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与困境*
——以攀枝花地区为例
2021-04-14王登民张晨贤
王登民 张晨贤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1120)
一、绪论
三线文化依托于三线建设,指通过文艺作品、传记等形式对三线建设时期的遗址遗迹、物品等所进行的文化展示(包括三线文化的文创用品),彰显了三线文化所蕴含的“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
然而,传统的三线文化由于其自我封闭的历史局限性,内部缺少活力。三线文化更多的时候只被当成一种表达“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意识概念,难以融入新时代背景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当中。
当前,在研究视角上,目前已有的文献资料中体现了从微观视角、自上而下、关注国家高层政策等多种研究模式。这些研究模式注重以微观的视角去分析三线建设与三线文化,难以体现出三线建设所具有的宏大规模,也没有将三线文化精神切实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当中。本文拟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三线文化建设为例,通过探索三线文化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的新途径,以文旅融合的创新方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二、三线文化发展过程分析
(一)三线文化的概述
三线建设涉及中国数十个省,上千万建设者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为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打下基础,塑造了属于中国独有的三线文化。攀枝花作为全国三线建设的核心地区之一,与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攀枝花地区的资源开发密切相关。
(二)攀枝花三线建设的过程
攀枝花地区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三线建设工程量大,难度高,依靠当时的行政管理体制难以掌控如此浩大的工程,为了更好地调动各方的资源,国家积极探索适合攀枝花地区三线建设的领导体制,统一指挥和协调。[2]
在建设初期,首先解决了攀枝花地区的交通运输问题,交通部门在当时技术和施工条件缺乏的情况下,采取多点开口的办法,修建了华坪公路和大渡口,组织了统一的运输服务。同时,攀枝花建设总指挥部又积极修建住房,解决通水、通电的问题,提前完成了“三通一住”的战役。[3]
三、三线文化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联性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可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的提出具有新的历史意义。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发扬三线文化有利于提高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民族文化力量,使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从微观的角度来说,三线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优秀文化,能够引导国人瞻仰三线建设时期先辈的奉献精神,丰富其自身的精神世界,提高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三线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耦合性,探索三线文化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作用,从而为三线文化切入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益的启示。面临当今公共文化服务的缺失,三线文化应该充分发挥其时代精神,为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发挥重要的推动力量。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所建设的文化体系中,包含了中国传统的革命文化,而三线文化体现了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代代先辈为了祖国的国防安全,不远万里来到了偏远山区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已然成为当今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将深度挖掘三线建设文化的历史,探索蕴含在三线文化体系中的革命精神,寻找三线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联性。通过剖析三线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联性,以增强三线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存续性,有助于推动三线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宏观上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二)三线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联性
于公共文化服务而言,三线文化相关的文化建设,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缺少以三线文化为代表的精神内核提供的优良资源补给,现代广义范围上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不完整不充分的。于微观层面的三线文化建设而言,脱离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这一先进公共事业建设,三线文化仅依其自身的精神内核,将会如同散沙一样难以发挥其建设作用。三线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在顺应时代的同时,做到传承与发展共进步的重要根基之一,而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建设,则为三线文化的存续发展,提供了政策性的支持,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在相关性上,二者都是为了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精神文明,都是为了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战略眼光的四有公民,是在应对国际环境大变革的情况下中国进行的自我改革,将会成为国家现代化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此外,三线建设是调动当时中国的大部分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的备战准备,关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命运,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爱国、勤劳与团结等美好品质,是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具体表现,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根基之一。
四、三线文化面临的困境
(一)认知程度与客观条件的限制
从攀枝花的实践来看,三线文化传承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不够协调的现象,突出表现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三线文化传承发展有机结合不够,对于如何统筹协调两者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拓展和创新。
同时,受资金保障、专业力量、文物普查标准等诸多因素影响,三线文化资源的普查还存在遗漏的情况。对已掌握的三线文物资源的持续、专业、深入研究尚未展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线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感召力。
(二)文化产品较为单一
传统的三线文化产品大多是以线下三线建设的遗迹为主,遗迹不可移动,受众群体较少,无法进行大规模开发。在线上,也通常由相关的党政媒体进行宣传,形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现代大部分人群的碎片化阅读需求。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三线文化因其形式单一,极大地影响了其推动公共文化建设的能力。[4]
(三)多元文化的冲击
在当今的公共文化服务中,不仅要面对信息时代文化多元化带来的冲击和挑战,还要面对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渗入。三线文化作为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其精神与我国发展脉络息息相关,在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中,三线文化的精神要融入当今的社会,就必须要有合适的发展。
五、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三线文化切入公共文化服务在当前学术界的研究较少,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随着文旅融合背景的推进,三线文化切入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应对困境的对策
三线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何保持三线文化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目标之一。本文拟从优势视角的角度去阐述,试图解决传统三线文化形式单一、认同度低、受众目标小等问题,推动三线文化切入公共文化服务。
1.传承三线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三线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的价值追求。以三线文化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公共文化服务进而加强价值治理,坚持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共同推进。
2.深挖三线资源,加强品牌建设
三线文化通过现存的三线建设的遗址表现出来,但传统的三线建筑大多是工业基地,在城市化发展中,已受到工业开发活动的影响,三线建设的遗址已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因此,在新时代的社会建设背景下,通过保护挖掘三线文化遗产遗迹,丰富以三线文化为基础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同时开发三线文化主题旅游,建设高品质旅游线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5]
3.发展优势视角,转变传统观念
通过优势视角,看到三线文化和建筑自身的优点,改变传统的观点,从思想上改变对三线文化的观点,并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现出来。借助现代媒体的发展,多个角度去宣传三线文化,提高三线文化的普及度。
此外,可以与现代媒体技术的结合,从文旅融合的优势视角入手,实现三线文化宣传与旅游发展的互相促进。借助传统影视平台与新兴互联网渠道,开发影视作品和宣传平台,回顾三线历史,在重温传统三线文化的基础上推动新三线文化的发展,坚持统筹规划,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打造文化旅游新的融合发展模式。在建设过程,可以利用社会力量促进文化产业竞争以不断提高文化产品供给的质量,适应人民群众对于更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6]。相关部门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转变人民群众对于三线文化的固有观念,使三线文化在新时代获得崭新的、符合时代背景的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