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任务型阅读教学
2021-04-13苗露娜
苗露娜
任务型阅读课堂是以一个或多个任务为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实践阅读策略,获得语言迁移运用的阅读教学课堂。它将学习内容或目标设计成各种各样的交际任务,学生围绕任务开展活动,充分展开独学与互学,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契合实际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任务型阅读课堂是深度学习的理想形式,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任务型阅读课堂的教学该如何实施呢?笔者以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组教学为例进行探讨。
一、梳理单元教材,规划任务目标
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处处留心皆学问”为人文主线,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一篇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一次习作“写观察日记”和一个“语文园地”。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贯串整个单元,课文是学习连续细致观察、准确生动表达的范例,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是对这一内容的补充。资料袋以图文、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写观察记录,课后的阅读链接比安基的《燕子窝》日记,又可作为观察日记的模板。学习观察方法、表达方式,写观察记录最终都指向习作——写观察日记。
根据单元教材编排特点,基于学生原有的观察能力和表达基础,将单元整组学习任务制订为“写观察日记,向班级公众号 ‘奇妙的大自然投稿”。具体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心、长时间、用心观察的方法,留心周围事物,做好观察记录。
2.对比阅读《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体会作者有序描写、准确用词、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并尝试着在日记中运用。
3.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细致连续的观察,把自己的所观所感用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4.通过阅读课文、观察实践,对周围事物具有一定的观察兴趣,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养成连续细致观察的习惯。
二、展开学习过程,实施任务目标
1.创设情境,驱动任务
情境是课堂学习所涉及的语境,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情境,学习任务成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能有效驱动任务,有利于语言实践活动的深度展开。在“写观察日记,向班级公众号 ‘奇妙的大自然投稿”这一任务实施过程中,分两步创设情境:
(1)观视频引兴趣。播放校园四季变化的视频,学生谈感受。
(2)明确项目任务。周围的一切悄悄发生着变化,如果能把这些变化记录下来,一定会带给我们不少惊喜。我们班级公众号将推出新栏目——“奇妙的大自然”。栏目要向大家征集记录自然变化的观察日记,你们想参加吗?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着“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播放视频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以特写镜头展示细微的变化,让学生惊喜连连,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奇妙。此时,推出班级公众号“奇妙的大自然”栏目的征稿活动,让这份惊喜有了植根的“土壤”。向班级公众号投稿,对学生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稿件被录用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这个学习任务自然变成了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参与热情有了,学习也就有了动力。
2.整体架构,板块推进
单元整组教学,以学习任务为联结点,打通单篇课文进行整体架构,板块式推进教学,避免了零碎的知识学习。“写观察日记,向班级公众号‘奇妙的大自然投稿”这一任务,分四个板块推进落实。
(1)诵读古诗,探寻观察印迹。结合注释,借助插图,想象古诗描绘的景象,发现生动的描写、独到的见解,源于用心、细致地观察。
(2)研读课文,明方法习表达。范学《爬山虎的脚》,发现爬山虎叶和脚的特点,了解爬山虎爬墙的过程,从准确生动的描写中体会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迁移学习《蟋蟀的住宅》,阅读“阅读链接”中比安基的《燕子窝》日记。对比阅读《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了解作者抓住特点有序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使语句更生动形象的方法。
(3)观察实践,迁移观察方法。学习“资料袋”中的两则观察记录,发现异同点,明确记录方法;選择观察对象,按时间采用“图文结合”“表格形式”做观察记录。
(4)实践运用,练写观察日记。展示观察记录,说说自己观察到的变化;再读比安基的《燕子窝》日记,发现观察日记重点写变化、可以连续写几篇的特点,根据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
单元整组学习中,四个板块紧扣单元语文要素,从得方法习语言到迁移运用,呈阶梯式推进落实语言实践。读古诗寻观察,将表达与观察联系在一起。《爬山虎的脚》作为范例学习,迁移学习《蟋蟀的住宅》、比安基的《燕子窝》日记,“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方法后,学生选择观察对象,做观察记录,后续写观察日记则水到渠成。
3.借助图式,展开活动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进行自我建构。流程图、时间线、对比表格等图式的运用,则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支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写观察日记,向公众号‘奇妙的大自然投稿”任务实施板块,借助图示展开学习活动过程。例如,在范学《爬山虎的脚》的环节,借助框架图梳理文本内容,用枝状图厘清爬山虎叶和脚的特点,又以时间线演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1)自读课文,梳理内容。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想想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请用框架图梳理课文内容。
(2)研读第2自然段。叶圣陶老先生是怎样介绍爬山虎叶子的?抓关键词,绘制枝状图。
(3)交流讨论,修改枝状图。作者为什么能发现叶子的变化?为什么能把叶子的形状写得那么具体形象?
(4)研读第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呢?它是怎么爬上墙的呢?小组合作,抓关键词,绘制枝状图、时间线。
(5)小组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一位成员为主讲,上台展示思维导图(见图1),其他组交流补充。
图1:“爬山虎的脚”生长示意图
作者为什么能发现爬山虎的脚那么多的秘密呢?
预设:抓住特点,进行长时间、细致观察。
读文—绘导图—交流发现,学生以思维导图作为支架进行学习活动,从提取信息到分析整理,再到发现评价,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由浅入深,发现有序、准确、生动的表达背后,是抓住特点连续细致的观察。随着学习活动的逐渐深入,单元语文要素有效落实,学生的思维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启动持续性评价,优化任务目标
持续性评价指的是将学习评价有机融合在学习活动的每个阶段,随时了解学生学习任务的达成情况,检测和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反馈和指导改进学生的学习,实现学评一致。在单元任务板块推进过程中,评价贯串始终,以课文研读评价表(见表1)、观察日记评价表(见表2)等形式具体加以落实。
学习活动中的评价表均采用星级评价的方式,达到标准即可得星,注重多元互动参与,呈现一定的区分度。评价分别指向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将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结合在一起,注重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持续性评价的有效运用,使整个学习活动有据可依、张弛有度,学习活动更扎实、深入,促进了学习任务的达成。
(作者单位:浙江慈溪市庵东镇东一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