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难点
2021-04-14黄虹
黄 虹
(江西省黎川县图书馆,江西抚州 344600)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相关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性。”同时,公共图书馆法更是明确表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公共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要做好自我革新,提高服务效能,更好地服务大众,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
一、新时代公共图书馆转型方向
在《图书馆学五定律》中,阮冈赞认为,图书馆的本质就是一个生长的有机体。所谓生长并非指的是图书馆馆藏资源、工作人员等数量的增长,而是在面对时代变革时,改变以往被动等待用户的状态,主动应对,积极开展跨界合作,推动服务模式创新,让用户对于图书馆触手可及,构建起功能全面、结构合理、服务高效、涉及面广的图书馆集群。公共图书馆在新时代的转型方向具体体现在:
1.体系化。共享书吧成为时代潮流,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以共享书吧的形式入驻具有商业气息的公共场所。而随着共享书吧模式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书吧出现在商场、企业,读者可直接通过APP扫描完成借阅。这种合作式为用户搭建了信息互通共享的阅读空间,同时亦拓展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畴,能够促使用户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各种阅读活动,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用户的格局。
2.区域化。随着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的成立,推动了公共图书馆服务区域化的发展。而以“阅读·城市·文化·图书馆·书店”联合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会的举办,亦给公共图书馆发展指明了方向,创建更有智慧、开放、共享的阅读空间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
二、新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路径
(一)针对用户需求,优化空间结构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发展重大变化,书籍不再是主体,更多表现为“人”的图书馆。在任何时代,人特有的社交属性都会促使其产生交流、合作与互动,而这些社交活动则需要立足于特定的空间,这就迫使图书馆服务模式由传统借阅向开放合作空间转变,从而吸引更多用户参与图书阅读,切实发挥出图书馆的空间资源。同时,公共图书馆具有社会教育属性,应结合大众实际情况,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教育需求,积极与学校合作,不断拓宽教育广度,加深育人深度。构建起集知识、学习、交流于一体多功能的公共服务空间。
(二)开展形式多样化的阅读推广公益活动
随着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提及,阅读成为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对此,公共图书馆应重视阅读活动,不断创新推广方式,彰显地域特色,打造图书馆阅读品牌,以更加新颖、生动、多样的方式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服务,强强联合,形成阅读推广长效机制,落实和渗透到日常工作之中。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公共图书馆更应当勇挑重任,秉承“闭馆不闭服务”的原则,充分利用好各种移动终端和新媒体平台,如公众号、网站、APP等,组织开展志愿者朗读活动、线上普法教育活动。除此之外,紧跟时代步伐,通过直播形式推广阅读活动,与政府各职能部门携手,举办全民阅读实践月,邀请名家名师参与线上座谈,在直播中与广大群众进行互动,提高阅读活动的宣传力度;名诗同行诵读经典,爱心朗诵比赛活动。通过此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下基层,切实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同时,还可以围绕某个主题,免费向大众提供电子书籍,借助打卡互动活动,赠送喜马拉雅听书会员等等,让用户在家亦能享受阅读服务,从而调动公众的参与热情。再者,结合微信公众号平台,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给公众创设移动化的阅读体验,提高借阅效率,让公众阅读行为更加便捷。最后,公共图书馆应立足现实情况,对活动流程进行优化,保证服务效能,与新媒体携手共谱宣传新篇章,向公众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此外,读者还可以通过图书馆官方微博、公众号等渠道,实现在线借阅、购买。读者只需要登录界面,准确输入账号与密码,就可以选择心仪书籍下单购买,然后填写好收货地址和联系方式,快递送货上门。新时代下,全民阅读是大趋势,公共图书馆应当不断推进融合发展,创设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引领大众参与阅读。
(三)以技术为抓手,提升服务效能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图书馆服务注入了新鲜血液。虚拟现实技术(VR)作为一种以体验虚拟世界为主的仿真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国内,在图书馆领域中对于VR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晚,最早可追溯于2008年9月,国家图书馆虚拟现实系统正式推出上线,诞生了我国第一套交互式虚拟数字图书馆系统。之后,VR技术应用被提上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日程。上海交大出版社在2017年借助VR技术创办了全国首个VR图书馆,作为首家创新型概念图书馆,最大的亮点在于在图书馆内设置了VR展示厅,读者通过佩戴VR眼镜,摆脱传统书籍纸质形态的束缚,走进更加真实和立体的故事情境中,实现与故事人物的互动。VR技术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充分结合起来,构建起沉浸式互动虚拟情境,不仅能够吸引用户眼球,还能调动其参与积极性,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四)借力“阅读+行走”,推动文旅融合
近年来,文旅融合成为大趋势,公共图书馆可依托自身馆藏资源,结合区域旅游资源,构建起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阅读+行走”模式,实现图书馆服务范畴的延伸与拓展。这种模式是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模式的优化,以全域旅游为契机,将旅游景点与图书馆资源深度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的文旅路线。而该服务模式亦开辟出了城市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新路径。图书馆在该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应抓好各个产业之间的融合契机,不断拓展经费来源,比如在当下热点“采摘游”中,将图书馆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争取到农业部门的参与和相关经费,赋予传统农业“采摘游”更加深厚的文化价值,从而吸引更多游客慕名而来,实现农业、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资源的有机结合。
当前,较为典型的“阅读+行走”文旅项目就是“大运河阅读行动计划”,这个项目围绕大运河这一颇具历史气息的主题,以阅读为媒介,与大运河沿岸18个城市共同开展阅读接力活动。各城市站点图书馆全权负责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可邀请当地知名学者、运河文化大者等到现场助力。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讲述大运河与当地的渊源,从而激发大众了解运河、探索运河的激情。每个城市活动都彰显出了当地特色,不仅形象生动的彰显出了大运河的历史风貌,同时还掀起了一股研究大运河的文化热潮,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调动起了运河沿线城市群众的阅读激情。比如,扬州图书馆就多次以大运河为主题,组织开展了主题演讲、诗朗诵、运河与扬州历史宣讲等活动,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社会反响异常强烈。
(五)创新服务模式,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传承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上,借助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对此,公共图书馆要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可通过“图书馆+书院”的服务模式,在传统传统文化中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公共图书馆应当对馆中艺术、历史以及古籍等方面的文献比例进行优化调整,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第二,充分发挥出图书馆内外专家的作用,邀请不同文献专业的专家学者对馆藏文献的采集工作进行有效指导,确保各类文献不重复。同时要着重对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献进行采集,尤其是近期出版的文献,确保文献领域的全面性;第三,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比如茶艺、琴棋、书法、陶艺等,并邀请各领域的专家亲临现场进行指导点评,通过搭建活动舞台让更多的公众了解传统文化,通过参与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陶冶情操;也可以组织成人礼,开笔礼、祭祀等活动,通过音乐、礼仪开展礼乐教化。
(六)提供特色的文创产品与服务
近些年,我国图书馆服务范围、内容形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各界都将关注目标放于文创产品上,并逐渐被纳入图书馆社会服务体系中。在《图书馆条例》中就明确提及并鼓励图书馆开发文创产品。
一方面,开发图书馆文创产业,加大对图书馆馆藏资源展览和宣传的补充。通常,图书馆在文化传播形式上多以主题形式进行,不置可否,大众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能获取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信息,但是一旦走出图书馆,几乎对这些内容不会留下过多的印象。而开发与特色文化、藏品相关的复制品或衍生品,能够帮助大众回顾和持续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丰富大众的参观体验,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通过各种文创产品能帮助公众记录每一次的参观经历,同时借助文创产品提高对图书馆的关注度;此外,通过文创产品将图书馆所需要传播的文化理念分享给更多的人,起到一定的宣传效果,从而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
另一方面开发图书馆文创产业,能使得其教育功能得以延伸,为大众提供所需信息,同时也能加深大家对图书馆的认知;通过文创产品实现文化、科技等领域知识的传递,积累更多的文化素养,接受不一样的艺术熏陶。对此,图书馆可以通过出版相关书籍或读物,进一步促进文化传播渠道和辐射范围的拓展。不仅如此,图书馆还可以与学校合作,共同研发具有教学属性的文创产品,让图书馆借助文创产品发挥出教育新媒介的功能,并通过各种形式走进大众生活,实现教育功能与价值的外延。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公共图书馆要想立足于社会,就必须要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阅读需求,从而帮助读者实现思想与意识的升华,整合图书馆文化资源,保障公众能够享受到文明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