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派河南曲剧艺术”的特色*

2021-04-14

大众文艺 2021年5期
关键词:唱腔河南音乐

武 霄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音乐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河南曲剧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秀玲在70年的舞台实践中,呕心沥血,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演出场次逾万,观众既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城镇乡村百姓,其上演的近百部戏剧和成功地塑造不同性格的近百个戏剧人物形象,以及传道培养的众多徒弟,合力共振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王派河南曲剧艺术”,在2006年“河南曲剧十大名旦”评选中有7人是王秀玲的徒弟,可见以王秀玲为首的王派艺术影响之大,因此“王派河南曲剧艺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艺术流派,这对于河南曲剧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打造高品位的艺术传播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具有中原音乐文化符号的“王派河南曲剧艺术”

以王秀玲为主的王派艺术植根厚重的中原文化土壤,在长期的曲剧艺术传播过程中已发展成了具有中原音乐文化特色的重要符号。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以河南为中心生成的独特中原文化,博大精深,这一文化体系中的中原音乐文化和音乐思想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是对中原地区人民文化生活和审美活动的客观真实反映,河南曲剧的诞生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曲剧又称曲子,因唱腔和旋律的差异又分为大调南阳曲子和小调洛阳曲子。清末民初洛阳人刘宗卿喜爱踩高跷,起初只有简单的动作无对白,后来他在村里举办高跷戏班,增加了简单的伴奏和唱段并形成了短小的故事情节,在农村玩会期间表演并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欢迎,以至于从学者人数日增,高跷戏班遍布豫西各地,从而奠定了曲剧发展的社会基础。这种兴于农村在洛阳和南阳一带流传的高跷曲子,乡土味浓厚,方言突出,观众根据高跷戏演出的形式和唱腔特点俗称为高跷曲子,一般表演的时间根据乡村习俗在大的盛会和春节、二月二等节日演出。到了1936年前后,曲子开始告别了高跷华丽转身走上戏剧舞台,并主动吸收地方一些剧种的艺术元素,引进剧目和改进音乐伴奏,农村的高台戏标志着河南曲剧舞台艺术的开始。由此可见,曲剧艺术的诞生既反映了中原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同时也是对乡村百姓这种生活的审美反映和恰当的表现方式。

1946年抗战胜利后,曲剧发展逐步趋于成熟。而王秀玲恰于1941年开始登台表演,历经曲剧发展转折重要阶段,并躬行舞台实践70年,上演过上百部戏曲,成功塑造出上百个不同思想性格的人物形象,1959年王秀玲所在的郑州市曲剧团赴京演出《红楼梦》《风雪配》,王秀玲和同行们都很激动,虽然这是传播河南曲剧的一个大好机会,但北京观众能否接受河南曲剧,她们的表演能否受到首都观众的认可,大家心里都没有答案。出乎意料的是,由王秀玲主演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风雪配》中的高秋芳受到广大观众的高度赞誉,演出效果轰动京城,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肯定。当时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接见剧团演出人员时,问及河南省有无曲剧团,这样优秀的剧种应该有一个省级剧团,于是到1960年3月份,河南省曲剧团以郑州市曲剧团为基础正式成立,从而为河南省曲剧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曲剧艺术表演实践中,王秀玲的艺术自成一体,形成了河南曲剧艺术一个重要的门派。从音乐符号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王派艺术扎根于中原文化的沃土,在王秀玲不断的艺术深耕中守正创新,成了河南曲剧的一个代表性的艺术流派。

新中国成立后,王秀玲曲剧表演艺术荣誉加身,曾获得河南省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1956年)、河南省第二届戏曲汇演优秀演员奖(1959年)、中南区戏曲汇演优秀演员奖(1964年)、首届黄河戏剧特别贡献奖(2004年)、首届河南曲剧艺术节终身荣誉奖(2006年)、中国戏剧表演学会奖(2008年)和国家文化部授予的“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其艺术贡献和事迹被收录于中国当代重要名人录、名人大辞典、文化艺术名人大辞典、艺术界名人录和人物辞海等典籍,扩大了王派曲剧艺术的传播范围。同时,在曲剧艺术理论和实践活动中,王秀玲对弟子们精心传道授业,锐意进取,2006年“河南曲剧十大名旦”评选中有7人出自门下。表明王派艺术在曲剧领域已成为中原音乐文化代表性的艺术门派,具有重要的地位和非凡的影响力。

二、王派曲剧艺术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

“王派河南曲剧艺术”的绽放,与曲剧剧目的音乐特色密不可分,曲剧音乐与唱腔配合协调,催生优秀曲剧剧目精品的诞生,从而使河南曲剧艺术绚丽多彩。比如王秀玲主演的《风雪配》音乐设计和唱腔配合绝妙,尤其在“洞房”这场戏的表演过程中,乐队与王秀玲清脆而又委婉动听的唱腔、逼真而又细腻的艺术表演浑然天成,令人拍案叫绝,曲剧艺术的美感得到充分张扬并感染在场的每一个观众,陶醉在曲剧营造的美学盛宴中。当然,从整体上看,王派艺术音乐音响基本组织形式上突出了艺术审美,第一,在曲剧的节奏、节拍方面,和谐共鸣,体现出审美的情趣;第二,在曲剧的旋律、调式调性方面,给人以美的感受,具有审美意蕴;第三,和声、复调配器上,具有优雅大方沁人心脾的审美特征;第四,在曲式结构方面,也同样体现出审美的形式。曲剧音乐的审美对于艺术流派的发展和保持自身特色具有重要作用,音乐虽然服务于唱腔的需要,但音乐设计的美妙与唱腔音色的有效发挥相得益彰,具有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作用,可以说音乐设计立足于审美基点,对于流派艺术风格的定型不可低估。

在曲剧饰演人物塑造方面,从整体上看具有形神兼备的美感和生动传神魅力以及娇柔和唱腔清脆动听的四个特点(即美、魅、娇、脆),这四个特点无不体现王派艺术的审美观。她在幼年6岁饰演《抬花轿》中坐轿时,在神态上天真烂漫,动作也惟妙惟肖,展露出表演天分,以至于在《七仙女下凡》饰演的七仙女形象和动作,更散发出美的艺术元素,受到观众给予“九岁红”的高度赞誉。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王秀玲的曲剧艺术更上层楼,其精湛的表演和沁人心脾的唱腔塑造出了一大批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刻画的人物性格细腻,活灵活现艺术感强,给观众以美的享受。1959年王秀玲主演的《风雪配》《赶脚》在北京上演50多场,其中对于高秋芳的塑造从细腻的唱腔,甜美的音色,神态动作的配合,声情并茂的道白等方面进行表演,高秋芳清纯美丽的神态跃然而出,深深感染了在场的观众,田汉、老舍等艺术家在报纸上发文予以高度评价。1964年,王秀玲主演《游乡》中的杜鹃,为了练习挑担子,她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学习成功地把生活中的挑担子动作提炼加工,升华到艺术的高度,融身段美韵律美于一体,把云步、水袖、碎步、蹉步等根据剧情内容巧妙运用,人物思想性格在音乐强度变化的衬托下,不仅使得挑担动作具有了舞蹈的审美意蕴,而且《游乡》的艺术性也更加鲜明,以至于兄弟剧团前来学习取经者络绎不绝。1984年在《双美赞》中对女主角金菊的饰演,采用了“误会法”,表演技艺更加老练和成熟,展示了艺术家深厚的造诣。“王派河南曲剧艺术”表演审美和声腔审美有机结合。其唱腔音乐是实用主义审美观的重要表现,“王派河南曲剧艺术”的唱腔,注重内容、人物、感情,丰富与发展了曲剧的音乐唱腔。“王派河南曲剧艺术”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注重历史性与时代性、技巧与表现、真实性与创造性三个统一。

三、注重发挥曲剧艺术的社会教化作用

王派曲剧艺术从个人风格来看,王秀玲的表演质朴又婉约,清纯又华丽,既继承了传统曲剧的活泼俚俗,又吸收了京、昆、越剧的典雅细腻,俗与雅的和谐统一提升了曲剧的艺术品格。从民族风格来看,“王派曲剧艺术”体现了中原汉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艺术特质,曲剧艺术表现力的丰厚,无论对于王秀玲个人以及王派曲剧艺术的表演风格都具有丰富多彩的作用。

“王派河南曲剧艺术”在主要功能上发挥了艺术的教化功能。首先,“王派曲剧艺术”不是单纯为了艺术而艺术,在发挥曲剧艺术作用时也高度重视教化功能的同步发挥,对于唱段内容的创作,语言的考究,以及饰演塑造的对象等方面,都有所偏重和选择,富有教化意义的作品往往具有生命力,给观众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发挥了曲剧艺术提高观众审美情趣的积极作用。

例如《游乡》寓教于乐,她主演的售货员杜鹃下乡送货,发现姚三元把降价的梳子按原价卖给了王大嫂,不讲诚信,投机赚差价,姚三元发现杜鹃追赶上来,心中有鬼,在慌乱中丢了钱包,被随后赶来的王大嫂捡到。杜鹃追上后当面进行批评教育,姚三元百般抵赖狡辩,在王大嫂当场指认下姚三元退还多收的钱,发现钱包不见了,王大嫂把捡到的钱包还给了他。经过杜鹃和王大嫂的教育,姚三元认识到了错误,保证诚信经营,不再干投机赚钱的事情。曲剧选取这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很有教育意义。还有《掩护》《双美赞》等也具有教化的社会意义。《双美赞》塑造了一组社会主义新人的艺术形象,1984年王秀玲饰演女主角金菊。金菊和排长王志宽是一对要好的同学,感情真挚,王志宽入伍后两人常有书信往来,王志宽在自卫还击战中身负重伤右腿安了假肢,为了不影响金菊今后的生活写了一封瞒着父亲的退婚信,平日里金菊照看王志宽父亲,金菊接信后内心委屈痛苦……王志宽突然回来后面对父亲斥责其内心也很矛盾痛苦,金菊看到王志宽挑水时因假肢跌倒的伤腿,百感交集,心疼地把王志宽搀扶起来,把对王志宽的大爱展现的恰到好处,淋漓尽致。该剧歌颂真善美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对观众也很有教育作用。

其次,王派艺术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审美的功能,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花庭会》中的张美英,《柳毅传书》中的龙女三娘等,也都反映了王秀玲艺术的唯美主义倾向。再次,王派艺术也散发出娱乐的功能。例如《兰桥会》中的李瑞莲,《小姑贤》中的小姑,《风雪配》中的高秋芳,《李翠莲采桑》中的李翠莲等,展现了王秀玲的人文主义情怀和乐观主义精神。

猜你喜欢

唱腔河南音乐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河南药茶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戏曲中唱腔与伴奏的关系
音乐
倪同芳唱腔集首发新闻发布会暨收徒仪式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