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音提琴室内乐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
2021-04-14黄琛
黄 琛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杭州 310013)
一、低音提琴室内乐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艺术的表现力
在进行室内乐重奏技术训练时,会产生明显的混合立体声。该声音在学术上被称为单声旋律与多声织体交织,是一种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也是音乐艺术美的重要体现。在该演奏背景下,演奏者可依据室内产生的音效和音色,对操作力度与速度进行调控,对作品内容与情感进行把握,从而在突出自身技巧特色的同时,令整体音效更加和谐、动听。由此可以看出,为突出艺术表现力,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要利用丰富的乐理知识和实践经验,引导学生锻炼低音提琴的演奏水平,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从而使室内乐团队整体艺术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将低音提琴演奏与室内乐教学相结合,是教师们在不断探索中所取得的教研成果。由于室内乐教学对低音提琴技法学习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所以将二者进行有机的融合,不仅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能更加高效地培养乐手的音乐素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低音提琴教学的重点在于实际演奏,而不是理论学习,即便拥有较强的技术功底,但学生所学的技能也并不全面。因此,在低音提琴室内乐教学中,教师还是要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利用良好的音乐环境熏陶学生的思想,利用优质的训练方式锻炼学生的技巧,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三)能够增进学生的音乐素养
要想提升低音提琴技能效果,必然离不开较高的音乐素养水平。将低音提琴教学置于室内乐教育环境中,不仅可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和学习氛围,还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心得和思想启发。在实际技法训练过程中,教师从培养专业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加强创作背景、乐章基本内容、作者思想情感、艺术表达方式等知识的渗透,可使学生带着浓厚的艺术情感,深入地挖掘低音提琴的艺术内涵,从而依托自身的感知和感悟,实现对低音提琴表演艺术的“二次创作”。此外,低音提琴重奏艺术是演奏者相互辅助与合作的过程。只有保证自身水准的正常发挥,协同每个演奏者的技术、节奏、音准,才能更好地突出整体艺术效果。而立足于专业素养的培养,采用室内训练的方式,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实现对低音提琴演奏上的情感、知识、技能的升华。
二、低音提琴室内乐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地位不高
在传统文化思想观念下,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认可度并不高,直接影响了音乐教育专业的整体发展,这不仅造成了教育建设滞后,也使其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低音提琴教育更是成了“冷门”专业中的“冷门”知识,使得相关院校对该专业的重视度越来越低。为改善这一教育局面,必须要加大对低音提琴艺术的宣传。通过重新定位教育方向,优化教育环节,不断让学生学习到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让低音提琴教育事业得到长足、稳定的发展。
(二)技术、教学资料短缺
获取理想的音乐教育效果,必然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充足的教师人才、丰富的学习资源。但就整个低音提琴室内乐教学体系而言,无论是教育环境的创设,还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抑或是书籍资料的完备情况,各个高校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使得教师常常出现“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的情况,也使学生对学习该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感兴趣。长此以往,低音提琴室内乐教学会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教学,无法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
(三)身体素质要求高
由于在初期缺少教学理念、模式、方法,所以整个教育体系大部分都是引进欧洲发达国家的。这不仅造成了其发展路径单一、片面,也使其难以在我国音乐艺术文化中脱颖而出。后随着交响乐音乐艺术的发展,低音提琴艺术美感的展现,使其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我国也开始增大对优秀的低音提琴演奏者的需求。但低音提琴受琴身较大、琴弦较粗等因素的影响,对乐手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从而造成部分学生对学习该艺术望而却步。
(四)体系建设不足
缺少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优秀的教师人才,势必会造成教育发展缓慢,教育成果不理想的情况。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低音提琴室内乐教学体系中,存在明显的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学素材不足,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等情况,这已严重不利于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再不调整教学方法,再不创新教学内容,低音提琴室内乐教育必然会面临“边缘化”的风险。
三、推进低音提琴室内乐教学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艺术宣传,提高教学地位
为使低音提琴室内乐教育获得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对低音提琴艺术的宣传力度,以及确立其教育地位。必须要充分结合该音乐艺术的发展趋势,考量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逐步优化教学理念,从多层面上激发学生学习该专业知识的热情。首先可以结合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宣传低音提琴艺术。比如在校园网站上刊登一些低音提琴艺术表演的视频和音像资料,或是低音提琴专业的就业方向等,进一步增进学生对该音乐艺术的认同感。同时邀请一些知名、优秀的低音提琴演奏家来校开展学术活动。利用高程度的演奏技巧,良好的音乐素养,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让学生在聆听演奏的过程中感受到操作低音提琴的艺术之美。其次,高校要推进低音提琴室内乐教育体系建设,承认和确立其在整个音乐教育中的地位。通过开展教师进修活动,加强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以及依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制定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接受更加系统、专业、具体的低音提琴教育,从而提升低音提琴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建设专业教师队伍
对于高校低音提琴室内乐教学建设而言,最大的难点不在于基础设施的完备,而是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低音提琴音乐艺术在我国起步较晚,缺少相应的教育技术和经验,使得我们相对其他专业而言发展空间较小。在这种局面下,音乐高校需要从“引才”和“育才”两个方向出发,推进低音提琴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应结合自身条件和学生学习需求,拓展合作渠道,与职业的室内乐团队和乐团演奏员形成更丰富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应将提升低音提琴教师综合能力作为办学的首要工作。通过转变传统工作观念,加大培养的力度,给现有的教师提供更加宽阔的学习空间和深造机会。让教师在更高层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又比如与其他高等音乐学校进行合作,加强演奏技法和教学理念的交流,快速提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从而为低音提琴室内乐教学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合理设计课程,锻炼综合素质
为提升低音提琴室内乐教学效果,音乐高校必须要完善课程基础内容,合理设计课程教学环节。通过对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教学的分析与研究,构建属于自身教育特色的校本体系,从理论与实践中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低级阶段低音提琴室内乐教学中,教师要整合入门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感受到正规动作的艺术美感,以及体会如何让乐曲表达更加流畅和准确。在中级阶段低音提琴室内乐教学中,要融入丰富的音乐知识课程内容,同时加强音乐技能的渗透。通过借助相应的教学手段,灵活开发和运用教学素材,促进学生在不同风格曲目练习中,汲取知识、经验、心得。利用不同音乐器材、音乐曲目传授学生聆听的技巧,以及传授合理分配力量和把握速度的方法,让学生在演奏练习中认真做感悟总结。在高级阶段低音提琴室内乐教学中,教师要从音乐感知力、音乐艺术表现性等角度出发,优化音乐情感教育过程。通过挖掘学生表演的优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促进学生能够呈现出更加完美的演奏效果。比如将教学重点放在艺术创新上,结合不同曲目内容和表演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技法渗透,让学生在情感中表达音乐,在音乐中找寻情感,从而深入研究“二次创作”过程和创新提升演奏成果的方法。
(四)改变授课方法,拓展和延伸教学
为发挥低音提琴室内乐教学的价值,提高音乐教育的功能和效用,教师必须要改变授课方法,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环境中,锤炼自身音乐知识和技能。首先,可对一些少数民族乐曲进行改编,充实基本教学素材,让学生对低音提琴音乐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其次,要加强对学生乐理、视唱、耳听、和声等能力的训练。从节奏特色、声部配合、创作手法等角度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训练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探究与思考中沉淀低音提琴演奏技法。最后,要注重考试形式的改革。基于课程设计方法、音乐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进一步丰富考试形式和转移考核重点,从而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提升低音提琴室内乐教学效果,必须要加强教育宣传和转变教学观念。通过确立该技术的教育地位,完备教学基础设施,以及充实教师队伍,不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合理科学地设计课程,拓展和改变授课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音乐情境中收获更多的知识、经验、启发,从多层面、深层次上发展低音提琴演奏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