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方法新探
2021-04-13姚杰
姚杰
古诗词语言凝练丰厚,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然而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古诗词的传承,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在形式上很单调,大多停留在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的读读背背上,缺乏对古诗词的深度了解和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我发现探究古诗词背后的故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作为教师,要对古诗词进行深度的探究,也就是要和学生一起享受古诗词的意蕴美、节奏美、音韵美,还要和学生一起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探究作者的写作原因,寻找古诗词背后的故事,探寻诗人的心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长久兴趣。
一、查阅资料探究古诗词的价值美
中华经典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古诗词教学仅仅依靠背诵和理解,并不能很好地对中华经典进行传承。虽然我们常言“言为心声”,但古人说话是含蓄的,他们往往引经据典,把自己的言说之意隐藏在诗词中。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六月接天无穷碧的莲叶,阳光映照下盛开的艳丽荷花。西湖的美景太多了,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荷花呢?这么美丽的画卷难道真的暗含着作者的什么意图吗?难道杨万里有什么话藏在里面?学到这里的时候,我想作者一定有自己的想法,只不过这个想法从古诗表面难以看出。我没有放弃去探索这一根源,于是轻声对学生说:“我们可以查一查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我组织学生一起对这首诗的背景进行查询,一查还真让我们找到了答案。北京邮电大学赵玉平教授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解读是这样的:杨万里作为林子方的上级和好朋友,却不愿意让林子方去福州任职,因为他认为林子方只有留在杭州、留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更大发展。古诗中的莲花、太阳都是有所指向和寓意的,接天的莲叶预示林子方能够接近皇帝,可以大展宏图。共同查阅了资料,了解了杨万里对林子方的婉言相劝,明确了诗人的言外之意。但是,我不能把专家学者的解读直接告诉三年级的学生,于是我选择结合莲花的寓意“廉”引导学生理解:杨万里送林子方去福州做官,希望林子方做官要廉洁,这在学生的心底种植下廉洁的种子,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在古诗词教学中,背诵、理解诗意固然重要,但也应该充分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探索诗词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教学中随学情而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结合历史背景探究古诗词的忧思美
杜甫被誉为“诗圣”,其笔下的诗被称为“诗史”,这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和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分不开。在理解“诗史”上,学生存在一定的难度,有的只是单纯地记下来。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近杜甫,了解“诗史”这一盛誉,我以经典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为切入点进行教学。上课时,我说:“大家都被诗人描绘出的春天陶醉,请你们细细探究这首诗后面的故事,春天可以描写的景物太多了,作者为什么要写‘千秋雪‘万里船呢?”这样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写这首诗的时间、地点、历史背景。之后抓住“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设计:“春天到了,应该是积雪融化,可是西岭上为什么还会有千年积雪?”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蜀地西岭山之高才会有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的万里小船寓意蜀地和东吴远隔万里;这么高的山何时能翻越,这么远的路何日能抵达,山高路远诗人何时才能回到吴地啊!这样顺利理解了诗人因山高路远而有家难回的羁旅之思,也从文学的艺术特点印证了杜甫这首诗以乐景写哀情,而不是仅仅写如表层意向的春天之美。
同时通过课下探究,学生深入了解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理解他那颗为国为民的心,理解了诗词抒发作者羁旅异乡的感慨。明确作者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急切。他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思乡之深厚,别具韵致。
三、创设情境想象古诗词的画面美
许多古诗词有“诗中有画”的美誉,诗词的美,体现在许多诗词描写出的一幅幅壮美的画卷中。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还稍微欠缺,对诗词的唯美画面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有些也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诗词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学生便能体会出诗人的写作意图,产生情感的体验。
李白《望天门山》一诗描写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以及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而“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句話,学生往往不能理解“相对出”的意境,体会不到作者乘着小船,逐渐接近天门山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动态之美。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这一写作意图呢?课堂上我让学生画出长江水从东梁山、西梁山之间穿过,远远看去东西梁山好像一个门户。李白乘舟从远方驶来,船急速驶近天门山,天门山由远而近,两边的山慢慢接近,从而让人感受到眼前的天门山仿佛是长出来似的,让学生感受李白作品的意境开阔、大气磅礴等特点。
学生有了画面感后,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诗词的画面意思表达出来,同时也能在情境中体会诗词的语言美、画面美,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四、走进大自然感受古诗词的生活美
众多古诗词都和季节有关系,这时候,教师要结合具体的诗词,引导学生一起探究古诗词的生活美。春暖花开,燕子衔泥,柳树发芽,来到柳树下和学生一起感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柔美;惊蛰到,百虫鸣,和学生一起细听“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虫鸣;夏日夜晚,在乡下的田野里,感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大雪纷纷,咏唱《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古诗词归类整理出来,拓宽积累面,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诗人对相同季节的不同感受,学会分析诗人看事物的角度,深度理解古诗词。这种阅读形式,可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探究古诗的生活美。
五、对比阅读体会古诗词的形式美
李白和杜甫两位大诗人的诗,很多都脍炙人口、耳熟能详。两种不同风格的诗人在写人生最快意时表现手法明显不同。当李白正在被贬的路上,心情极为郁闷,忽遇大赦,可以不用去蛮夷之处了,心情极度愉悦,从而流传下来一首《早发白帝城》。此诗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表达出来。全诗无不用夸张和奇想,写得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全诗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往。诗人浪漫主义思想在诗中时时流淌,称得上是李白人生一大快诗,真正体现了“诗仙”之美誉。在《早发白帝城》中我们读出的是诗人快意江湖的豪迈。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在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位颠沛流离的诗人喜极而泣的畅怀。
还有很多诗人,如王维和孟浩然、李商隐和杜牧、高适和岑参、贾岛和孟郊等,他们的诗词也可以找出来进行对比阅读,在阅读中感受和积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
古诗词的传承不能依靠单纯的背诵,要依据诗词特点,探究诗词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只有给古诗词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学生才能对诗词感兴趣,把兴趣化作动力,这对于传承中华经典文化才是长久的。因此要深度探究古诗词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当时广阔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华经典,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经典,树立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
(作者单位:安徽淮北市黎苑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