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国建筑构造及艺术风格探究*
——以扬子饭店为例
2021-04-14钱海月
钱海月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07)
南京近代旅馆建筑业态呈现出不同建筑特征的缘由,主要是和当时所处的社会变革有着紧密的联系。1912年之前,城区内的旅业建筑主要以传统中式砖瓦建筑为主,建筑群集中在商业繁茂的城南一带。1927年的下关开埠通商,使得城北出现了火车站和沿江码头的出现和兴盛。同时,政府倡导的南洋劝业会进一步营造了北部城区的兴盛,从而导致这一区域大量旅业建筑的兴建。直到1929年民国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的正式成立后,使得南京城市的空间功能区域划分得到了科学整体的规划,南京的旅业建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呈现的建筑样式也较为多元,西化是该时期最为明显的特征,扬子饭店正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一、扬子饭店建筑概要
1.背景渊源及发展沿革
扬子饭店起源于1899年清政府于下关设商埠局,之后慕名而来的外国人士也纷纷踏上南京的这块“十里洋场”下关淘金,扬子饭店正是诞生于这样的大历史环境中。英国人法雷斯在1912年左右来到南京,投资建起了扬子饭店。扬子饭店位于宝善街2号,现鼓楼区中山北路599号,早期该建建筑的命名为“法国公馆”。扬子饭店按照欧式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式公共建筑的样式砌筑,建筑造型具有18世纪法国古典官式建筑特征。建筑材料主要为明城墙砖石,是建筑方通过“旗民工务局”的售卖而获得,所以单从外观上看这是一栋完全用明城砖包裹起来的欧式风格的建筑。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饭店的继承者柏耐登迎合社会时政变化,将“法国公馆”更名为“扬子饭店”。事实证明,饭店的名称更迭带有强烈的本地域文化色彩的决策对于饭店的发展是适合时局的,其中国民政府举行孙中山国葬的奉安大典,扬子饭店就被指定为招待各国专使的定点饭店,特殊年代扬子饭店俨然成了民国时代重要人物在南京开展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1949年南京解放后扬子饭店暂时歇业,柏耐登举家移居淞沪,当时房屋由解放后的市政府租赁使用。之后就房屋产权归属事宜,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在媒介上刊登对应广告,但始终未有合法持证者前来对接接收。直到1992年该建筑被国家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进一步升格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在2011年重点依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师资扬子饭店在旧址启动修缮,历时5年施工完成。2017年扬子饭店改名为“颐和扬子饭店”,恢复最初酒店功能,并于2019年被公布为“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2.建筑空间及功能划分
扬子饭店整体建筑在空间分布上坐北朝南,并由三大模块组合而成。其中西楼是两层斜坡屋顶的建筑,建筑呈现出具有东、南、西三面外廓的空间构造,其中南立面中央部分突出一类似玄关或中堂式样的过渡空间,实则是建筑主入口区域。东侧主楼为地面三层层高,其中半地下一层的斜坡顶建筑,北侧裙楼为两层层高的斜坡式附属功能的用房,而三个模块的房屋则由建筑群中的大天井相串联。就建筑材质的物理生命来看,扬子饭店的保存还是整体不错的,特别是其建筑主体及承重结构均未曾有过大的修缮和再造。只是在2019年更换过锈蚀的层顶材料,替换过残损的木质构件。而西楼南侧两层原有的敞廊空间采用木质门窗封闭,东楼三层南露台处加建附属敞廊式围帘。扬子饭店整体空间和结构设计上深受西方古典主义和建筑艺术的感染,凸显出科学理性的专业技能和高层次的艺术审美素养。
从整体空间上来看,扬子饭店东楼南北墙面包含有一定的镜像关系。其中东立面墙体为凸显轴线,赋予对称,在统一性与稳定性的横三段和纵三段式的立面构图中进行空间的营造。即该立面墙体上下左右四个方位都可分为三大区间,实现屋顶、墙身和基座的区别,同时以造型朴实的脚线装饰作为空间的识别。纵向顺当时宝善街地理方位走势分三个层次。最高点为三层塔式屋顶,中部三层设计为双折两坡顶的孟莎式屋顶,既保证了使用空间和屋顶的排水功能。又在立面上降低了建筑中部的高度,使建筑从立面上看更富高低错落层次。扬子饭店建筑体形耸立,错落有致,同时南北皆在三层处设置露台,以供客人休闲观景。西楼南立面轴线对称,设有环形敞廊,同样能满足会客所用。
3.建筑构件与材料呈现
该饭店整体建筑群坐北朝南,由一部分四层建筑和一部分两层建筑组合而成。整幢建筑主体为砖木,局部也有石木结构。室内门券、地板、扶手栏杆、房屋横梁构架部分均为木质,屋面为红色彩砖板。建设扬子饭店多采用的砖为城墙砖,比一般民用建筑的砖块要大得多。近观可见砖块上雕刻明城墙砖砌筑的墙面无粉饰,其他主要建筑材料还包括有从英国的进口木料,德国进口的钢材。室内共有三部木质楼梯,西楼以中轴线上的两部楼梯作为建筑物内部上下空间人员流通的主要通道。这种硬木楼梯宽敞,楼梯顶部实为天井,上面设有玻璃天窗,为该空间能提供自然采光,不至于昏暗狭仄。同时楼梯木制栏板上雕刻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美的竹叶花纹图案。而建筑外立面上的窗洞口处多由砖石圆拱发券装配,古朴典雅端庄大方。
在扬子饭店东楼主客房的部分,中央走道尽头设有一部螺旋楼梯,该楼梯细部处理相对简练,串联建筑一至三层,三层处变为双跑扶梯通向屋顶。螺旋形的木质楼梯结构合理,形态纤小,从空间上与塔楼的方筒形结构能较好地融为一体。此外,东楼主走廊中部还建造一部辅助功能楼梯,梯段较狭窄,细部做法与螺旋楼梯类似,梯段会随着空间的上升和转折做出相应的变化。建筑内部除联系高低各层空间外,还与地下室相通,应该为提供客房服务的员工专用楼梯。在东楼一层的酒吧空间,该房间面积约有60余平方米,室内保留木质地扳,精致加工的西式木墙裙,墙上均有半圆拱窗,窗扇最初为木质外框玻璃镶嵌。酒吧天花顶为5根横梁结构分割,中间9盏吊灯照明。
二、扬子饭店建筑艺术风格与特征外化
1.法式城堡建筑风格的艺术特征
法国古堡式风格,建筑学界普遍称为弗朗索瓦一世风格,是对弗朗索瓦一世时期16世纪上半叶欧洲建筑风格的概括和归纳。该风格是意大利文芝复兴建筑思潮以古典建筑形式与法国哥特式建筑传统相柔和后派生的建筑艺术样式,是一种建筑语言在历史时段中“交替性”的建筑风貌。法式古堡风格建筑大多由高强度的石块堆砌而成,内部装饰极其昂贵,故存世数量不多。法国古堡式风格于19世纪率先复兴于法国,其后传入欧洲其他国家一级美洲主要国家,是流行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大型公共型建筑的主要风格,而扬子饭店中陡而高的坡式屋顶造型正是对法国城堡式复兴建筑的借鉴与参考。
此外,扬子饭店整体建筑中的三部分,东楼为非对称式平面,西楼方整矩形平面,三面外廊环绕,南立面中部突出的空间为饭店主入口。外立面上的外廊式建筑是由英国殖民者在印度贝尼亚地区地方最早建造使用的,这种室外的廊形空间使用的初衷是为了改善殖民者在异乡的居住环境,提高建筑的防热和通风性能。其后这种外廊式建筑逐步向东亚北部区域影响和发展,因气候条件的不同,使用者因地制宜,出现了以防寒为目的把外廊作为日光室的封闭式外廊建筑,这样不仅可以通风采光,还有实现储热保温的功能。在扬子饭店的底层建筑中,整体则采用封闭式外廊结构,通过白天的日光储热,避免饭店位于江边地理位置而给底层地基带来潮湿。而二层则因为高度变化,房间地板墙体不易返潮所以采用开敞式外廊构筑,可谓两种外廊式形制的完美结合,而扬子饭店中体现的廊式建筑方式的语言印迹也正是法式城堡建筑风格惯用的典型符号。
2.扬子饭店中的古堡风格印迹
法国古堡式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施工结构通常体现为砖石结构,包括石砌、砖砌或砖石混合砌。建筑轮廓以高而倾斜的斜面式屋顶为特征,一般有双折的两坡顶和四坡两折屋顶。这类的屋顶大多有金属栏杆或有网状小孔的金属顶饰。发展到20世纪初,受众通常将具有“斜面屋顶”“老虎窗”和“装饰性顶饰”元素的建筑称为法国古堡式复兴风格。在建筑设计的初始规划上,扬子饭店受到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古堡式建筑的影响,内部的设计规划严格采用的是当时西方建筑的构图方式,施工流程及项目管理也西化执行。内部装饰只有局部点缀中国式的构件和修饰,并以明城墙砖为建筑主材料。
在扬子饭店的整体建筑空间布局中,表现出的非对称式平面设计,以明代城墙砖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砖木结构思路、坡式屋顶、老虎窗以及屋顶的栏杆装饰等,无一不是法国古堡式复兴建筑风格的特征。但仔细研究你会发现,建筑细节语言更加凝练现代,建造者将古典法式城堡建筑中的砌筑提篮拱窗和竖框窗均被近代大众流行的圆拱窗所替代,这样不仅解决了施工的难度,同时也节约了开发商的成本。建筑的屋顶形制也更为实用机动,其屋顶根据室内空间的需求做出调整,由多种斜率的斜面式屋顶构成,加之灵活的形体和建筑南侧的柱廊,使整体的东方砖木石木构架体系显得不那么沉重,同时不失欧式建筑的雅致与灵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南京扬子饭店从产生背景,建筑形制到风格呈现,是源于东西方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建筑产物,也是典型的西式建筑旅馆形态。其中扬子饭店突破中式大型建筑对称式平面的设计理念,东西方材料的混搭交互使用,高坡面顶的构造,西式老虎窗的采用,建筑门窗洞口处皆采用现代西式圆拱形发券,以及屋顶的金属栏杆和小构件的装饰等都体现出法国古堡式建筑风格的特征。所以,扬子饭店整体所呈现出来的建筑艺术风格和特殊的历史地位无疑使其更加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建筑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