准,明确管理人员具体职责,从而给管理人员开展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指导依据,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其次,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制定信息化管理制度,给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提供信息化管理保障和支持,实现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目标,使图书资料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7]。
4.3 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创新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开展信息化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过程中采用传统人工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亟需对当前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创新:首先,图书资料管理人员需要高效利用信息化技术,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实现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以信息化技术应用为基础,提高检索、查询图书资料的速度和效果,为读者提供更加高效的阅读服务。其次,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图书资料信息化平台和数据库,将全部图书资料储存在数据库中,实现对图书资料的存储和应用,充分利用数据库使其自动更新与完善,给读者提供最新图书资料,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从而使图书管理效果发挥到最佳[8]。
4.4 提高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知水平
为有效开展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提高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水平,具体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图书馆管理层在招聘内部工作人员时,需要提高对工作人员要求,尤其是将重点放在工作人员综合素养和信息化管理经验方面,招聘后还要对工作人员开展信息化理论知识的培训,促进其对信息化认知水平和操控计算机能力的提升。第二,工作人员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更好地开展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提高采购信息设备力度,建构一体化信息化图书馆服务体系。第三,相关管理人员提高对计算机的利用力度,在计算机帮助下,对新采购的书籍进行分类、登记,并且录入到图书管理系统内,从而方便广大读者查阅。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图书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和创新,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在创新图书资料管理模式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优势,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促进图书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率的提升,利用信息技术对图书资料管理的创新,也是图书管理人员在信息时代的重要实践和尝试,是未来管理工作发展的趋势。总而言之,想要顺利推进图书管理工作持续发展,管理人员在具备创新管理意识之外,还要积极构建图书资料管理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