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形势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引发的思政教育思考
2021-04-14邓雅典
邓雅典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 225000)
一、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基本表现
(一)非理性消费结构
1.非理性形象消费
2020年末,腾讯教育联合麦可思研究院开展大学生消费情况研究发现,超半数大学生月均花销在1001~2000元,近七成女生主要开销为形象消费。当今大学生越来越注重外貌和身材,微博话题#你是否有外貌焦虑#,1小时内阅读次数超过4000万。
2.非理性情感消费
情感消费就是用于维系情感的金钱消费,而非理性情感消费指的是用于这部分的钱太多或超出自己的预算。比如部分同学会通过互送昂贵礼物和请客吃饭来维护自己的社会关系,这给没有固定收入的大学生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3.非理性追星消费
如今追星大学生越来越多,追星女孩和追星男孩会为了偶像尽可能地花钱,比如去看偶像的演唱会、购买偶像代言的产品、去机场接机等。这些都是不小的花费,如果用于追星上的消费过多,可能造成大学生负债累累。
(二)非理性消费心理
1.超前消费
据调查,大多数同学有开通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借款App满足自己的超前消费。超前消费后,需要每月还款,如果无法按期还款,可能陷入“校园贷”等陷阱。月初生活费一到账,一半以上就交给了蚂蚁花呗等App,这是很多大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
2.跟风消费
大学生群体易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其中可能存在跟风现象,看到别人买自己也想买。比如现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的苹果手机和北面羽绒服,北面羽绒服原本只是一个小众品牌,后来被炒热之后,大家争相购买,一件正品北面羽绒服两三千,大学生真得有那么多钱来购买两三千的羽绒服吗?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现在很多“网红”会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的高消费生活,经常接触网络的大学生极易受到影响,不顾自己消费实际情况去购买高消费品。
3.冲动消费
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在促销时很多学生会选择购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学生在每年“6.18”活动以及著名的“双11”活动花费较大。通常购物节时各种商品打折,还会有满减活动,有些同学可能为了凑够满减买一些自己原本不需要的物品,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再比如圣诞节、元旦等节日,线下服装店铺、超市等也会有打折活动,大学生面对这些打折活动容易冲动消费。
二、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1.消费主义诱惑
“年轻的朋克没有几双AJ,这还像话吗”“穿上香奈儿的时候,灵魂都是有香气的女子”“我们有什么有什么理由不对现在的自己好一点呢”,这些都是典型的消费主义话术,告诉顾客买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这个物品背后赋予的形象地位。大学生容易被这些话语诱惑,用物品提高自己的形象地位,进而出现不理性消费行为。
2.购物广告诱惑
商家为了进一步刺激消费,以便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购物广告无处不在,比如地铁站的很多墙面张贴的都是购物广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也有各种购物广告。
3.借贷软件诱惑
花呗、借呗、白条等App,甚至叫个外卖也都可以用美团借钱,这些借贷平台在大学生没有消费能力的时候,给了大学生购买力。当买一样东西可以分期,人们往往会关注分期成本,忽略全部成本,分期成本如果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就会误以为这个东西在自己的消费范围。
(二)家庭环境因素
首先如果家长的消费观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追求奢侈品、疯狂网购等,孩子的消费观念也容易出现类似情况。其次当代大学生父母大多是70后,70年代生活比较艰难,崇尚的消费观念是积极攒钱。现在经济水平提高了,自然不想孩子受苦,都是想方设法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对孩子进行朴素教育,会让孩子形成肆意消费、想买就买的消费习惯。
(三)高校教育因素
高校缺失消费观教育,通常把教育重点放在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上。高校没有开展相关消费观课程和讲座,容易使学生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形成错误的消费观念。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容易被消费主义极具诱惑性的宣传所迷惑,且大学生自身很少制定消费计划,理财意识淡薄。学生往往无法对自己可支配的生活费做出合理规划,不懂得如何理财,除了所学专业是与经济相关的大学生,了解理财比较多一点,其他专业的学生很少接触理财类的书籍。
三、促进大学生科学消费的几点建议
(一)社会应努力营造正确的消费氛围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当代社会消费主义诱惑普遍存在,我们要面对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时,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的消费文化。
2.宣传理性消费标语,避免不良消费误区。加大适度消费的宣传,对于不良的社会消费风气,政府要采取必要措施进行抵制。在一些公众场所可以设立消费标语,比如地铁站、公交站,用标语提醒大学生合理消费,宣传理性消费的重要性,营造理性消费的社会氛围。
3.摒弃不良的消费观念。有些落后的消费观念是需要摒弃的,比如人情消费。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喜欢用人情消费维持社会关系,人际交往中人情消费次数和数额持续增加。抵制人情消费,明白感情不是靠金钱和礼物维持,而是要多沟通和多来往。
(二)高校应开展全方面科学教育活动
1.重视消费观教育内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重视消费观教育,不能把消费观教育作为可有可无的一种教育内容,消费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高校思政课程中,消费观教育要占有一定的课程时间,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消费观教育要有专门的教学安排,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一些生活的实例来说明非理性消费的危害。其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社会形势的变化,密切了解社会广泛关注的经济问题,对大学生当前存在的消费问题进行深刻剖析,给予恰当的消费指导。
2.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高校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应秉持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丰富校园文化,倡导节约风气,在校园内营造正确的消费观念。
3.适当运用微信平台推送。当代大学生与网络接触密切,高校要合理运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与他们交流,适当推送和发布有关消费观教育的内容,购物节日前要推送相关内容提醒大学生理性消费,提醒大学生为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还可以将生活中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实例通过匿名的方式进行图文编撰,提高大学生们面对非理性消费的警觉性。
4.加强思政教育者队伍建设,提升思政教育者专业素质。要在消费观教育中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优秀的专业素养。思政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学习,用知识和技能不断充实自己。
5.充分利用一些重要日子,加强大学生消费教育。如每年新生入学,可以让有理财经验的学长学姐们用讲座等方式帮助大学新生踏上正确消费理财之路,每年大四毕业的时候,学校会自发形成“跳蚤市场”,这个活动也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循环消费、可持续消费的含义,还有每年的双十一、双十二等购物节,可以开展关于消费主题的文艺晚会、讲座、辩论会等活动。
6.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面临考试、人际关系会有一些压力、焦虑等,产生不适情绪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诱惑产生不科学的消费行为,高校应时刻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预防大学生不良的心理情绪和心理问题。
(三)家长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家庭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应该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1.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不盲目购物,不冲动购物,外出吃饭时吃不完的可以选择打包,为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消费榜样。
2.家长应了解孩子的收支情况。家长不能对孩子的消费情况不闻不问,而是应该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及时了解子女的每月的消费情况,清楚子女每月支出较多的消费项目,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
3.家长应对给予孩子劳动机会。目前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大多处于娇生惯养环境中,不懂得劳动的辛苦,缺乏节俭意识。父母要多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知道赚钱的不易。寒暑假可以让孩子去兼职,如果有家里是农村的,也可以让孩子去干农活。
(四)学生应加强自身文化修养
1.大学生应牢记勤俭节约美德。知道自己的生活费是父母辛苦打工所得,应体会父母挣钱的不容易,不能让自己的消费行为成为父母的经济负担。不要盲目追求奢侈品,要根据个人情况适度消费,避免浪费,生活中勤俭节约,为以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2.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理财意识,每月给自己规定攒钱目标。对每月生活费有一定规划,不让自己陷入超额、负债等情况。大学生要养成记账的良好习惯,对自己每月支出有合理规划,了解自己的钱花哪里去了,在哪方面消费最多,如存在非理性消费行为,下个月及时做出调整。
3.大学生应提高自身价值判断力。在面对不良媒体、不良商家消费主义诱惑时,学会辨别不良消费观念。在面对广告轰炸、明星带货、主播吹捧产品时,要理性分析产品,理智购买所需物品,避免奢侈浪费,减少冲动消费。在日常生活中对商品根据个人所需保持独立思考,逐步形成科学消费的理性追求和行为选择,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