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结合探索
2021-04-14陈俊喜
陈俊喜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文化馆,甘肃张掖 734100)
我国的戏曲艺术深受老百姓喜爱,国内外很多人都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于世,这表示戏曲艺术具有扎实的文化根基与巨大的文化价值。自从社会中出现了戏曲,其便一直受群众所喜爱。一词一句、一腔一调表达的是国人内心的酸甜苦辣与情感,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传统戏曲的传承与普及,可以满足民众文化诉求,进而扩大戏曲的受众范围,让更多人了解戏曲艺术魅力,是时代的责任,也是艺术的发展追求。
一、传统戏曲的推广价值
虽然很多民众非常喜欢戏曲,但的确也有部分人不了解戏曲。不了解戏曲自然无法知道戏曲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戏曲能够帮助不同身份、信仰、阶层的人了解我国的吸取历史,进而发扬光大我国的戏曲文化。戏曲本身的感染力极强。通过观赏戏曲,能够让人民百姓了解历史,提升自我文化涵养与道德修养。我国戏曲种类极多,主要包括黄梅戏、京剧、昆曲等内容。形式多样的传统戏曲,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演员声情并茂的表演,带给台下观众极大地震撼。表演与观赏过程,本就可以看作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过程,其具有现实性引导意义。对此有必要在人民群众中,大力普及和推广传统戏曲,这样的方法与过程能够让传统戏曲重获生机,形成活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动文化事业的进步,满足民众对于文化的实际需求。在良好的文化氛围阴道中,民众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传统艺术走进了大众,表演者与观众心贴心、面贴面的互动产生了情感共鸣,能够打动群众,有序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提高文化水平与质量,让我国的传统文化与艺术获得有效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能够了解我国的戏曲艺术,爱上我国的历史文化。
二、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融合特征研究
(一)群众特点
众所周知,戏曲本就从民间来,在数百、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之所以没有被时代淘汰,就是因为具有群众性特征,深受群众喜爱。新时期背景下,只有走进了群众,进一步体现群众性特征,才能彰显曲艺和人民的关系,拉近彼此的距离。在新形态条件下,如今不少人对传统戏曲抱有偏见。不过也有很多地方群众对于传统戏曲表现支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继续巩固支持者,同时也要改变存在偏见者的态度。让戏曲真正走进人民,让人民能够爱上戏曲艺术。
(二)地方性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戏曲文化与艺术,风格不同,特色不同。国内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与组织,呈现出明显的地方性特征。不同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方向不一样,为的是迎合地区民众需求。有了民众的支持、民众的响应、民众的参与,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国内许多地区都有特殊的戏曲文化与资源。戏曲的出现、发展与地方文化关联十分密切。戏曲文化的地方性特征,使得地区能够顺利开展戏曲文化活动,同群众文化建立良好互动,打通与融合关系。
(三)非遗保护
国内在保护传统文化的时候,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保护重中之重。非遗工作中,群众文化与戏曲文化能够巧妙结合。各地区戏曲文化都是非遗保护内容。文化馆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实现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与同一。非遗保护完成群文活动组织,在相互作用下,一同成长与发展。
三、现阶段传统戏曲的发展困境
新时期背景下,多元文化成了时代的浪潮。传统戏曲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推陈出新。不论是戏曲表演还是戏曲演唱,都应与时俱进,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当然很多老一辈的表演者和观众认为,改变了形式和风格,就是违背祖宗的意愿和想法,是在改变戏曲。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许多保守派并不支持改变,而很多戏曲也在保守中渐渐消失,失去现代人民的支持。有些戏曲虽然不断更新,在导演艺术、舞台美术中全面突破,但因为天才作家、戏曲大家数量不多,所以很难再次呈现元明清时期的戏曲盛世,无法和芭蕾舞、民族舞、街舞等参与者、受众者更多的艺术进行比拟。
21世纪背景下,全球化成了时代的趋势,当前信息有了飞快的传播速度,人们所处的生态文明和过去大不相同,衍生出了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这些主义侵蚀着人们的主义精神。在这样的环境中,戏曲文化很难获得良好的发展。
当前戏曲的娱乐功能被不断弱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过去戏曲之所以深受群众喜欢,一方面是因为古人的娱乐形式真的很少,另外一方面便是接地气能够呈现趣味性。不论是戏曲的内容还是戏曲的形式都能吸引群众,深受群众习惯。可是老一辈顽固的思想却认为,应当继续保持,使用过去的风格、内容才算延续道祖,不违背祖宗根基。戏曲文化被文以载道的观念所绑架,融入了各种政治宣传和道德教化。戏曲缓慢地在向高层建筑爬行,失去了原本接地气的特征,失去了与群众交互的娱乐功能。虽然近些年各地都在如火如荼的振兴各地戏曲,不过在历史因素作用下,很多戏曲工作人员并不在意娱乐,戏曲没有与时俱进,用前朝的剑斩当朝的官显然是不合适的,很难得到大众的感情共鸣。
另外很多地区的戏曲地方性特色在逐渐消失。地方性反映的是地方民族文化和特色,和当地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生产有着密切联系,所以才会深受人们的喜爱,得到人民的情感共鸣。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这让京剧、粤剧、川剧呈现不同的文化特点。面对全球化浪潮,如今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与速度在不断加快。各个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方言艺术逐渐离开历史舞台,被时代所淘汰。新时代的观众更倾向于现代审美,听不懂方言的群众想要听普通话,这使得很多方言戏曲陷入生存危机。传统戏曲如果想要得到认可,需要尽可能削弱地方特色,但这让本就不受待见的地方戏曲想要原汁原味的传承变得更加困难。
大量流失的观众以及不再具有娱乐功能的戏曲,被其他文化与艺术所取代。传统戏曲如果没有了群众的支持与根基,最后势必会消失。绝大多数90后都有这样的感受,小时候家中的爷爷、奶奶偶尔会打开电视机看一看各种戏曲节目。而如今却很少有人选择观看各种戏曲节目,年轻人上网追剧、老年人也有了新的娱乐活动。没有群众力量的支持,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
四、传统戏曲和群众文化的结合构思
(一)增加投入提高宣传力度
必须重视传统戏曲,使人们产生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文化馆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必须肩负起责任,探索与认知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融合趋势与必要性,逐步拓宽与深化群众文化内容与形式,让群众拥有更优质的戏曲欣赏条件。此外有必要邀请知名戏曲家表演,下基层和群众面对面对话。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调整传统戏曲的内容,让群众能够理解戏曲所表达的情感与文化,而不是像过去一样,让人听得云里雾里。应站在民众的角度创新戏曲内容,弘扬正能量,陶冶民众情操,审视其中的优缺点。用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群众,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有必要做好文化设施建设,尽可能地完成传统戏曲文化的渗透。当前国内很多地区因为经济不景气,当地民众受教育水平不高,导致地区民众并不能欣赏与理解群众文化。所以政府部门需要加强投入,做好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传统戏曲活动的组织建设,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可能拓宽戏曲的活动场地与范围,让各地区民众能够了解传统戏曲艺术与文化。通过多样化形式丰富民众日常。用送戏下乡的方式服务民众,组织近民意、接地气的活动,让人们喜欢上戏曲,主动参与到相关活动。
(二)发展年轻一代发扬与传承戏曲
年轻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未来20年甚至是30年我国文化的重要继承者。推广与发展传统戏曲文化的过程中,有必要尽可能考虑年轻人需求,用年轻人所喜爱的形式推广与弘扬艺术。比如可以在中小学甚至是大学课堂开展戏曲知识学习,使年轻人能够产生戏曲兴趣,主动肩负起弘扬戏曲文化的职责。中小学可以开设戏曲培训班,高校可以开办戏曲专业或是课程,邀请名师大家演讲,传授经验,吸引师生学习,提升年轻一代对于戏曲文化的兴趣与认知。让年轻一代了解戏曲文化的传承价值与博大精深,付出行动,保障我国戏曲文化获得良好发展。传承人的培养对于戏曲文化的发扬光大十分重要。必须充分考虑年轻人文化需求,当然也要兼顾中老年喜爱者的需要。
(三)贴地气发展地方戏曲
为了发展与壮大地方戏曲,最重要的工作便是让地方戏曲和群众文化相互支持,相互适应以后,才能获得更好地戏曲传播效果。应充分掌握与了解民众文化爱好与需求,以此为基础调整地方戏曲的形式与内容。地方戏曲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地方文化与人文内涵。地方政府与人民需要支持地方戏曲,不断改进、创新地方戏曲。文化馆需要重视人才培养,积极学习老一辈的艺术经验和创作经验,推动地方戏曲传承。
(四)全民参与
有了群众的支持,戏曲文化才能发展。全面参与,将传统戏曲融入文化产业建设,能够让我国的戏曲得到更大的曝光,实现经久不衰的传承。传统戏曲不仅可以用舞台剧的方法呈现,同时也可以加入影视作品、艺术品、图书之中。利用全社会力量的支持,大力扶持传统文化产业。地方政府可以建设戏曲产业园,通过整合,让人民群众有休闲的好去处,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与机会。让戏曲能够走进群众之中,提高戏曲影响力。
五、结语
在传统文化中,戏曲是很重要的构成,自我国历史中影响和意义重大。民众作为戏曲文化的传承者,只有在群众文化与戏曲文化实现真正的统一后,才能让戏曲紧随时代,贴合群众需求,服务人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