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高职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策略分析

2021-04-14李鑫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构建策略创新创业就业指导

李鑫

【摘要】高职院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为了满足人才需求,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导致当前人才培养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对高校及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旨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改变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就业途径。本文主要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探讨了高职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  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0-0174-03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发展形势分析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信息和技术发展迅速,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下,我们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成为了毕业生发展的基础,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实践模拟等方面出发,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统计发现,高职院校毕业生呈逐年递增趋势,这就导致人才培养数量与就业岗位需求不成正比,供过于求的状况日益显著,逐渐发展成为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给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就业环境竞争激烈,为了选拔更加优秀的人才,不少企业提高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在人才的招聘过程中,会充分考查应聘人员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道德品质、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使得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脱离实际的人才需求,制约了学生的就业发展。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增设创新创业课程,一方面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为学生谋求另一条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带领学生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和要求,指导学生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下,为今后的就业或创业发展做足准备,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方向性,帮助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进而改变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二)就业形势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与社会形势、市场经济体制、人才需求、人才质量等因素有关,我们需要从这些方面出发,探索有效的解决策略,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当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1.劳动力供过于求

职业院校是为社会输送专业的技能型人才的场所,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建设人才的职责与义务。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为了实现全面教育的目的,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生源数量激增。加之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导致当前的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出现了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尴尬局面,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增加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这也是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的直接原因。

2.就业市场不规范

就业市场不规范是社会发展形势造成的,在当前的教育发展中,大部分岗位对高职毕业生带有“偏见”,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层次低,能够供毕业生选择的岗位种类少。由于岗位对学历的限制,为了尽快就业,高职毕业生只能选择标准低、福利差的企业或者岗位,这样的形式对于高职毕业生并不“友好”,就业市场不规范使得他们往往从事着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收获着微薄的薪资。因此,为了提高薪资水平,应届毕业生会频繁跳槽,应届毕业生就业不稳定的状况日益显著[1]。

(三)创业形式

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职院校提高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希望通过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使学生可以详细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引导学生创新就业思维,改变就业观念,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激发了毕业生创业兴趣,但是在学生创业过程中,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创业意愿低、成功率低问题。造成这一创业形式的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1.学生因素

为了维持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高职院校将重点放在了生源数量上,为了完成招生任务,降低了招生门槛,使得生源质量日趋下降,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都存在学习认知问题。这就增加了人才培养难度,无法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缺乏正确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思路。另外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大部分女生往往倾向于选择发展稳定的工作种类,对于创业存在的顾虑较多,如资金问题、成功率,甚至表现为极度不自信。而男生存在盲目自信问题,对市场情况了解较少,盲目创业,造成创业失败问题,这是造成创业意愿低、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

2.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受家庭环境、教育理念、遗传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智力水平各不相同,未来的发展前景也不一样。在毕业生的创业发展中,若学生父母有创业先例的,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和指导,使学生能够主动尝试创业,并且能夠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

3.社会因素

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发展成为大众教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均有所提升,高等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而人才市场的需求量并未随之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与高等教育学历相比,高职毕业生学历的认可度低,无论是在学生的创业还是就业中,这一现象均普遍存在。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掀起了大学生创业浪潮,为高职毕业生创业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如今高职毕业生有着潜在的发展前景。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高职就业指导之间的联系

只有找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高职就业指导之间的联系,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借助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构建高职就业指导模式,探寻有效的策略,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改变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创业难的发展现状,推动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高职阶段的学生处于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还不具备良好的社会生存和发展认知,因此需要教师积极的帮助和引导,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人格的形成能够保障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作为高职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基础,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共同目标。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借助自身的学习能力,自主探究,直到探索出问题的答案,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实践的习惯,并给予学生足够的赞赏和鼓励,使他们能够拥有创新的勇气和信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能够活跃学生的发展思维

这里提到的发展思维,主要指的是学生的批判思维,笔者将其概括为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首先,批判性精神是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勇气,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中,教师会通过特意的指导,给予学生一定的启示,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与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质疑能力,起到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避免学生思维的固化发展。其次,批判性思维技能是基于批判精神而来的,在学生质疑或产生疑问时,所选择的解惑方法和程序,这些都是经过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形成的,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

(三)帮助学生建立就业或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与就业指导一样,二者均是服务于毕业生的就业发展的。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视角下,高职就业指导会立足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能力。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指导学生感知并主动寻求创业机会,形成积极的创业思维,改善高职学生的思维品质,在问题意识的指引下,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就业或创业意识,进而弥补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2]。

(四)可以强化学生的决策能力

良好的决策能力是高职毕业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这关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都会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充分考虑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创业发展的因素,然后将其渗透到教育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会从帮助学生树立决策的勇气和信心出发,层层递进地指导学生,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形成独到的眼光和胆量,进而做到强化学生的决策能力。

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高职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建立健全高职就业指导机制

这就需要学院领导提高对就业指导模式的重视,将就业指导工作、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对人才培养进行全方面部署,以此来完善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优化师资队伍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视角下,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强化就业指导师资力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水平,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开展提供前提条件[3]。其次,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创业活动中,在活动中就业指导机制的作用才能得以发挥,给予学生正确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创业经验。最后,合理利用互联网工具,宣传和普及相关的创新创业知识,介绍创业的最新资讯,可有效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使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这就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发展留下潜在的风险,增加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为学生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建立起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在实施“双创”教育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就业指导,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例如,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积极性,学院可以将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设置相关的学分要求,以强制性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到课程活动中。然后创新高职就业指导理念,构建起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模式,叮嘱教师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双创”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贯穿到整个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然后安排相应的选修课程,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选修课程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有效拓展學生的就业途径[4]。

(三)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比重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性个性的人才,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为社会输送全能型的创业人才,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在构建就业指导模式过程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比重,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优化和完善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给予学生正确、全面的创业指导,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从而帮助高职毕业生实现自我就业,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例如,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可以增设科研项目,由教师自主确立课题,然后向学生群体招聘辅助助手,助力教师完成科学研究。一方面在辅助教师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提高专业技能,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提前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再如,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为学生建立产业孵化基地,增加资金的投入,完善学生的创业条件,鼓励并支持学生自主创业,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不失为有效的就业指导模式[5]。

(四)组织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在一起,打造新的发展领域,创造新的发展趋势,这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我们也要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顺应时代发展的方向,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组织校内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了争取主动、从容组织、赛出好成绩,我们要从项目要求、参赛对象、时间安排、师生互动等方面出发,进行全面的审计和考虑,制定相关的参赛适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例如,与学生所学的专业领域相结合,一方面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参加创业比赛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确保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进而优化高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

(五)构建学生自助式就业指导模式

每个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构建就业指导模式过程中也应如此,考虑到高职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存在的差异,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实践实习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普遍偏低,创新创业能力低,即便面临毕业,大部分学生依然不愿自主探寻步入社会发展的机会,未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因此,高职院校要构建学生自助式就业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就业能力的提升。例如,依托学生组织推动自助就业,为毕业生组织校内专场招聘会,强化校企合作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生涯方向,提前制作求职简历,积极参加招聘活动,了解岗位的实际需求,给予学生一定的锻炼,以此来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再如,帮助学生整合企业的招聘资源,将相关的岗位信息推送给即将毕业的学生,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自主就业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都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构建就业指导模式,将二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再加上专业课程知识的渗透,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使学生能够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给予高职毕业生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从而更好地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促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晚晴.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高职生就业指导探究[J].广东蚕业,2019,53(3):105-106.

[2]屈静.“互联网+”高职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8.

[3]黄旭艳.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构建探讨[J]. 广西教育,2020(39):181-182.

[4]丁汀.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177-178.

[5]杨岩,戴莉.“三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林区教学,2021(4):49-51.

猜你喜欢

构建策略创新创业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