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文化在地铁车站中的形态特征
2021-04-14冯显静
冯显静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与建筑工程系,江苏南京 211106)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的规模和体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外扩张。许多具有地域特征、历史意义的文化特征载体让位于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幕墙,带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地标载体逐渐消失在现代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城市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弱,城市间的外在文化特征日益趋于同一性。城市面貌的相似性让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文化、历史保护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新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越来越强调对城市文化的体现,这其中就包括大中城市的标配公共交通设施——地铁站的设计。
地铁在我国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历史并不久远,但是其发展速度和建设质量却大大超过发达国家,逐渐在大中城市中构建起一个快捷的交通网络。如何在地铁站设计中融入城市文化的特征要素、体现城市文化的个性化特征成为地铁站设计中一个重要命题。对于“城市文化”这个概念,国内外有不同的理解。国外学者通常强调城市文化的功能性,芒德福在《城市文化》中这样描述: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国内学者则强调城市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城市文化对城市的发展与进化起到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哪一种理解方式,城市文化最终都需要通过特定的载体展示于世人。正如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所说:城市总有自己的文化,它们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化产品、人文景观、建筑及独特的生活方式。可见,城市文化既可以具体表现为一些具体的物质的形态,如建筑、公共交通工具等,也可以表现为一些精神文明方面的,如城市的语言、价值观等。因此,地铁站作为现代大中城市标配的公共交通设施之一,其肩负着宣扬城市文化的责任,城市文化理当成为地铁站的重要表现要素,以推动城市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
城市文化的内容涵盖很广,按形态划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按经济属性划分为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按感知主体划分为旅游文化、社区文化及行业文化。对于如何在地铁站设计中展示表达城市文化,可以从以下三个城市文化的形态特征方面来分析:
一、城市历史的表述
一城一故事,历史是城市最好的故事,每一座城都有一段专属于自己的历史,记载着城市的曲折发展历程,是城市文化天然的、不可磨灭的形态特征,是城与城之间的特征差异所在。每一座在宜居城市榜单上名列前茅的城市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特征:历史建筑遗产物、社区、街道、公园和纪念碑。在地铁站设计中表现城市历史特征,让城市居民在享受便捷的同时感受城市历史,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城市历史的认识。
莫斯科地铁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成并运营,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其地铁站的设计精美如富丽堂皇的宫殿,马雅科夫斯卡娅地铁站36组拱形结构的天花板体现了俄罗斯的建筑风格,天花板圆形灯洞内镶嵌着苏联著名画家苏联著名画家杰伊涅卡创作的马赛克壁画创作的马赛克壁画。革命广场地铁站拱形墙面布置了成对的工人、农民、士兵、水手、学生等青铜雕塑,充满了俄罗斯前苏联的时代感。
巴黎地铁王宫-卢浮宫站入口由法国当代艺术家米榭尔·欧托尼耶于2000年为纪念巴黎地铁100年设计,其独特的皇冠造型与城市历史相呼应,也不失巴黎特有的浪漫与优雅。巴士底狱站原为囚禁政治犯之处,墙壁上精美的壁画以法国大革命为主题,向乘客们述说着城市的记忆与民族精神。卢浮-里沃利站更像一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墙面采用颇具优雅感的大理石,间隔布置的古代雕塑复制品让乘客仿若在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博物馆一般。
中国的地铁虽然历史短暂,但也有很多地铁站的设计案例体现了城市历史保护的主题。北京珠市口站整体采用了中式风格的设计,工艺墙上展示的老北京街头和胡同情境向乘客讲述着老北京的历史。上海地铁拥有世界范围内线路总长度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许多地铁站的设计也体现出了老上海的城市历史文化。如13号线的淮海中路站,从古铜质感的站牌到老上海的黑色、红色墙砖,整体装饰采用“海派风情”的民国风。除了典型的民国建筑造型,石库门形态的墙面嵌入滚动播放老上海视频的大型显示器,以一种动态的形式展示老上海的历史文化。
二、地域文化的传承
城市的文化不仅与城市本身的历史有关,也与城市所在的地区乃至民族、国家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地域文化更能反映民族的特质和风貌,包含各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实体。日本的设计家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谈道:“假使日本没有进行西化的现代化,而是随着现代科学自然发展并孕育其自己的传统文化,它必定会产生一种能与西方比肩的独特设计文化。”可见,传统地域文化是国家、地区和城市建立独特文化的根基。地铁站作为城市的重要公共空间,其设计结合所在区域的传统文化主题,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上是构建在儒释道基础上的文化体系,具体到各个城市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特性。由于现代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一座城市的不同区域受到当地民俗民风的影响又会存在鲜明的区域色彩。围绕地域文化的特点,中国各城市的地铁站设计涌现了不少优秀案例。如南京地铁二号线的地铁站采用传统节日主题,其中的莫愁湖站,结合莫愁湖每年一度的传统龙舟赛会,表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主题和莫愁湖的传统民俗风貌。地铁站采用地下二层岛式设计,整体就像一艘龙舟,两层楼的衔接处画满了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形态多样的龙舟、翻腾的水纹以及赛龙舟时奋勇争前的激烈场景。明故宫站地处紫金山脚下,其表现的是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主题,其文化墙是一幅表现老年人登高赏花的儿童画,画面的色彩充满童趣,以一种特有的形式表现了夕阳红的美丽。
区域文化融合了众多的民俗、民风和民间艺术气息,“万紫千红、多式多样,构成了它自身的一个艺术世界。不论谁进入这个世界,迎面扑来的,必然是淳风之美。”这些带有淳风之美的区域特色积累成地方特色,汇聚成民族特有的风貌。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将地域文化融入地铁站的设计中必带来不一样的艺术享受。
三、城市个性化特征的体现
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在《为文化保护立言》中有一句话:任何事物最重要的价值是个性价值。城市形象就是一种个性形象,一种特定的文化形象。随着全球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城市地方文化的内涵被削弱,城市的个性越来越少。在地铁等公共设施的设计中,如何体现城市的个性形象对于城市的发展便显得尤其重要。法国巴黎Cluny-La Sorbonne地铁站位于学府区,索邦大学位于此处。该地铁站的顶棚采用马赛克制作的大面积镶嵌图案装饰,图案周围布满索邦大学知名校友的签名,如居里夫人的签名,使整个地铁站透出浓厚的浪漫人文气息,匹配我们所熟知时尚、浪漫、艺术之都的身份。莫斯科地铁,近200个地铁站被列为俄罗斯文化遗产,组成了一座座生活中的博物馆,在述说俄罗斯历代人的文化、艺术品位及思想,成为莫斯科的重要城市名片之一。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艺术博物馆,雕塑、壁画、油画、涂鸦、装置艺术及艺术影片使犹如“原始山洞”的地铁站充满艺术的魅力。每个地铁站都有不同的主题,有通过红色天空唤起人们对于环保问题的关注的主题,有表现绿色大树的森林主题,以及通过蓝色橄榄叶舒缓乘客情绪的古代雅典奥运会的主题等等。这些地铁站表现出了这个城市的艺术追求、生活情趣和对人的关爱等价值理念,正如斯德哥尔摩交通管理部门网站所写的:“艺术让地铁站变得更加漂亮有趣,也让人们更容易识别道路方向”。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会展和航运中心之一,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城市,有江南的吴越传统文化的底蕴,也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常被称为“海派城市”。因此,中西合璧的大都会、高楼林立、高科技、摩登时尚、东方巴黎等词通常作为上海的城市记忆标签。这些元素被运用到在上海的部分地铁站设计中,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上海的城市个性。如9号线金吉路采用高科技工业风的主题,站台顶棚上的管道外露,搭配工业感的吊灯、大钟和金属包柱,整体透出上海都市的工业情怀,也不失loft风的时尚感。11号线秀沿路站同样采用工业风,彩色管道和动物涂鸦在清水混凝土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时尚、有趣。
由此可见,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如何在地铁站的设计中更多的体现城市文化、展示城市独特的风貌可以从城市的历史发展、地域特色着手,结合城市自身的发展特点、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的地铁站设计的经验,摸索出符合城市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特征风貌。借助于快速便捷的地铁系统的传播,赋予城市与众不同的生命力,增加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城市辨识度。
注释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P257.
②孙亚辉著.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P229.
③[美]Eric Allison, Lauren Peters著.杨新臣,谷晓静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P231.
④冯骥才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丛书 为文化保护立言.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P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