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歌曲的文化特质及其当代价值

2021-04-14

大众文艺 2021年5期
关键词:红歌革命红色

薛 微

(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红色歌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田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会议总结红军宣传问题时指出“革命歌谣简直没有”,要求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因为这些用于宣传革命思想的歌曲是红军的宣传手段,自然而然被称为红色革命歌曲。古田会议以后,传唱咏颂红色歌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宣传形式,红色歌曲这个名字逐渐流传开来。有学者总结所说“红色精神孕育红歌经典,红歌经典标志伟大时代。”“红歌”是红色歌曲的简称,始于江西卫视的“中国红歌会”。有学者研究指出:红歌的提法在建党90年大庆基本被确定下来,这类歌曲涵盖了共产党好、祖国好、人民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军队好六个方面。总结起来,“红歌”是诞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革命和建设历程中的,赞颂爱国情怀、弘扬奋斗精神,讴歌伟大时代,具有事实基础能够激发强烈情感的大众歌曲。

一、红色歌曲的多重文化内涵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无产阶级革命经验、国家现实和人民选择相互碰撞的结果,见证和记录整个历程的红色歌曲传承着多重文化理念。

(一)拼搏奋斗为要义的革命精神

当最贫穷的农民在法国大革命中戴上了象征大革命的小红帽后,红色就成为世人公认的革命的颜色。此后红色成为革命、进步,甚至激进的代名词,最具革命精神的无产阶级所建立的政权也常被称为红色政权。红歌主要是指诞生于五四运动以后的革命歌曲。五四运动标志着民主革命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上。红歌随着革命运动的兴起而出现,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着革命运动向前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醒国魂》《工人歌》《工人阶级硬骨头》《翻身农奴把歌唱》等。这些歌曲都具有很强的阶级属性,都饱含革命的斗志,充斥着战斗精神。有学者总结到“一首能够反映人民愿望并指导人民革命方向的红色歌曲,在人民心中甚至比枪炮来的更为重要。”传唱具有革命斗志的红色歌曲依然能够追忆起往昔的峥嵘岁月,革命精神也得以薪火相传。

(二)伟大复兴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红歌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时代特性非常突出。每一个时代的旋律和主题都各不相同,红歌的文化内涵呈现出阶段特征。比如诞生于国内革命时期的《盼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的《保卫黄河》《松花江上》,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的《歌唱祖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后的《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80年代为纪念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血染的风采》,党的十八大后创作的《不忘初心》《江山》《我们的中国梦》《阳光路上》等。红歌能够包含宏大的时代气息,也具备深度描摹某个历史事件的能力,丰富了时代精神的层次感。红歌的发展虽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主题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不论在哪一个时期,红歌都处在民族复兴的整体精神诉求之下,这个大主题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伟大复兴也成为红歌文化内涵中最为稳定的部分。

(三)家国情怀为主体的民族精神

红色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辨识度的家国情怀。如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满江红》词牌,代表作品有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和厉声教《满江红·浩浩长江》,都表达了爱国热忱和报国理想。“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家国,代表权力的印泥都是红色,红色布料也被应用到高阶官员的官服中,清朝也用“红顶子”来指称高级官员等等。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精神深植于中国的红色文化中,红歌自然也不例外。在红歌中有很大比例的歌曲题材都与家国有关,对于祖国的歌颂和热爱成为红歌中很重的一抹色彩。如《爱我中华》《龙的传人》《故乡的云》《大地飞歌》《我爱你,塞北的雪》等。对于民族精神的体现使得红歌具有了更加深厚的情感基础,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家国情怀正好同革命战争的时代的国家兴亡产生了共振,进一步促进了红歌的创作和传唱。

二、红色歌曲的文化表征属性

表征常被阐释为一个符号或者一种象征,用来意指现实当中的实践。不过表征不是单纯的反映,而具有文化建构的意义。红歌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的一个文化表征,相对于其他的艺术符号,红歌的表征属性颇具特色,为其广泛流传奠定了基础。

(一)贴近人民群众的大众属性

红歌文化的大众化特征是与红歌在思想教育中的地位密切相关的。红歌是一种艺术化的宣传工具,从土地革命到改革开放,红色革命歌曲的传唱一直都是党的文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歌的大众化是与党的文艺工作的大众化方针一脉相承的。红歌的大众属性主要表现为创作的自然化和歌词语言风格的生活化。在创作上,红歌的题材选择和创作过程都是在生产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比如《太行山上》《渔光曲》等经典歌曲都是取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在歌词的语言风格上,红歌比较通俗自然,一个比较典型的特点就是口语化,表现为歌词中使用了大量的叹词和语气词。比如《南泥湾》的歌词“到处呀是荒山/没呀人烟”中重复使用了很多的“呀”字,更加便于传唱,也拉近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二)厚植集体记忆的情感属性

红歌在时间上是五四运动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革命歌曲,早期,红歌诞生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新中国成立后,红歌成长于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自豪感中;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快速发展给红歌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更为多样的表现形式,红歌所蕴含的情感力量也更加多元立体。跟一般的音乐歌曲相比较,红歌不是某一个音乐家个人的生活感悟和精神创作,它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一种特殊的载体。这些集体记忆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集体情绪和情感,每当唱响红歌的时候都是斗志昂扬,心潮澎湃,这种巨大感召力的力量源泉就是深厚的集体记忆。每一次唱响红歌都是一次集体记忆的洗礼,记忆的交织使人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并且进一步强化了归属感。

(三)源自事实的故事属性

讲故事一直以来都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我国的成语,西方的童话、寓言等。红歌面对的听众是普通的人民群众,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记忆,具有天然的讲故事特质。因此,不少红歌的歌词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讲故事的手法上很多红歌善于使用意象,通过联想来组织画面感。比如《我是一个兵》的歌词“离开家来到军营/手握钢枪目光坚定/淋着雨迎着冷风……驻守在南北西东”,歌词联通很多意象,听着歌曲就眼前犹如闪过一幅幅画面。平铺直叙地讲故事是另一个特点,没有过多的艺术加工,就是使用常见的词汇从头到尾地讲述。比如《歌唱王二小》的歌词“……九月十六那天早上/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旁边……”。这首歌的歌词就是一则有头有尾、结构完整、情节环环相扣的故事,歌词加上曲子的旋律,丰富了故事的表达形式。从音乐创作的角度看,红歌对内容的重视程度显然要超过对曲调的态度。

三、红色歌曲文化意蕴的时代价值

红色歌曲的内在文化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保持基本内涵的稳定性却又有不同侧重,这就使得红色歌曲能发挥价值培育的功能,也能深入到具体的时代背景中创新发展。

(一)引领价值观培育的审美教育功能

对于美的认识就是审美,社会主流的审美标准对于认识和界定美好生活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加强审美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教育往往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培养人的审美观念与能力,在诸多手段中,音乐艺术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当前,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负面的价值观念冲击着主流价值观,与这些价值观相适应的艺术形式也层出不穷,分解着审美观念,所以加强对审美观的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红歌的内容故事性强,与其说是歌曲,更像是一部艺术化的历史。正所谓读史明鉴,依靠弘扬革命精神、时代精神和爱国精神的红色歌曲,有助于解读美的真谛,能够帮助社会大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出分辨美丑的鉴赏能力,引导全社会将热爱祖国、拼搏奋进等正确的价值取向融入对美好生活的理解。

(二)作为创作母题的艺术赋能价值

红歌是一种产生于革命与建设生动实践中的艺术形式,它诞生之后不仅进一步推动着实践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创作母题,不断为其他的艺术形式赋能。红歌的艺术赋能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助力。助力是指给其他艺术形式注入精神内涵,帮助其提升感染力。比如对电影价值的提升,歌曲《映山红》是影片《闪闪的红星》的插曲,在电影淡出屏幕的时候,《映山红》这首歌曲却经久不衰,也因为这首歌曲的传唱,影片的地位得到提升。又比如对联欢晚会的加冕效应,1998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宋祖英演唱的红歌《好日子》,将晚会气氛推上了高潮。红歌的另一种赋能是出新。出新是指围绕着红歌产生新的艺术形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红歌会等仪式化的展演活动。2006年江西电视台举办了第一个红歌会,旨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歌会”的舞台表演形式迅速走热。2011年多个部门联合举办“唱响中国”歌曲征集评选活动,进一步创新了歌会的形式。

红色歌曲已经成为中国红色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现代以来苦难与成就交织的集体记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扮演着艺术熏陶和意识形态宣传的双重角色,在党领导下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笔经历实践检验和筛选留存下来的宝贵财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红歌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对时代的解读能力和创新能力必将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红歌革命红色
红色是什么
红歌是怎样“炼”成的(下)——《唱支山歌给党听》背后的故事
红歌串串烧
苏区红歌串烧
红色在哪里?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追忆红色浪漫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MARCHING TO A RED DRUM BEAT 听红歌,说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