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痹的证治

2021-04-13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娄玉钤张国胜刘传慧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1年1期
关键词:气短通络风湿病

李满意 刘红艳 陈传榜 娄玉钤 张国胜 刘传慧

【摘 要】 肺痹为五脏痹之一,在风湿病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为常见痹病。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肺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肺痹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3候5型:邪实候(风寒痹阻证、痰热壅阻证),正虚候(肺虚气痹证、肾不纳气证),痰瘀候(气虚血瘀证)],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肺痹;间质性肺炎;五脏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证治;规范化;虚邪瘀

肺痹多由皮痹[1]日久不愈,复感外邪,内舍于肺而致;皮痹若见喘嗽气急,胸背疼痛,心胸烦闷,卧则喘促,甚则呕恶者为肺痹[2]。肺痹为五脏痹之一[3],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4-5],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肺痹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提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灵枢》论其脉象“脉微大”,提出脉诊特点。由此看出,《黄帝内经》时期就已经认识到肺痹是痹病中的重症。《黄帝内经》虽最早有“肺痹”相关论述,但在治疗方面,无治法方药的记载。宋代《圣济总录》则首次将“肺痹”单独列出,系统论述其理法方药。明·龚信《古今医鉴》论肺痹表现曰:“其证皮肤无所知觉,气奔喘满。”清代温病学说的发展对肺痹证治有很大的影响。清·陈士铎《辨证录》用肺痹汤等治疗肺痹。

西医学的间质性肺炎、系统性硬化、皮肌炎、类风湿关节炎、混合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可出现肺痹表现。

1 肺痹的病因病机

肺痹外因为风寒湿热等邪侵袭,外邪入里,内舍肺脏;内因为肺肾虚损。内外相因,发为肺痹。

1.1 感受风寒 皮痹患者日久不愈,复感风寒等邪,内舍于肺,肺气宣降失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喘促气急,而致肺痹;或风寒等邪气直中入肺,肺气失宣,皮肤不荣,发为肺痹。如《素问·痹论篇》曰:“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曰:“风寒客于人,……入舍于肺,名曰肺痹。”《临证指南医案》认为肺“为娇脏,不耐邪侵,凡六淫之气,一有所著,即能致病。……邪著则失其清肃之令,遂痹塞不通”。

1.2 肺肾亏虚 皮痹之人,久病不愈,损伤肺气,肺脏虚损,宣降失司,气痹不行,发为肺痹;或悲哀动中,或失于调养,肺气受损,邪气侵袭,发为肺痹;或肺虚病久及肾,肾不纳气,发为肺痹。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曰:“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不足病肺痹。”清·罗美《内经博义》曰:“……气不养而上逆喘息,则痹聚在肺。”《辨证录》曰:“肺痹之成于气虚尽人而不知也。”“肺气受伤,而风寒湿之邪遂填塞肺窍而成痹矣。”《症因脉治》曰:“肺痹之因,或形寒饮冷,或形热饮热,……或悲哀动中,肺气受损,而肺痹之症作矣。”

1.3 痰瘀壅阻 皮痹患者,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留而不去,日久化热,入舍于肺,热盛灼津炼痰,痰热阻滞气机,肺失宣降,发为肺痹;或痰瘀互结,气机郁痹,宣降失职,而致肺痹。如《圣济总录》云:“肺痹上气闭塞胸中。”《临证指南医案》认为肺痹“得之忧愁思虑,辛热酒毒,所以肺脏受病,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周身气机皆阻”。《杂病源流犀烛》曰:“痹既入肺,则脏气闭而不通,本气不能升举。”现代《中华医学大辞典》解释肺痹曰:“肺为浊邪阻闭,失其清肃降令,故痹塞不通。”

综上所述,肺痹多由皮痹日久发展而成,其病因多为风寒等外邪侵袭,痰瘀壅阻,肺肾亏虚,但总不外“虚、邪、瘀”[6]三类。即虚为肺肾亏虚,邪为风寒侵袭,瘀为痰浊瘀血。痹肺之邪可自外而入,亦可由内而生;其主要病机是肺气痹阻,宣降失司;本病病位主要在肺脏,可涉及皮肤,与肾、脾、肠等脏腑关系密切。肺痹多为本虚标实,标实多为风、寒、痰热、瘀血等;本虚多为肺肾亏虚。邪入肺脏,正气虚馁,危急笃重者,属疑难重证。

2 诊断要点

本病患者多有皮痹病史,或者其他风湿病病史;肺痹发病之前,可见恶寒、发热、头痛、流涕等外感表证;临床可见肤冷麻木,水肿,甚则皮肤变硬、萎缩,关节屈伸不利,咳嗽气急,胸背疼痛,心胸烦满,卧则喘促,甚则呕恶等表现。以咳嗽气急,胸背疼痛,心胸烦满,卧则喘促,甚则呕恶等为诊断要点。

3 肺痹的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主要辨寒热和虛实:寒证以皮肤麻木不仁,甚则变硬,咳逆喘满,吐白稀痰涎,背寒怕冷,肢浮无汗,天冷病加,舌淡苔白,脉弦紧等为要点;热证以皮肤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发热,咳喘气急,咯痰黄黏而多,胸痛口干,舌红苔黄厚腻,脉滑疾等为要点。肺痹早期,正气虽虚,尚可支持,多表现为虚实夹杂;病变后期,邪少虚多,以虚损为主;肺肾衰竭,可见喘促气急、动则加剧、汗出如洗、手足逆冷等厥脱危证。

本病治疗以“宣肺通络”为原则。早期本虚标实,宣痹散寒兼以益气温阳,以标本兼顾;或活血化瘀,或清热化痰治其标,切记肺痹本虚,而痰热更伤肺津,应兼补肺益气,或益气养阴;后期邪少虚多,治宜补肺益肾兼通络;严重者肺肾欲竭,阳气将散,当急救回阳,以复生机。本病按“虚邪瘀”辨证可分为3候5型。

3.1 邪实候

3.1.1 风寒痹阻证 皮紧肤凉,皮肤麻木不仁,如有虫行,咳逆喘满,恶风无汗;背寒怕冷,咳吐稀白痰涎,胸闷,天冷时加重;舌淡苔薄白,脉弦紧迟。以皮紧肤凉,皮肤麻木不仁,如有虫行,咳逆喘满,恶风无汗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风寒之邪侵袭,肺气失宣,皮腠失养,故见皮紧肤凉,皮肤麻木不仁,如有虫行;外邪侵袭肺卫,故见恶风无汗,胸闷;肺气不足,复感风寒,内舍于肺,肺痹气阻,宣降失常,故见咳逆喘满,咳吐白稀痰涎;寒邪稽留于肺,故背寒怕冷,天冷加重;舌淡苔薄白,脉弦紧迟为风寒痹阻之象。

治法:宣散风寒,补益肺气。

方药:五味子汤(《圣济总录》)加减。方用麻黄、细辛、桂枝、紫菀宣肺散寒以通痹;紫苏子、半夏化痰降气以肃肺;党参、五味子补肺益气以固本;当归活血养血以利通痹,反佐黄芩制燥热之弊;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宣散风寒、补益肺气之功。若咳甚者,加前胡、杏仁;喘甚者,加杏仁、厚朴;痰涎涌盛者,加干姜、茯苓;呕恶甚者,加生姜、代赭石。

3.1.2 痰热壅阻证 皮肤瘾疹,咳嗽痰黄,胸满喘促;发热,胸中作痛,烦躁汗出,口苦咽干;舌红绛,苔黄厚腻,脉滑数。以皮肤瘾疹,咳嗽痰黄,胸满喘促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痰热壅阻,肺失肃降,故见咳嗽痰黄,胸满喘促,发热;痰热壅滞,肺失宣发,热窜皮腠,故见皮肤瘾疹;痰热痹阻于胸,故见胸中作痛,烦躁汗出;口苦咽干,舌红绛,苔黄厚腻,脉滑数为痰热壅阻之象。

治法:清热化痰,宣痹肃肺。

方药: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合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方用桑白皮、地骨皮、黄芩、生石膏、黄连清热化痰肃肺;芦根、桃仁、冬瓜子、生薏苡仁清肺化湿排痰;杏仁宣肺;葶苈子肃肺降气。全方共奏清热化痰、宣痹肃肺之功。若咳嗽甚者,加牛蒡子、前胡;喘促甚者,加麻黄、白果;痰稠不利者,加胆南星、瓜蒌;发热甚者,加金银花、柴胡;若痰热减轻,则当去黄芩、黄连等苦寒燥湿伤阴之品,加沙参、款冬花。若气逆喘咳,口燥咽干,可选用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加减。

3.2 正虚候

3.2.1 肺虚气痹证 皮薄肤硬,喘促气短,气怯声低;皮肤瘾疹风疮,搔之不痛,畏风,汗出,面浮少华,体倦乏力,下肢浮肿;舌淡齿痕苔薄白,脉微细。以皮薄肤硬,喘促气短,气怯声低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肺虚失养,故皮薄肤硬,瘾疹风疮,搔之不痛;肺气虚损,则喘促气短;气虚则卫外不固,故畏风,汗出;气虚不充,故气怯声低;肺虚水道不利,则面浮肢肿;气虚则血虚,故面色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微细为肺虚气痹之象。

治法:补肺益气,温阳宣痹。

方药:补肺汤(《永类钤方》)加减。方用人参、黄芪补益肺气;桂枝、吴茱萸、防风温阳固汗;紫苑、杏仁宣肺润肺;五味子收敛肺气。全方共奏补肺益气、温阳宣痹之功。若喘促甚者,加紫石英、胡桃肉;肢肿少尿者,加制附子、茯苓;喘促不继,大汗肢冷,脉微欲绝者,为肺气欲竭,心肾阳衰,喘脱危象,急煎参附汤,送服黑锡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2.2 肾不纳气证 皮肤变厚,喘息气短,呼多吸少;皮肤麻木不仁,变硬,或瘾疹风疮,小便频数、失禁;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以皮肤变厚,喘息气短,呼多吸少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肺虚病久及肾,肾不纳气,故喘息气短,呼多吸少,小便频数、失禁;肺气虚损,皮肤失养,故皮肤麻木不仁、变硬、瘾疹风疮;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为肾不纳气之象。

治法:补肾纳气,益肺宣痹。

方药:参蛤散(《御药院方》)合济生肾气丸(《严氏济生方》)加减。方用人参大补元气;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平喘;熟地黄、山茱萸、生山药、五味子填精固肾;茯苓、泽泻健脾益肾。全方共奏补肾纳气、益肺宣痹之功。若喘促甚,吸气不下者,加紫石英、胡桃肉;喘促不继,大汗不止,肢冷脉微者,为肺肾欲竭,加制附子,送服黑锡丹。

3.3 痰瘀候 气虚血瘀证:皮硬,色泽瘀滞,气喘,体倦乏力;皮肤麻木不仁,肌肤甲错,或斑疹隐隐,畏风形寒,汗出;舌黯淡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无力。以皮硬,色泽瘀滞,气喘,体倦乏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肺气虚损,故气喘;气虚则见体倦乏力;肺气亏虚,不能固表,故畏风形寒,汗出;气虚则血液瘀滞不行,皮肤失养,则变硬、色泽瘀滞,皮肤麻木不仁,肌肤甲错,或斑疹隐隐;舌黯淡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无力为气虚血瘀之象。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方用黄芪益气活血;当归养血活血;川芎、赤芍、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鸡血藤活血通络;杏仁、紫菀宣肺润肺。全方共奏益气养血、化瘀通络之功。若喘促不继,汗出肢冷者,加人参;瘀滞较甚,肢冷紫黯,舌体瘀斑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三七粉。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39岁,2018年3月30日初诊。以咳嗽、气短、乏力,双手肿痛2年为主诉。患者2年

前不明原因渐出现雙手多关节肿痛,麻木,晨起僵硬,遇冷发白变紫。曾到某医院治疗1年,不能控制病情。近1年来病情加重,生活自理困难,环磷酰胺50 mg,每日2次,口服;甲泼尼龙片4 mg,每日2次,口服。现症见:胸闷、咳嗽、吐白色少量痰,全身乏力、气短,纳呆,自汗,精神不振,面色暗而无华,手指肿胀,局部皮肤色暗欠温,麻木不仁;舌淡暗,苔薄白,脉细涩无力。双手雷诺征(+)。实验室检查:ENA多肽(-),红细胞沉降率(ESR) 77 mm·h-1,类风湿因子(RF)133.8 IU·mL-1,抗链球菌溶血素“O”79.45 IU·mL-1,C反应蛋白(CRP)18.1 mg·L-1。

X线示双肺纤维化,间质性改变。西医诊断:未分化结缔组织病,间质性肺炎。中医诊断:肺痹(气虚血瘀)。治宜益气养血,化瘀通络。处方:黄芪30 g、当归20 g、川芎9 g、熟地黄20 g、地龙9 g、鸡血藤30 g、杏仁9 g、紫菀12 g、太子参20 g、云苓20 g、白术30 g、山药30 g、白芍12 g、桂枝9 g、黄酒150 mL、艾叶30 g、防风9 g、香附15 g、甘草9 g、生姜5片、大枣5枚。60剂,水煎服,每日1剂。西药环磷酰胺片每次50 mg,每日2次,口服;甲泼尼龙片每次8 mg,每日2次,口服。

2018年7月20日二诊,患者诉服上药后乏力、气短好转,咳嗽消失,双手症状不明显,自行停中药至今,甲泼尼龙片减至每次4 mg,每日2次。近日出现发热,体温38.6℃,气短,乏力,咳嗽,白痰,脉弦细,舌淡红,苔薄黄。处方:柴胡15 g、黄芩12 g、清半夏9 g、桂枝9 g、白芍9 g、生知母20 g、杏仁9 g、黄芪30 g、生地黄30 g、竹叶20 g、甘草6 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8年8月2日三诊,患者诉服上药后体温正常,气短、乏力较前改善,但胃中不适,脉弦细,舌淡红。守初诊方去黄酒、艾叶、防风。45剂,隔日1剂。嘱其病情稳定后激素逐渐减量。

2018年11月16日四診,患者诉服药后病情稳定,症状消失。但近1周气温下降,双手受凉,双手食指、中指肿痛,脉弦细,舌淡红,苔薄黄。守初诊方加黄酒、艾叶、防风。45剂,水煎服,隔日1剂。西药继续服用。

2019年1月11日五诊,患者诉病情基本稳定,肺部症状及关节症状消失,唯胃中泛酸不适,脉弦细,舌淡红,苔薄黄。守方加白扁豆30 g、煅瓦楞子15 g、桑螵蛸12 g。30剂,水煎服,每日1剂。西药环磷酰胺片每次50 mg,每日1次,口服;甲泼尼龙片每次4 mg,每日1次,口服。

2019年3月8日六诊,患者诉病情稳定,体温正常,胃纳尚可,中药未再服用。复查ESR20 mm·h-1,RF 19.4 IU·mL-1,CRP 1.3 mg·L-1,血红蛋白108 g·L-1。嘱患者仅服西药,且逐步减到维持量。

1年后回访,患者服用甲泼尼龙片每次2 mg,每日1次;环磷酰胺片每次50 mg,隔日1次。病情稳定,症状无反复。

按语:本案西医诊断为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炎,中医属肺痹,为痰瘀候气虚血瘀证。本例患者肺脾之气虚损,久则气虚则血瘀不行而致,实为本虚标实之证。因而治疗以益气养血、化瘀通络为法,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方中黄芪、太子参、当归补气养血;川芎、白芍、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鸡血藤活血通络;杏仁、紫菀宣肺化痰;茯苓、白术、山药、甘草、生姜、大枣健脾益气;桂枝、艾叶、防风温经散寒通络;加香附、黄酒以增强活血通络之功。综上所述,本方扶正补虚(气血亏虚)以治本,同时活血通络祛瘀以治标,兼顾祛标邪(风寒之邪)。根据“虚邪瘀”病因病机制定本方。因本病顽固难愈,需长期服药,本例患者服用中药1年,病情稳定,故顽痹治疗需得守方坚持。

5 肺痹的预防与护理

慎劳作,节房事,静调养;绝对戒烟;避免感受外邪,注意保暖。肺痹患者,病情笃重,病程缠绵,应使患者了解疾病的治疗调护规律,树立信心,坚持治疗。忌生冷饮食,忌辛辣及肥甘厚味之品[7]。

6 结 语

肺痹是按五脏分类的痹病,为五脏痹之一。肺痹病位主要在肺脏,可涉及皮肤,与肾、脾、肠等脏腑关系密切。本病病因多为风寒湿等外邪侵袭,肺肾亏虚,瘀血痰浊,总不外“虚邪瘀”三类。其主要病机是肺气痹阻,宣降失司。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标实多为风、寒、痰热、瘀血等;本虚多为肺肾亏虚。故治疗以“宣肺通络”为原则,以“虚邪瘀”为纲进行辨证,正虚候治以补肺益肾,兼以通络;邪实候以祛邪为主,治宜散寒宣痹、清热化痰;痰瘀候治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肺痹治疗当准确辨证,对症用药,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尽快控制病情发展,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等.皮痹的证治[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9(8):59-63.

[2] 李满意,娄玉钤.肺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1):48-56.

[3] 李满意,娄玉钤.五脏痹的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5):36-42.

[4]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5]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0-126.

[6]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7]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24-431.

收稿日期:2020-10-15;修回日期:2020-11-12

基金项目: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21ZY3042)

作者单位:1.河南风湿病医院,河南风湿病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45;2.郑州市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7;3.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52

通信作者:李满意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花园口18号,limanyi.2006@163.com,13525505645

猜你喜欢

气短通络风湿病
揭开气短背后的玄机
风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滋阴养血通络贴对痛风肾蛋白尿影响的临床观察
出门晒太阳 风湿病患者要注意这些方面
风湿病 你了解多少
总干眼 看看风湿科
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的效果探讨
解决歌唱表演中呼吸“气短”问题的措施
通络熄风汤治疗面肌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