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探究

2021-04-14

卷宗 2021年25期
关键词:疾控中心档案资料公共卫生

瞿 斌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00)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较大的变化,大量数据涌现于各行业中,促使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内外环境发生转变。另外,从2020年情况来看,疾控中心具有极高的社会服务价值、丰富的社会职能;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更有序的管理疾病防控、公共卫生事件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料,将其以疾控档案的形式保存起来,为今后疾控中心的疾病预防、疾病管理等工作提供充足、真实、可靠的档案资料支持。基于此,工作人员要立足现阶段的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分析档案管理的特点与现存问题,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优化措施,以此提升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实效性[1]。

1 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特点及其现存问题

1.1 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特点

随着各个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数量之间增多,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各种社会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加,其危害范围在扩大,这种情况下,疾控中心的社会职能愈发突出。根据目前的疾控中心实际情况来看,其保存的档案中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能够为疾控中心的疾病控制、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分析等工作中提供准确数据支持,为疾控中心的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保障。由此可见,相较于其他单位,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有所不同,其特点体现为:

1)信息来源丰富,内容辅助。疾控中心的社会职能是对本地区的疾病、传染病进行预防与控制,对地区内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加以控制。在履行这一职能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且信息的涉及范围较广。基于此种情况,为了在复杂多样的信息中提取出目标信息,提升档案管理利用率,对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2)档案管理服务对象不同。相较于其他单位的档案管理服务对象,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服务对象有所不同,由于其是围绕疾病与传染病的预防展开工作的,因此档案管理的目的是获取更多的疾病、传染病资料,目的是更好的控制疾病与传染病,因此其服务对象是疾病与传染病的防控。3)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随着现代社会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一些疾病呈现国际化的传播趋势,具有各国、各地区融合性特点,大量病原体来源于外来人口携带,这也增加了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难度,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此类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方法愈发多样,工作人员可以有效获取国家化的公共卫生病历信息,做找信息预防准备工作,从而有效预防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充分体现疾控中心档案的应用价值,体现档案管理实用价值[3]。

1.2 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现存问题

根据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分析,发现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不足会影响疾控中心发挥社会职能的有效性,具体体现如下:

1)缺乏科学、专业的档案管理意识。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需处理各种复杂的数据、信息,能够耐心、细致的筛选、剔除信息,以此保证档案资料中的信息是精准的、可用的。疾控中心属于社会性服务机构,不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这种情况下,疾控中心的人员缺乏对一切“非医疗与疾病预防控制行为”工作的热情,缺乏档案管理积极性,认为“疾控中心应该以疾病控制为主,档案管理只需要将资料保存起来就好了”。这种错误的意识导致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体系难以发展,影响了档案管理的科学性与专业性[4]。2)缺乏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的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都存在机制不完善的情况,比如:工作人员的档案资料处理流程随意性较强、工作人员在档案保存时缺乏细致规范的分类、档案资料在使用时信息筛选工作量较大等。这种情况在极大程度上加大了档案管理工作复杂程度,导致在使用疾控中心档案资料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查找,降低工作效率,不利于发挥档案资料的价值。3)缺乏深度现代化转变。在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各地区的疾控中心已经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管理、保存、分类、查找档案资料都是依靠计算技术完成的,但是也仅限于计算机技术的层面。疾控中心将更多的信息化资源投入到疾病预防与控制系统建设中,没有设计符合实际需求的档案管理智能化、数字化系统,导致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系统功能单一、发展较慢、可利用率较低[5]。

2 新形势下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优化实践路径

2.1 明确新时期文件要求,构建健全管理工作体制

新形势下优化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体制,以规范制度、清洗流程、明确标准为工作人员提供档案管理依据与指导,保证各项档案管理活动有章可循,以此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性、规范性。建议要根据我国政府推行的《关于加强与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文件内容,根据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特点与实际需要,进一步提取出可用要求,将其作为构建工作体制的资料。之后根据文件要求,提出“疾控中心与科室的两级管理体系”,设计综合性档案管理体系,明确分配各科室人员的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形成档案管理合力。另外,要加强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综合性工作机制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内容,向疾控中心的全体员工提供档案资料查询服务,进一步丰富档案管理赋能,提高疾控中心的档案服务能力,打造档案管理新格局[6]。

2.2 及时转变工作思想,提升档案管理专业性

新形势下优化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建议要及时转变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思想,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意识,促使各科室人员能够正确看待档案管理工作,积极主动配合档案管理工作,主动承担档案管理责任,不断提升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专业性。根据现阶段疾控中心存在的“重业务,轻档案管理”的情况,要集中组织内部人员集体学习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内容、工作意义方面的知识,促使内部人员能够了解到档案资料对于开展疾控行为、加强疾病控制、制定公共卫生事件预防策略的重要价值;还可以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宣传,提升疾控中心员工对档案管理的认知,实现意识转变目标。另外,要进一步加强内部人员的档案管理工作培训,进一步对家综合性档案室与疾控中心各科室档案是之间的联系,实现内部的档案资源共享,加强档案编撰、档案资源开发等工作力度,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进一步凸显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性。

2.3 优化档案资源管理体系,维护档案资料安全与稳定

新形势下优化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建议对原本的档案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制定规范档案管理制度,促使各科室工作人员均能够严谨操作档案管理流程,根据具体标准提取档案信息、分类档案资料、保管档案资料,有效保证档案资料的安全与稳定,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有效性。在实际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建立归档制度,根据疾控中心的常见几种档案资源进行分类,提出不同档案资料的保存范围、分类标注号、档案保存方法与期限等;要保证档案资料的及时归还、应收尽收[7]。要加大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力度,根据疾控中心的疾病控制、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等工作需要,规划设计档案的收集要求,从整体角度部署各个科室的档案资料收集方向、任务,提出重点工作档案收集、重点项目活动的档案归集、医疗卫生与疾病控制的新技术的档案收集等,保证档案收集与档案管理同步进行。还需要进一步建立档案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外部监控,督促工作人员,不断强化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成效。

2.4 全面设计数字化管理体系,实现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

新形势下优化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要积极开展档案管理体系的数字化、现代化建设,加大对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促使疾控中心的主系统与当档案管理系统能够同步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心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在实际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根据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需求,一方面采购硬件设备,安装计算机、文件数字化转换装置;另一方面搭建系统,明确中心的档案管理系统功能为:档案自动归集、档案收集与整理、档案资料的大数据筛选与冗余剔除、档案自动化分类、内部各科室的档案共享与实时更新、疾控档案的专家库资料分析、规律模型构建等,进一步丰富档案管理功能,同时为疾控中心的业务工作提供辅助[8]。

为了更好地实现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数字化发展,建议要重点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养,构建高质量人员队伍。若疾控中心的各科室人员及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数据化、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思维,且无法充分利用系统的功能,则系统的建设会流于形式。因此,要定期组织开展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包括: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原理、档案数据资料的利用与分析、档案数字化系统各项功能、系统操作方法、系统使用注意事项、档案资料的网络化安全管理等,促使内部人员具备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思维,能够熟练操作系统,充分发挥系统功能的应用价值,从而实现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疾控中心承担着各地区的公共卫生防控责任,具备社会疾病管理与预防、控制职能,其档案管理成果能够直接影响到其职能的发挥、责任的履行。为了更好地解决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问题,辅助强化档案管理成效,建议要积极学习、了解不同时期阶段的有关文件要求、构建符合政府政策的档案管理体制;还需要及时转变档案管理工作思想,认识到档案管理对于疾控中心履行社会职责与义务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档案管理的专业性、规范性。另外,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可以引入数字化技术,构建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系统,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效率与质量。

猜你喜欢

疾控中心档案资料公共卫生
疾控中心采血人群的心理反应与护理干预
公路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创新
疾控中心理化检验人员职业危害分析及防护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在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中应用微滤膜分离技术的效果分析
简述基建工程档案资料的科学化管理策略
建筑工程档案资料有效管理措施的应用研究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