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刻》之妙 一生之思

2021-04-14孙雨欣

大众文艺 2021年5期
关键词:实则舞动编导

孙雨欣

(四川传媒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幕起,舞台的右后方,伫立着一位长发飘飘,眺望远方的女子。纱巾,飘荡于她的身旁,灵动而引人。长裙,铺撒至整方舞台,大气而惊人。一人,滑行于练舞之路上,坚韧而动人。往昔的所有,一一浮现。爬起,摔倒,再爬起,再摔倒,最终一跃而起成功之时,那种喜悦之感,只有经历,才会懂得。华宵一个人原创舞蹈剧场《一刻》让我们透过舞者的一刻,反观自己的每一刻。

一、妙之于“巧”

巧妙意即精巧美妙,灵巧高妙。作品《一刻》的巧妙在于道具的一种陌生化运用。

1.薄纱的飘动。以舞者之“静”衬薄纱之“动”,此乃第一巧妙之点。张继钢曾提到过“没有限制就没有独特, 没有独特就没有风格, 没有风格就没有经典, 所以,‘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作品《一刻》,舞者被固定于那一方表演空间,在狂风的吹动之下,薄纱飘动,演员时而单腿环动,时而俯身前探,时而身体上扬,时而扭身回望。看似简单,实则考验的正是一名舞者的稳定性与控制力。但是,华宵一做到了,她稳固的立于那里,脚下的每一步,移动的都不繁余。此种表现形式打通了观者的各种感觉器官,使人产生通感。站于高高的山巅,迎面吹来的是阵阵的寒风,舞者毫无畏惧,向前“眺望”,继续前行。它似乎在诉说着:漫漫人生路与每天每刻之中会经历多种多样不可预测的困难,但在这些困难面前,该如何去应对?又该如何去把握?取决于个人。舞者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纵使脚下被束缚再深,纵使狂风阵阵,也依旧抵挡不住前行的决心。

2.丝绸的舞动。丝绸的舞动为第二巧妙点,这种表演形式曾在张娅姝的作品《风》中演绎过,它通过舞台周边一圈的风扇营造“风”的意象。作品《一刻》的第二幕,同样是绸带在舞动,但却是完全不同的呈现与表达。在长达十几分钟的时间长度内不借助任何可见的外物,“独自”起舞的丝绸,好似一位灵活的舞者,自由自在、毫无羁绊。这是编创团队的精心设计,更需要此部作品的工作人员共同合力方可完成。

3.舞裙的牵动。简单的服饰发挥出独特的价值,此乃第三巧妙之处。红色的舞裙在作品中频频给人们带来视觉的冲击。冲击一,悬挂于舞台上空,不与舞者有任何的牵连,在装饰点缀的功用中给予观众视觉上的享受。冲击二,附着于舞者华宵一身上,似乎被赋予了“灵魂”,活跃在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落,与之前的“静静悬挂”形成强烈的对比。冲击三,铺散于整个舞台,束缚与“掌控”舞者,硕大的舞裙使舞者不可以进行大幅度的晃动与摆动,激发舞者内在之“气”与“力”的释放,充满整个舞台。

4.地板的滑动。最后一幕的《滑》乃第四巧妙之处,也是此部作品的撼人之笔。对于舞者而言,每天除了与自己的身体打交道外,地板无外乎他们最亲密的伙伴。此幕中,编导与演员选择“逆常理而行之”,让舞者在“滑板”上进行舞动,他们改变了这个最不可能改变的客观因素,打破原有规律,让舞者的运动轨迹在每一次的呈现中都产生变化。“变”的是线路,“不变”的是日复一日的练习与热爱舞蹈的那颗心。

因此,作品《一刻》是巧妙的,它巧妙于“限制”,在限制中创造出了更多的可能性,产生了更多的新意点。舞剧《一刻》的创作团队在舞台的装置与道具上也启发着各位创作者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对于辅助性装置亦可多进行构思,产生更多的亮点。

二、妙在于“微”

微妙,意即深奥玄妙,作品《一刻》的“微妙”之处,只要细心体会方可觉察。

1.幕与幕之间的暗藏玄机。作品《一刻》由高成明、阿库让·汉、娄梦涵三位不同的编导进行创作。于理论层面而言,一个作品由不同的编创者创作,最终的呈现可能不具完整性,甚至各幕之间会相脱节。但此部作品通过幕与幕“微妙”的连接,为我们打消了这一顾虑。编导高成明提到他们的创作方式是用“各自的理念想法去创作。到国内之后,再相对合理地组合起来。”每一幕与每一幕之间看似毫无瓜葛、毫无关联,实则处处充满玄机。

《眺》,是一种“眺望”,眺望着自己的未来。《未完》,是一种“回味”,回味着自己的曾经,曾走过哪些路,曾做过哪些事。《独自起舞》,看似是四位舞者共同在舞,实则是各自“独自起舞”,承接上一幕,回味过后,最终依然是要独自起舞。《滑》,自己的路,还是应由自己走完,自己把握。再“滑”,再“困难”,也要坚持走向终点。上一幕的终是下一幕的起,不同的时刻,不同的风格,但共同连接而成华宵一的“一刻”。

2.和而不同的舞蹈音乐。此部作品的音乐,是由不同国家的音乐创作团队制作的,但最终的呈现并未给人不和谐之感。音乐中,既渗透有现代的韵味,也融会有中国东方文化的独特之美。作品的第二幕中当“丝绸”独自进行舞动的时候,位于舞台的上场口位置处青年歌唱家胡莎莎进行着现场演唱。将音乐与舞蹈现场相融的真实性与鲜活性呈现出来,使观者更快地进入作品的情感表达中。将风格完全不同的音乐毫无违和感的连接在一起,大概与各位作曲家创作时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有一定的关联。无论是中方的音乐创作团队,抑或西方的音乐创作团队,他们都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会于创作中,擦出了别样的火花。

因此,作品《一刻》是微妙的,微妙在于其“不融合中的融合”。看似不同的编导,不同的音乐创作团队,但是碰撞在一起,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与效果。

三、妙意在“精”

精妙,即精微奥妙,精致美妙。作品《一刻》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其立意之点。

1.“一刻”属于人人。整部作品围绕“一刻”进行表现。首先,作为舞者华宵一的个人原创舞蹈剧场,由华宵一演绎属于自己的“每一刻”。就整部作品而言共由四幕组成,每一幕的呈现,都是为舞者进行的量身定做。真正将舞台上的人物与舞台下的自己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也即将审美意象与现实形象之间精妙的连接起来。舞者华宵一,在舞台上进行的舞动,实则就是在舞动真实现实中的自己。作品共分为四幕,并且是由三位不同的编导进行创作,这也正是属于编创者的“一刻”。所以,《一刻》的呈现是精妙的,每位参与其中的人员,都从各自的角度阐释着“一刻”的意义,也传达着每个人的“生命性”与“独有性”。

2.“一刻”乃至“一生”。最后一幕《滑》中,宵一在经过无数次的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之后,最终一跃而起,一翻而过,于瞬间爆发出的喊声,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呐喊。这“一跃”是此部作品的点睛之笔,表面上是在表现练功房内舞者经过无数次的失败、重复、练习、再失败、再重复……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实则,“一跃”的呈现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对于每个人而言,都会遇到“一跃”的时刻,只是所“跃”对象有所不同,也许是一道题,也许是一篇文章,也许是一首诗……同样,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会遇到千千万万的“一跃”,而如何完成这“一跃”,取决于每个人,他需要经过无数次的磨炼才能达及心中所念。“跃”仅仅是“一刻”的呈现,但为了这“一刻”,每个人所付出的将是无数个“一刻”的累积与尝试。作品《一刻》渗透出了一定深层次的哲思,这也是每一个人应该思考的。“一生,一刻”,“一刻,一生”,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一刻”,去演绎好自己的这“一生”。

四、妙激发“思”

“一刻”作为主题立意点贯穿于整部舞剧,在品味过“巧妙”“微妙”以及“精妙”之后,它更能激发我们对舞蹈创作的些许思考。

1.把握作品的选材与立意。选材与立意是一部优秀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两项重要支撑点,编导在进行编创的过程中若能把握好此两点是一种事半功倍的表现。以作品《一刻》而观之,所选之材为舞者华宵一“自身”之材,即舞台上进行的表现正是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是属于编者自己所独有的“材”。所立之意,即“一生”是由无数个“一刻”构成,无数个“一刻”形成了“一生”。无论选材抑或立意,都充分地体现了编者的个人意识。创作者将与每个人相伴而行的“时间”,通过“陌生化”的处理方式展现于舞台之上,使这个极为重要的事物又重新在我们的意识中留下印迹,充分的运用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去挖掘被人们淡忘的人、事、物,运用“陌生化”方式创作出令人们眼前一亮的“作品”。

2.探索作品的“有限”与“无限”。设定“局限”不失为此部作品的一大优势。“局限性”的设定表面上似乎禁锢了编导的创作空间使思想性更为狭隘。实则不然,于“局限”中激发更多的可能性与无限性。此种创作方法的运用与“时势造英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会激发编者更多的灵感。如今正需要创作者们有这种设定“局限”的精神,才能产生更多独特的构想,为中国的舞蹈作品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才能逐渐去铲除“千人一面”的局面。

3.树立舞台整体意识。作品《一刻》具有全面性的视野,它的目光不仅停留于舞者这一个体,更是遍布于整个舞台,不仅关注到表演者个人,亦关注到欣赏者这一群体。最终使作品在演绎的过程中处处给观者以“惊喜”,舞台装置的运用、舞者服饰的多样、地板材质的创新、巨大“油布”的尝试等,这一系列的展现都透露出创作者“全面性的视野”。故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不仅应关注到它的局部,亦应关注到它的整体。

把握好作品的选材与立意,这是一部作品的骨架与内核;为作品设定一定的“局限”,从不可能中寻找可能,进而给予一部作品新的血液;树立舞台整体意识,以全面性的视野观看到各个层面,最终使作品从演员到舞台,再由舞台连接至观众,环环相扣,产生共振。这是《一刻》之妙给予我们的妙之所思。

五、结语

“一刻”也即“一生”,“一生”亦即“一刻”。无数个“一刻”构成了“一生”,“一生”的回望只是“一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刻”。华宵一的个人原创舞蹈剧场《一刻》,留给观众的不仅是舞台上所呈现出的身心合一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引发人们对人生哲理进行的思考。“妙”之于《一刻》,在于其限制之巧,创作之微,更在于其立意之精。正是这“巧、微、精”化而合为《一刻》之妙,为我们留下了“一生,一刻,用尽所有”的人生思考,亦给予当下舞蹈创作一定的思考。

猜你喜欢

实则舞动编导
事务主义:看似辛辛苦苦,实则一事无成
莫当“井中葫芦”——看似深入,实则漂浮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奥斯卡主持人,看似光鲜,实则黯淡!
指尖上舞动的“根”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看似荒谬而实则正确的等式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舞动中国
想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