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博物馆学习的特点、作用及策略研究*

2021-04-14

大众文艺 2021年5期
关键词:感官博物馆儿童

王 颖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山东东营 257000)

博物馆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宝库,是人类文明的展示橱窗。同时也是重要的教育机构与学习场所,肩负着神圣的、公益性的教育使命,是社会公众学习的有效场所。儿童博物馆是针对儿童观众群体专门设计的场馆,是儿童进行游戏和探索的学习场所,秉承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经历的理念,通过场馆学习形式,既可以给孩子更大的课堂,又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帮助孩子开展实践性学习,提高儿童在真实情景中体验、生成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对多样化学习资源和学习形式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一、儿童博物馆的概念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的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性的、向公众开放的机构,其目的是获取、保存、研究、交流和展示人类的有形和无形遗产,以便教育、学习和娱乐。由于博物馆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在仔细讨论有关博物馆定义的内涵、利弊、前景和潜力后,国际博物馆协会重新思考和修订了现有的博物馆定义。博物馆通常被认为是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现如今博物馆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为个人提供教育资源的场所。过去,博物馆一直扮演着信息储存库的重要角色,但在20世纪,它们已成为越来越活跃的信息传播者。儿童博物馆是针对儿童观众群体而设的探索与学习的场所,它致力于互动式、实践性展览,通过创新的、教育的、娱乐的、互动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体验来丰富社区学习项目,以激发儿童对终身学习的热情。2020年10月,我国教育部及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中强调,要着力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创新博物馆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增强博物馆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博物馆给儿童提供丰富的感知与体验场景,有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为儿童营造真实、完整、有意义的情境,切实发展儿童的学习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二、儿童博物馆学习的特点

(一)基于实物的学习

在学习科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抽象的语言和符号不利于人们理解世界,需要更加具体的实物来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理解世界,因此出现了最早的基于图片和教具的直观性教学。基于实物的学习是指借助博物馆中真实的展品来学习,完善具身学习体验。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基于实物的学习使课堂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儿童有机会通过观察和感知实物来探索和学习,并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博物馆中丰富多样的展品,可以有效触发孩子的奇思妙想和创作灵感,将学校课堂上无法接触到的实物放到儿童的手里,让儿童通过触摸、听、嗅甚至是品尝的方式来直接接触真实的物体,探索真实情境,进行自主学习。这种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可以使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处环境进行主动学习和意义建构,在基于实物的学习过程中,儿童不单单是学习如何动手,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动脑去建构意义。

(二)基于探究的学习

探究性学习,重在探索和研究,而探索和研究的主体就是儿童本身。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常规性学习不同,探究性学习强调“儿童中心”的理念,即儿童通过所见、所听、所感、所想的事实探索和研究,自主学习并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儿童的博物馆学习集合了观察、想象、活动、体验等综合的多种感官参与,使学习者通过多种感官去认识世界,并透过现象自主发掘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不断积累知识和获取信息,重视学习和思维的过程。目前儿童博物馆学习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教育体验项目、探究性学习课程等,通过儿童的自主探索来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玩是最高形式的探索。”“玩”是孩子探索学习、发展技能、学会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在“玩”的过程中,探索未知事物,开发想象力,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有效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增强其社交能力。

(三)基于兴趣的学习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对儿童来说,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教育的意义已经失去。真正的教育应当鼓励儿童自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认识到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教育必须追随儿童的兴趣。孩子的特长和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形成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儿童博物馆以服务儿童为根本使命,通过丰富有趣的真实体验来滋养他们的好奇心,参与博物馆学习可以帮助儿童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兴趣。儿童是独特的观众群体,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尊重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抓住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爱模仿、喜游戏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儿童的博物馆学习强调从被动参观到主动地参与,基于儿童的兴趣去鼓励孩子探索和发现,致力于满足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与此同时,儿童博物馆在理解儿童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为儿童提供家庭和学校无法给予的学习资源和教育支持。

三、儿童博物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

(一)促进儿童的感官体验与认知发展

博物馆作为应用型学习环境,可以促进跨学科的体验式学习,儿童通过自由探索、观察、试验,以多种感官、多种方式与环境互动,受到刺激而充满学习的力量,这对于发展儿童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想象力的发展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欣赏、感知展品和情境的过程中,儿童逐渐学会认识和表达自己和他人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在塑造自我的过程中获得自信。

(二)通过探究式学习为儿童的成长赋能

最好的学习项目往往没有标准答案。探究活动可以通过展现实物和展品提示信息,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实验、创造性地使用材料、解决问题和制作模型;可以让幼儿自由地尝试各种方案并讨论结果,提升感知、思考、比较、分析、实验和评估能力;还可以通过活动体验,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学会更好地认知自己与尊重他人,学会表达情绪和学习反思,提升沟通技能,从而实现真正的共同体学习体验。

(三)增强儿童的公民意识和归属感

作为一种非正式学习的方式,博物馆学习通过生动有趣的、易被儿童所接受的方式,基于展品和学习项目帮助儿童学会收集信息和交流信息,从而完成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促进儿童的社会化。随着博物馆与社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儿童博物馆可以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开展文化交流、沟通人际关系,助推儿童公民意识的养成。当儿童翻越学校的围墙,当学习成为一种游戏,博物馆学习便成了一种将空闲时间进行重复和有效利用的终身学习方式。

四、博物馆促进儿童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活动体验

儿童博物馆学习重点在于儿童主动参与,在体验中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当大量物品展现在孩子面前,需要引导其思考这些物品之间有什么共同的主题,引导孩子比较不同实物之间的异同点。在活动体验过程中与孩子开展一场对话,再通过读一本书、角色扮演等不同方法引导其深入思考,总结和谈论与主题相关的信息,明确学习的结论与收获。

(二)感官探索

博物馆学习通过多种方法提升儿童的观察能力,孩子的感官是非常强大的,帮助孩子将感官探索的能力最大化,获得更好地学习体验,促进知识的理解。从艺术作品中选取合适的角度,让儿童近距离观察和思考,多种感官相结合,与过往生活中的已有经验相联系,从而产生意义。例如思考一件艺术品,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形状、颜色、图案等。留给儿童足够的时间去观察,提出开放式的问题,启发儿童的思考,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去建立联系。

(三)游戏与互动

利用博物馆进行游戏和互动有多样化的方式,当前运用较多的有绘画、讲故事、利用与作品有关的人物表演戏剧(动画)、科学实验讲习班、诗歌创作、根据物体分类、在室内和室外开展时装表演、采访博物馆工作人员、参观博物馆商店或实验室等。例如讲故事是吸引孩子体验展品的好方法,要使故事更富戏剧性,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加入各种手势、声音变化以及对人物的塑造。好的故事可以与孩子的情绪对话,再辅以开放式讨论与分享,调动孩子所有的感官,帮助孩子学会交流与互动。

(四)探索和交流

在主动学习、建构主义、合作学习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博物馆学习可以更好地实现儿童的“做中学”。儿童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探究在特定情境中面临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多元智能和理解力。收集信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是儿童在精神上和身体上保持活跃的过程。这种学习模式将儿童置于学习过程的中心,尊重儿童观众作为学习者的角色,欣赏他们的观点,倾听他们的表达。这不单单是一个讲解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要给孩子机会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引导儿童观察和思考,通过提出问题,与环境进行互动并得到相应的答案,通过成人的口头反馈和反复修正,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

(五)建立儿童生活与博物馆体验之间的联系

儿童的生活、已有认知和博物馆藏品或体验之间的交集就是关联。与熟悉的实物和经验建立关联是儿童在博物馆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这种与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是儿童接受教育和在博物馆环境中进行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是儿童利用内部思维过程和环境刺激所创造的一种动态能力。换言之,学习包括建构自己的意义,以便理解自己所遇到的世界,将新知识与现有的心智模式结合起来。学生不是获得现成的知识,而是创造他们用来解决问题的“现实世界”的心理表征或模型,因此交互式的设计如与玩具的互动,查找和检索图片和资料、故事书和公共媒体等方式可以给孩子留下更为深刻的记忆。与此同时,博物馆教育可以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意义地联系起来,使儿童以宽容的态度认识自己的文化和其他多元文化,保持文化自然和谐的传承,有效培养儿童的跨文化移情能力。

猜你喜欢

感官博物馆儿童
博物馆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