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文本视域下图像小说标题翻译研究*
——以《棕色的世界》为例
2021-04-14齐则优刘志宇
齐则优 刘志宇
(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 063210)
“副文本”(paratext)概念由法国文学理论家杰拉德·热奈特(Gérard Genette)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热奈特先后出版了三本论述副文本理论的专著,其中最重要的是1987年出版的《门槛》(Seuils),深入地阐释了副文本的含义,对不同的副文本类型进行了详尽的分类研究。1997年,《门槛》一书由简·勒文(Jane Lewin)译为英文,以《副文本:阐释的门槛》(Paratext: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以下简称《门槛》)为标题出版。热奈特(1997:1)在该书中指出“副文本使文本成为书并将其提供给读者以及更广意义上的大众”,起到引导读者进入正文本的“门槛”(threshold)作用。副文本可以划分为内副文本(peritexts)和外副文本(epitext)。前者与正文本相伴随,包括标题、作者署名、前言、题献、序言、后记、封面、腰封等;后者则存在于文本的物理实体之外,主要是“由作者与出版者为读者提供的关于该书的相关信息”(肖丽,2011:17)。
副文本作为进入书籍的门槛,对于读者兴趣、书籍口碑、评论反响都有重要的意义。在翻译外国书籍时,无论是负责引进的出版机构还是提供翻译的译者,都非常重视副文本的处理。在诸多类型的副文本中,标题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标题,正如曹明伦教授(2017:104)所说,不仅能“能概括作品主题,突出作品内容,暗示作品寓意”,还能“起到画龙点睛、招眼醒目的作用”。不过,国内将副文本理论应用于标题翻译的专项研究较少,往往只是在相关翻译研究中顺带提及。本文以拙译图像小说《棕色的世界》(The Now of Brown)的标题翻译为案例,从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出发,尝试探究副文本功能对图像小说标题翻译的具体影响。
一、副文本与图像小说标题翻译问题
图像小说(graphic novel)是一种源自欧美漫画的特殊出版物,表现形式上与漫画几乎无异,属于视觉文本,具有“典型的多模态特征”(余小梅,耿强,2018:80)。国内学者吕江建、许洁(2019:74)将其定义为“以书籍为出版形式且具有传统小说篇幅,兼用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手法塑造的具有较高艺术性与文学性的独立完整的虚构作品和非虚构作品”。图像小说的多模态特征顺应了当代媒体数字化、视觉化的潮流,在海外图书市场受到广泛重视。据权威商业数据网站Statista统计,2019年美国实体图书市场销售额整体下降1.3%,只有图像小说销量逆势增长了16.1%,充分体现了这种出版物的市场潜力和媒介影响力。
近年来,图像小说在中国大陆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据(陶晶雯,2000:89)统计,2016年至2018年,中国大陆共出版图像小说124种,其中绝大多数是翻译引进的外国作品。然而,当今图像小说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影响力尚不及传统书籍和电影、游戏等更为强势的多模态媒体,受到的关注有限,相关信息也较少。由于读图歧视的长期存在,许多读者对漫画类书籍存在偏见,阅读漫画的经验远少于文字阅读经验,在阅读图像小说时往往不得要领。出于这些原因,相比传统书籍,图像小说无论是在宣传营销上还是在读者接受上都更需要副文本发挥作用(耿强,2016:108)。而在众多副文本类型中,标题可以说是第一道“门槛”,其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具有指称(designation)、描述(description)、隐含(connotation)、引诱(temptation)四大功能(热奈特,1997:93)。
从翻译的角度看,指出,标题“不仅浓缩着译作的主题信息,也反映出译者的价值取向”(刘翔、朱源,2019:101)。然而在引进图书的过程中,大多数译者都是接受出版机构委托为其提供翻译服务。出版机构一般会尊重译者对正文的翻译,但也经常会出于自身考虑介入标题等副文本的翻译。图像小说《棕色的世界》(英文标题The Nao of Brown)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16年,本文作者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委托翻译这部作品。这部由英国漫画家格林·狄龙(Glyn Dillon)创作的图像小说出版于2012年,曾获英国《卫报》举办的首届英国漫画奖最佳漫画书籍奖和法国安古兰漫画节评委团奖。作品的主人公奈绪·布朗(Nao Brown)是一名日英混血的年轻女性,因患有强迫症经常产生暴力冲动,严重时甚至会伤害到自己和他人。她持有一种非黑即白的二元世界观,对自我厌弃、恐惧,无法把握当下的人生,也无法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在故事的结尾,她在一次车祸后逐渐学会放下自身执念,人生也走上正轨。
2017年中文版《棕色的世界》正式推出后广受好评,入选豆瓣2017年度绘本漫画高分榜单。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和出版方针对原标题“The Nao of Brown”分别提出“布朗家的奈绪”和“棕色的世界”两个中文标题。鉴于标题的重要性,双方就这两种翻译进行过多次讨论沟通,最终一致认为“棕色的世界”更为合适。下文即从标题的四大副文本功能出发对比分析这两种标题翻译之优劣。
二、副文本功能对《棕色的世界》标题翻译的影响
在热奈特提出的四大标题副文本功能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指称功能(designative function)。作为作品的“名字”,标题必然被用来指代作品。热奈特(1997:80-81)认为标题的内容并不会影响其指称功能,精心拟定的标题与随机的字码在指称作品时并无不同。这种观点产生于前网络时代,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和学科局限性。标题是一本书最直接最常用的指称,对作品的传播有直接影响。一个别致、醒目、便于记忆的标题,不仅容易给目标读者留下印象,在以网络销售为主的中国大陆图书市场,也有利于读者检索作品、参与网络社区讨论,从而扩大作品的传播度。
译者提出的中标题“布朗家的奈绪”中包含两个外国人名,其中的日本人名“奈绪”对于中文读者来说有较强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文化上接受难度较大。与之相比,出版社提出的“棕色的世界”由常见实词构成,不仅在文化上更容易接受,而且记忆容易,在数字环境下也更容易用输入,有利于作品在网络销售平台的检索和读者社区的传播。因此,从指称功能角度考虑,出版社的方案优于译者方案
标题的描述功能(descriptive function)是指标题能够对作品内容起到描述作用。热奈特(1997:84)根据描述倾向的不同,将标题分为绍作品主题与内容的主题性标题(thematic title)和展现作品文本类型的呈符性标题(rhematic title)。《棕色的世界》原标题“The Nao of Brown”是一个明显的主题性标题,未提供关于作品文本类型的线索。热奈特(1997:84)认为主题性标题既可以是对作品整体主题思想或部分主题思想的概括、延伸、隐喻、象征、反讽,也可以只是主题思想所涉及的某一意象或线索。有时一些作品的标题具有多义性或双关性,在翻译时往往很难找到顾全所有意义层面的翻译方案。 “The Nao of Brown”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个标题与主人公的姓名“Nao Brown”有明显的关联,而这个英日混合的姓名也体现了主人公身上蕴含的身份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在父母离异后,出于对日籍父亲的厌恶而放弃了日文姓氏,改用母姓“布朗(Brown)”,强化作为英国人的身份认知。但她无法放弃对禅修、和服、动漫等日本文化的热爱,因而保留了日文女性名“奈绪(Nao)”。
可以看出,译者提出的标题翻译“布朗家的奈绪”暗示了主人公姓名中所包含身份问题,能够发挥描述作品内容的功能。但出版社的翻译“棕色的世界”在发挥标题的描述功能时有着更全面的考虑。在作品的正文本中“Brown”一词共出现四次,其中三次是在一个与主线故事交叉叙述的寓言故事中,都表示“棕色”之意。这个寓言故事美术风格与主线部分不同,内容充满象征意味。在这部分里棕色象征黑白之外的第三种选择,是对主人公极端世界观的一种消解。 中文标题“棕色的世界”不仅能发挥描述功能,还能将主线部分和寓言部分串联起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作品的内涵。
此外,“布朗家的奈绪”所揭示的身份危机问题并非故事中的主要矛盾。原作所关照的主题是主人公的精神疾病和自我救赎。这一主题不仅在正文本中反复出现,也体现在作品的副文本中。在作品的封画中,主人公呈现出一种焦虑的站姿,头部被替换成滚筒洗衣机,洗衣机的表盘刻度上并非数字,而是描述精神状态的的词汇。而在作品的官方简介中也有这样一段:“通过修行,她渐渐明白事情并不总是黑白分明,大多时候它们更可能是……棕色的(brown)”。将“The Nao of Brown”译为“棕色的世界”,可以与这些副文本形成照应,更有效地引导读者的理解。
综合以上种种考虑,出版社采用的标题“棕色的世界”可以让不同副文本形成互文性串联成一个有机的阐释链条,厘清故事主线与寓言部分的关系,充分展示全书的主题思想,相较于“布朗家的奈绪”是更优的选择。
隐含功能(connotative function)是热奈特从描述功能中进一步发展出的概念。描述功能是内涵性的,用以描述作品是什么、讲什么,而隐含功能则是外延性的,主要关照标题给潜在读者带来的联想、想象和主观感受。这一功能往往能将作品与特定的作品、题材、时代背景、作者、风格联系起来,在读者还未阅读正文本之前就为作品提供支持。
在翻译“The Nao of Brown”,译者使用“布朗家的奈绪”是有意参照著名翻译家张谷若将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译为“德伯家的苔丝”的做法,不仅希望以此吸引文学爱好者的关注,还希望借由标题的隐含功能,利用名著标题“德伯家的苔丝”对故事中阶级对立的暗示,引出标题“The Nao of Brown”中对身份对立的暗示。同时,在正文本第一页,作者就将主人公奈绪与美国漫画家贾斯丁·格林(Justin Green)1972年出版的著名漫画《宾奇·布朗遇见圣母玛利亚》(Binky Brown Meets the Holy Virgin Mary)联系起来。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宾奇·布朗(Binky Brown)与奈绪患有同种强迫症。作者为奈绪挑选“Brown”这个姓氏是有意利用同一媒介内已有的经典构建自己的作品。译者将“Brown”翻译成姓氏“布朗”,也是有意保留这一外延意义。然而在经过翻译后,作品原标题的外延意义有时无法在翻译中完全重现。图像小说的目标读者中大部分并非外国经典文学爱好者,对《德伯家的苔丝》很可能缺乏了解,不易产生译者所期待的联想,《宾奇·布朗遇见圣母玛利亚》在目的语读者中也没有太大影响力,“Brown”的外延意义很难被读者认知,因而很难说能够发挥隐含功能。
对于引进发行作品的出版机构来说,标题的隐含功能必须真正发挥作用,切实影响到目标读者对作品本身的想象。因此,比起保留原标题中的外延意义,出版社更注重在标题翻译中建立新的外延意义。从这一角度出发,“棕色的世界”比之“布朗家的奈绪”的确更加合适。“Nao”与英文单词“Now”发音相同,“The Nao”即“The Now”的谐音,表达“此刻”“当下”之意,是对主人公的境遇和内心世界的暗示。出版社将其处理为“世界”,虽然有些模糊,但兼顾了原标题中“The Nao”部分特有的寓意,而“□□的世界”是非常常见的标题范式,很容易让读者联想起其他流行的主流文艺作品,比如电影《楚门的世界》、哲学入门读物《苏菲的世界》、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电子游戏《我的世界》等。不仅能够影响到更广泛的读者群体,还能扩展作品的外延,使目标读者更容易接近作品,对其内容产生更积极的期待。
引诱(temptation function)功能是指标题诱惑潜在读者选购文本的功能。热奈特(93)认为这一功能依赖于描述功能和隐含功能,最终效果无法由作者完全控制,因此对其副文本性存疑。对这种观点,巴彻勒(Batchelor,2018:160)在论述副文本在数字时代的功能时,援引伯克、克里斯特的观点,指出副文本“天生具有商业属性”。而从商业性角度来说,引诱功能显然是标题四大功能中最为明显的一个。而它对标题翻译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在翻译标题时,译者对商业性的考虑往往不如出版机构,其商业策略的出发点往往还是其翻译理念和技巧。而出版机构一般都更加看重书籍的商业表现,希望标题翻译能够充分发挥引诱功能。
对于如何发挥引诱功能,热奈特(1997:92)曾援引莱辛和艾柯,指出标题不应是列举作品内容的“菜单”,在发挥描述功能时保持一定暧昧性、模糊性,对读者产生“蛊惑”(muddling)效果,而不是控制(regimenting)读者。就这一点来说,原标题“The Nao of Brown”本身就存在一种暧昧性,对源语读者的引诱作用可以视为是语用效果(pragmatic effect)的一部分。译者提出的标题翻译“布朗家的奈绪”,虽然也试图用仿拟策略吸引爱好文学的读者,终还是缺乏能够“蛊惑”读者的暧昧。出版社提出的“棕色的世界”很好地平衡了描述功能和隐含功能,在引导读者理解的同时又保持了文本层面的暧昧模糊,不仅容易吸引读者,还充分的“考察和掌握”了“标题的语用效果”(侯国金,2016:108)。因此在引诱功能上也优于“布朗家的奈绪”。
三、结语
热奈特(1997:73)认为,作品标题的提供者并不一定是正文本作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作品的命名权是“由作者和出版机构共享的”(Genette,1997:74)。而在绝大多数图像小说的引进中,标题也是由译者和引进图书的出版机构共同决定的。在国内,图像小说译者普遍属于“商业型译者”(韩淑芹,2020:138),受出版机构雇佣为其提供翻译服务。这种关系要求译者翻译原文时不能背离原作精髓,在翻译副文本时要考虑出版机构的需求。而图像小说作为一种图像与文字相结合的多模态文本,由于形式较为复杂,在阅读理解上对一般读者也有一定难度,因此对副文本翻译也有了更多要求。
标题翻译“棕色的世界”即是这种实践的成功案例。这一最终翻译方案是译者与出版社进行交流和权衡的结果。在权衡过程中,指称、描述、隐含、引诱四大功能均得到了充分考虑。在翻译图像小说的标题时,由于正文本由图文共同组成,既要要注意描述功能的准确性、全面性、启发性,还要注意与其他副文本形成配合,引导读者更好地接受和把握文本。为了拉近作品与读者的文化距离,翻译标题时应该注意新标题在目的语环境中的外延外延性。
图像小说的主要宣传途径是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和读者社区。标题作为一部作品的指称,会影响到人们对作品的记忆、交流、网络检索,其便利性会直接影响作品的传播力,因此在翻译时必须考虑其长度和内容要素。引诱功能与出版社的营销计划直接相关,是副文本商业属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标题语用效果的一部分。因此在翻译上也须注意对潜在读者的“蛊惑”效果。
目前副文本翻译研究往往从译者出发,将副文本视为一个译者显形的场所,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但标题并非体现译者主体性的直接场所。图像小说的内容很多是通过视觉传达的,文字文本仅占一部分,翻译上能够被操纵的空间和程度都有限。因此在翻译图像小说的标题时,译者还是要在理解正文本特征和其他副文本导向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标题对读者选择和接受的影响,积极与出版机构沟通,才能获得最好的翻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