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梅戏中“字正腔圆”的重要性
2021-04-14瞿凌云
瞿凌云
(芜湖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安徽芜湖 241000)
在黄梅戏的表演过程中,把握黄梅戏的唱腔特色,准确把握黄梅戏的强调特征,尤其是做到“字正腔圆”,对于黄梅戏的表演是极其重要的,对于黄梅戏艺术特质的彰显也是非常关键的。为此,文章将从黄梅戏的唱腔特点入手,对“字正腔圆”进行释义,并着重分析“字正腔圆”在黄梅戏中的重要性,以供参考。
一、黄梅戏的唱腔特点
黄梅戏的唱腔非常独特,具有流畅优美、生活化、节奏明快、咬字吐字规范等特点。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认识对黄梅戏的唱腔特点进行探讨。
(一)黄梅戏的唱腔表现出流畅优美的特点
黄梅戏源自安徽民间,因而这一戏种在自身的发展过程当中彰显出安徽语言的特质,尤其是安庆地区的方言得到了最大的使用,这亦是黄梅戏形成与其他戏曲截然不同的唱腔的原因之一。从黄梅戏唱腔所惯常使用的句式来看,七字句式和十字句式是主要的唱腔句式表达方式,从黄梅戏的曲调来看,其以垛句为主。黄梅戏演唱者所使用的花腔唱法,让歌词在听众耳中显得十分流畅与优美。举例而言,黄梅戏名曲--《天仙配》,演唱者通常会使用明快、流畅的花腔演绎形式,由此让听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董永和七仙女喜结良缘的喜悦之情,同时也能让听众感受到夫妻被迫分别的无奈。从《天仙配》这首黄梅戏作品的唱腔表现形式来看,在前半部分的唱腔是明快的,后半部分的唱腔则是悲痛的。借助这一对比,让听众在聆听这首黄梅戏作品的过程当中体会到悲欢起落之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黄梅戏的唱腔表现出生活化的特点
黄梅戏起源于民间,因此,其创作素材主要取材于民歌和民间故事。尽管为了增强艺术感染力,在黄梅戏表演的过程当中会填入一些表演元素,不过黄梅戏唱腔通俗易懂的特点,特别是对安庆方言的充分使用,让黄梅戏充满了生活气息。黄梅戏通俗易懂这一特点主要借助其独特的唱腔加以展示,并通过极具民族特质的小曲,实现对角色内心情感的精准诠释。黄梅戏表演者在演绎作品的过程当中,均会按照戏中的角色来遴选腔调,长短交错、快慢结合的唱腔看似混乱,实则却有其内在规律性,因而易于让听众记忆与哼唱。此外,每一首黄梅戏作品所描述的故事均是人们所熟知的,因此使得听众在聆听黄梅戏作品时会产生亲切之感,这样也使得黄梅戏在公众的心目当中拥有着极高的认同度和接受度。
(三)黄梅戏的唱腔表现出节奏明快的特点
黄梅戏表演者在诠释角色时,为了生动的展现角色的内心情感变化以及经历,便会对唱腔以及演唱节奏加以变换。尽管在一些听众的眼中,黄梅戏作品的节奏极其相似,不过表演者在演绎作品的过程当中时刻把握好唱腔和节奏,自然而然的进行语气的承接。在演唱者对黄梅戏作品进行演绎的过程当中,听众能够从角色、舞台布景、演唱者的语言以及唱词等感受到节奏的变化,其中明快的节奏表现得最为突出。
(四)黄梅戏唱腔表现出咬字吐字规范的特点
不同戏曲形式所表现出的最为显著的不同,便是在于其咬字和吐字的差异性方面。而且不同的戏曲形式在吐字以及咬字的要求方面亦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作为黄梅戏这一戏曲形式而言,演唱者在吐字时应当把握好下述要点:吐字时应当作到实重而短,将母音立起来,以便保证咬音呈现出圆润的状态,使用笑肌进行咬字,让咬字显得甜美。基于凸显出黄梅戏口语化这一特点,演唱者在演绎黄梅戏作品的过程当中应当使用两腮,确保自己的嘴角能够向上弯曲,使归韵至鼻腔处,从而可以让发出的母音显得饱满。同时,黄梅戏表演者在演绎作品的过程当中,应当实现对字音的巧妙转换,由此方才可以更为精准地表达角色的内心情感变化。需要黄梅戏表演者加以注意的一点是,应当减少不必要的动作,以便确保咬字自然在共同气息当中展现出字的特征,由此实现对字的音韵之美的艺术诠释。
二、“字正腔圆”释义
在戏曲表演过程中,衡量一个戏曲工作者的创腔水平以及表演技巧,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标准——字正腔圆。字正腔圆一般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所谓“字正”,指的是与声调相关的声、韵方面的标准,而所谓“腔圆”则指的是根据唱字语言的四声规律及剧种的特点,塑造和表达的一种情境状态。也就是说,“字正腔圆”,就是不仅要使声调、音韵符合标准,更要把每个字唱得圆润,饱满,要使唱腔旋律合乎自行规律的圆满流畅的进行。这对于任何的戏曲表演艺术来说都是有很大重要价值的。
三、“字正腔圆”在黄梅戏中的重要性
在黄梅戏的演出过程中,“字正腔圆”可谓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是戏曲创作需要遵守的法则,是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是戏曲表演者提升表演水平的关键,还符合中国人的艺术审美,是彰显地域特色、推动黄梅戏发展的途径。下面,笔者将对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字正腔圆”在黄梅戏中的重要性。
(一)“字正腔圆”是戏曲创作需要遵守的法则
中国的戏曲文化十分重视“字正腔圆”,戏曲表演者的唱功是否扎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可以在演唱过程当中实现对字词音的精准把握。明代魏良辅在其所撰写的《曲律》中指出:“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按照这个观点可以看出,在三绝当中,字正腔圆占据其二,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时至今日,“字正腔圆”已然发展为戏曲创作以及舞台表演的不二法则。从戏曲法则的角度来看,其十分关注创腔,要求依字行腔,也就是曲调的行进应当将字调升降作为准则,确保两者一致,如此方才可以确保演唱的行腔圆满。作为黄梅戏这种戏曲文化而言,其对语言表达十分重视,在这一戏曲文化的发展过程当中积淀了极其丰富的语言技巧以及表达技法,因此,黄梅戏表演者应当具备扎实的演唱功底以及良好的语言技巧。
(二)“字正腔圆”是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
对于黄梅戏表演来说,不仅仅是唱腔重要,情感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兼容并蓄,求同存异,接纳并吸收了国外文化。现如今,多变的音乐形式、丰富的歌唱技巧、繁杂的艺术流派,无不体现出声乐文化百花齐放的态势。但是无论是何种声乐表演艺术,抑或是戏曲艺术,都要讲究情感的表达。阎维文老师在民族音乐大师课中提到歌唱要感情带字,人在哭的时候会说不清楚字,或是字音有所区别,但哭声却可以带出字,带出字的情感。而字正腔圆,则恰恰能够很好地表达感情。
(三)“字正腔圆”是戏曲表演者提升表演水平的关键
作为黄梅戏表演者而言,其应当具备良好的发声技巧以及情感表达技巧,因此,在日常的排练过程当中,表演者应当注重加强自身的咬字和吐字练习,找准情感表达的平衡点,训练自身的发声技巧,以此来提升自身的表演水平。为了能够让自身的表演素养得到系统的提升,黄梅戏表演者亦应当注重创新,善于对作品加以二度创作,由此将让黄梅戏作品散发出最大的艺术魅力来。
(四)“字正腔圆”符合中国人的艺术审美
从唱论的角度来看,演唱者必须把握好语言和歌唱二者的关系,古语有云:“歌永言”“歌之为言也,长言也”等,“字正腔圆”一词最早出现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的艺人吴永嘉所著的《明心鉴》一书中,尽管“字正腔圆”一词问世时间较晚,不过历代唱论当中均对“字正腔圆”加以着墨,论述角度既有乐曲层面,亦有发声层面。可以说,虽然论述切入点存在差异,不过每个时期的唱论对“字正腔圆”的重视程度是一致的。
(五)“字正腔圆”是彰显地域特色、推动黄梅戏发展的途径
因为地方戏彰显出鲜明的地域性以及方言性,故而不同地区的戏曲文化都表现出不同的特质以及艺术风格。每一个地方的地方戏在声腔方面亦会受到本地方言的影响。由此便使得不同地方戏的表现形式亦存在差异。在这种方言影响地方戏的情况之下,地方戏的字调、唱词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同时受方言的影响,地方戏的唱腔亦会随之改变。从字调的角度来看,其高低平仄会对唱腔形成一定的制约。为了能够实现对黄梅戏这一优秀地方戏的传承与光大,则必须洞悉黄梅戏唱腔的特点。
四、结语
作为戏曲表演者而言,其能否给听众呈现出最为完美的演出状态,让听众获得美轮美奂的听觉盛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实现对所诠释的戏曲艺术形式的深入领悟,是否具备敏锐的艺术审美观以及艺术二度创作能力。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其是由旋律、语音、发声以及吐字等内容构成,有鉴于此,黄梅戏表演者应当善于从前辈的演绎技巧当中获取经验、汲取艺术创作养分,提升自身的戏曲声乐水平,增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唯有这样,方才能够提升唱腔艺术,进而进入“字正腔圆”的境界,使自身对黄梅戏作品的演绎得到广大听众的认同和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