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茶叶经营户规模扩张影响因素研究
2021-04-13方实明
付 磊,孙 桐,方实明
1.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2.安徽农业大学 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3.安徽晥垦茶业集团,安徽 宣城 242000
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我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政策导向[1]。近年来,众多学者通过宏观分析、文献综述、实证研究以及国外相关先进经验研究表明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术界对于关于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模化与规模效率研究。规模效率研究一直是相关学者争论的热点,许庆等[2]基于粮食农户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粮食生产中几乎不存在显著的规模收益递增。徐涛[3]表明家庭农场与传统大农户的技术效率均显著高于传统小农户,且生产中存在规模报酬递增。二是适度规模经营。相对于规模效率之争,部分学者更倾向于发展适度规模。我国2018 年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明确表明“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赵颖文等[4]认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郭斌[5]认为当前我国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来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规模化道路——适度规模化经营。童彬[6]认为农村土地承包到户转变为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已成为增加农业效益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路径。三是规模化经营意愿研究。凌莎[7]从农户意愿层面探讨了农户规模经营及其约束问题。陈秧分等[8]基于东部沿海3 省1 市的323 个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陈新建等[9]基于广东137 户水果种植户的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市场风险因素。四是规模化经营影响因素研究。柯艳福[10]以浙江蔬菜产业为例分析了农户的经营行为特征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毛飞等[11]基于浙、川、皖 3 省 18 县的农户调研资料,对农地规模化流转的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贺书霞[12]以我国粮食主产区豫南的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民外出务工、土地流转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文长存等[13]基于粮食主产区农户调研数据分析了粮食农户规模化经营行为的影响因素。
通过相关文献可知,现阶段单纯讨论“反向关系”或者“规模报酬递增”是否存在并无太大意义[14]。无论是规模化经营还是适度规模经营,农地规模的扩张和不断集中已然成为一大趋势,重点在于引导经营户的规模化意愿及行为。从已有研究看, 学界关于规模化经营影响因素研究多以小麦、水稻等大田作物为对象,以茶产业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极少,仅有学者徐枭[15]研究了武夷山市茶叶规模种植的影响因素。基于安徽省茶产业规模化研究尚未有报道,本文以安徽省茶叶主产区经营户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茶叶经营户规模扩张行为的影响因素,找出影响茶叶经营户规模扩张行为显著性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促进我国茶产业适度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
1 我国不同产茶区茶产业规模化发展道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发展茶产业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山区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16]。在茶产业规模化发展上,我国各主要产茶省发展道路明显不同。例如传统产茶省浙江走小规模、精耕细作的发展模式。浙江以生产名优茶为主,且品牌营销较好,茶叶价格相对较高。2016 年浙江省茶叶总产量17.2 万t, 总产值155 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7.66 万t,名优茶总产值125 亿元,占总产值的 80.65%。名优茶产值高以及良好的价格优势致使浙江适于小规模发展模式。而新兴产茶大省贵州走的是集中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近十年来贵州省茶园实有面积由 2006 年的 6.36 万hm2快速扩张到2016 年的43.98 万hm2,年均增长约3.77 万hm2。2016 年贵州省茶农137 万户,人均茶园面积0.196 hm2,全省1 hm2以上的茶叶家庭农场4.86 万户。
安徽省为我国传统产茶省,茶园以山地丘陵为主,生态环境良好,以茶农一家一户管理为主要方式,占安徽省茶园总面积的 80%以上。2016 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17.18 万hm2,全省茶农300 余万人[17],茶农人均茶园面积约 0.057 hm2,仅占贵州省的 1/4,以每户4 人计算,户均经营茶园面积为0.229 hm2。根据作者于2017—2018 年对安徽省主要产茶区的调研,510 个茶叶经营户中 0.667 hm2以下的小规模经营户占比 68.03%。可见现阶段安徽省茶产业仍以分散化、小规模的经营模式为主。但在这种茶园经营规模下,安徽省茶产业出现了茶叶质量安全(分散小规模经营加大了政府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的难度)、部分茶园抛荒等问题,阻碍了安徽省茶产业现代化的进程。
同为传统产茶大省,安徽省虽然茶产业自然禀赋优越,名优茶丰富,但茶叶总产量、总产值却远不及浙江省(表1)。因此,显然小规模、精耕细作的经营模式也不适合安徽省。新兴产茶省贵州近几年大力扩张茶园规模,虽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果但由于贵州省许多茶叶种植基地缺乏专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应的劳动力导致部分茶园抛荒现象。2016 年,贵州省实际采摘面积23.14 万hm2,仅占实有面积的52.61%,不利于贵州省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安徽省在茶产业规模化发展过程中要避免盲目大规模扩张茶园面积,立足于安徽省茶产业发展实际。
表1 2016 年浙江、安徽茶叶生产情况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tea production in Zhejiang and Anhui in 2016
作者实地调研发现,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走“土地适度规模化+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的道路,通过加大发展茶叶家庭农场,大力推进茶叶生产社会化服务不断推动茶产业规模化发展。茶叶家庭农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茶叶适度规模发展,但实际经营的茶叶家庭农场数量较少。而茶叶社会化服务,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服务的经营户经营规模小、且分布分散,严重阻碍了服务规模化的发展路径。可见,现阶段我省要推进茶产业规模化发展,关键在于推进小规模经营户适度扩张经营规模。
2 数据来源、变量选择及研究假设
2.1 数据来源
主要来自于课题组于2017—2018 年对安徽省主要茶产区茶叶经营户的实地调研,采用入户一对一访谈的调研方式。本次调研主要包括安徽省主要产茶区:黄山市黄山区(黄山毛峰主产区)、徽州区(太平猴魁主产区)、祁门县(祁门红茶主产区),六安市金寨县(六安瓜片主产区)、宣城市(敬亭绿雪主产区),共获取510 份问卷,剔除信息不完全的问卷后得到497份有效问卷。调研的茶叶经营户主要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调研茶叶经营户地区分布Table 2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ea business households investigated
安徽省有12 个市58 个县区产茶,调研的5个主要产茶县区中包括黄山市的黄山区、徽州区、祁门县位于皖南山区,六安市的金寨县位于皖西大别山区,宣城市位于皖东南地区。黄山区、徽州区、祁门县、金寨县多为山地丘陵茶园,与我国多数茶区地理生态环境相似,宣城市多为平地机采茶园。
2.2 变量选择及研究假设
关于变量选择,本文在参考相关研究[18-19]的基础上,结合茶产业选取了经营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经营组织情况、外部环境4 类变量。
2.2.1 个人特征
茶叶经营户的规模扩张决策与户主个人特征密切相关,一般认为,具有更高教育水平的户主,更愿意通过扩张规模获取更高的收益。而党员户主对国家农业宏观政策了解更多,积极性与主动性更高,扩张茶园面积的意愿更强。因此,作出以下两个假说:
假说1: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经营户主越倾向于作出扩张茶园规模
假说2:是否党员对于茶叶经营户扩张经营规模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2.2.2 家庭特征
茶叶经营户是否扩张茶园经营规模更多的依托于家庭基本状况。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茶叶生产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大多农户选择在茶季回乡进行茶叶生产而在其他季节务工,如若外出务工收入远远大于茶叶收入,经营户很大程度上选择不扩张经营规模转而流转或弃采摘。因此外出务工收入越高其越不倾向于扩张茶园经营规模。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扮演关键性的角色[20],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规模化生产[21]。茶叶机械化可以有效缓解季节劳动力紧缺,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家庭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营户的经营行为。因此得到假说3 ~ 5:
假说3:外出务工收入对于经营户规模扩张行为具有显著的反向影响
假说4:家庭的茶叶机械化程度越高越有助于经营户扩张规模
假说5:家庭规模对于茶叶经营户规模扩张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2.3 经营组织情况
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参与经营组织会促进经营户的规范化、标准化、安全化等生产行为,但关于新型经营组织对于经营户的带动作用相关研究较少。课题组实地调研发现我省的一些茶叶产区(以六安市金寨县为代表)近年来大力发展茶叶经营组织,不仅发展了龙头企业和茶叶专业合作社等较为普遍的经营组织,还在此基础上发展新型茶叶联合体及茶叶家庭农场。而另一些特殊的茶产区(以宣城市为代表)具有国企改制的背景(皖垦国企控制),保留了良好的生产管理经验。而这些经营组织对于经营户的规模扩张行为是否具有影响尚未可知,因此作出以下假说:
假说6:家庭茶叶劳动力规模对于茶叶经营户规模扩张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说7:注册茶叶家庭农场的经营户更倾向于作出规模扩张的决策
假说8:加入新型茶叶经营组织对于茶叶经营户规模扩张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4 外部环境
个人的决策受到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外部宏观情况包括政府对于茶产业的补贴情况, 区域茶叶的生产状况以及区域茶园流转活跃程度。
假说 9:政府的生产资料及机械补贴对于茶叶经营户规模扩张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说 10:区域茶叶生产状况对于茶叶经营户规模扩张具有正向影响
表3 变量及预期方向说明Table 3 Description of variables and expected direction
假说11:区域茶园流转的活跃度对于茶叶经营户规模扩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3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3.1 户主个人特征
主要选取了户主的文化程度及是否党员2 个因素。其中,接受访谈的户主文化水平集中在小学和初中,小学占比 23.4%,初中占比32.3%,文盲占比 6%,高中或中专占比 5.1%,大专或大学及以上占比较少仅 2.1%。接受采访的经营户主中党员占比较少,仅61 位,占比12.27%,其他均不是党员。
3.2 家庭特征
家庭特征主要选取了外出务工占比、茶叶机械数量、家庭规模、茶叶劳动力规模4 个因素。接受采访的经营户中,外出收入占比高达 96.8%,最小占比为0,可见茶叶经营户内部分化严重,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给我省茶产业规模化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家庭茶叶机械化水平主要采用家庭茶叶机械数量衡量,通过统计可知机械数量最多40 台,最少 0 台,样本平均机械数量为2.77 台。家庭规模为家庭人口数量,接受访谈的家庭人口最多为10 人,最少为1 人。家庭茶叶劳动力规模为家庭中主要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口数量,最多为6 人,最少为1 人。
3.3 经营组织情况
经营组织情况主要包括茶叶经营户是否注册茶叶家庭农场,是否加入新型茶叶经营主体。据统计可知接受访谈的497 个经营户中有47 户申请注册茶叶家庭农场,占比 9.5%;加入茶叶新型经营主体的茶叶经营户234 户,占比 47.1%。
3.4 外部环境
茶叶经营户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是否获得政府提供的生产资料和机械补贴,所处区域的茶园流转活跃程度及茶叶生产情况。其中获得政府生产补贴的经营户217 户,占比42.7%,获得政府机械补贴的农户190 户,占比 38.2%。区域茶园的流转程度:根据课题组对于区域相关管理部门实地调研了解到宣城地区由于有国企改制背景,其管理经验优于黄山地区与六安地区,因此设定宣城地区茶园流转活跃程度为比较活跃。而六安地区近年来大力发展新型茶叶经营主体促进了当地茶园流转, 由此设定六安地区茶园流转活跃程度为一般活跃,黄山地区茶园流转活跃程度为不太活跃。区域茶叶生产状况用区域茶叶产量来衡量,通过安徽省农委茶叶办了解到 2017 年黄山区茶叶产量3.43万t,六安市茶叶产量2.75 万t,宣城市茶叶产量3.55万t。
表4 变量及样本描述性统计Table 4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ables and samples
4 模型实证分析
4.1 实证模型构建
本文主要分析茶叶经营户规模扩张的影响因素。由于规模扩张主要分为“未扩张”和“扩张”两种,为二元变量,因此选择二元 Logistic 模型。
Logit(P)=ln(p/1-p)=β0+β1X1+β2X2+......+βnXn+u
上式中P 为茶叶经营户扩张茶园经营规模发生的概率,设定扩张了茶园规模经营户的P值为1,未扩张的P 值为0。
4.2 多重共线性检验
在带入模型回归之前,需要检验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依次将各影响因素作为被解释变量,其他影响因素带入线性回归,得出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方差膨胀因子小于10 认为无多重共线性,回归得出方差膨胀因子最大为 2.789 最小为 1.106,则认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4.3 模型分析结果
根据前文的数据及模型构建,运用 SPSS 16.0 软件带入样本数据采用enter 法回归得出结果如表4。模型1 和模型2 是在剔除不显著的影响因素后带入回归的结果。由表2 可知,剔除影响不显著的因素后,模型1 和模型2 的结果基本一致。模型1 和模型2 的Cox&Snell R2值分别为0.518 和0.510,Nagelkerke R2值分别为0.771 和0.759,体现了较好的拟合优度。
从模型拟合结果来看,家庭机械化程度、是否注册申请茶叶家庭农场、是否加入新型茶叶经营组织、区域的茶园流转程度以及区域茶叶生产情况等5 个因素对茶叶经营户规模扩张行为决策具有显著影响。而户主的文化程度、户主是否党员、外出务工收入占比、家庭人口规模、家庭茶叶劳动力数量以及是否获得政府的生产资料及机械补贴对于茶叶经营户的规模扩张行为决策影响不显著。具体的结果如表5:
茶叶经营户的机械化程度对于其规模扩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前文的假说一致。茶叶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可有效地降低茶叶生产成本,茶叶生产季节性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较高。茶叶机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压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茶叶收入,促进茶叶经营户扩张生产规模。
经营户是否注册茶叶家庭农场对其规模扩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前文的假说一致。茶叶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茶叶经营主体,具有家庭经营、自我管理、适度规模等多种生产管理优势。该变量系数为5.048,说明茶叶经营户申请注册茶叶家庭农场对其扩张茶叶经营规模的行为具有5.048 倍的扩张效果。
经营户是否加入新型茶叶经营组织对其规模扩张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前文的假说一致。一般情况下,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龙头企业、新型茶叶联合体等经营主体可帮助解决茶农等小经营户的茶叶销路问题,且此类经营主体对于茶叶经营户的采摘、生产指导可有效地提高茶农等小经营户的茶叶质量,从而达到增收的效果,促进茶叶经营户扩张规模的意愿和行为。
区域茶园的生产情况对于其规模扩张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前文的假说一致。区域的茶叶产量反映了地区茶叶生产状况,一般来说,区域茶叶产量对于区域茶叶经营户的生产具有一定的影响。从变量结果来看,区域茶叶产量越高,越推动区域茶叶经营户扩张茶叶经营规模。
表5 模型分析结果Table 5 Model analysis results
区域茶园流转活跃程度对于茶叶经营户的规模扩张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前文假说一致。茶园流转为茶叶经营户扩张规模的前提,一般来说,区域的茶园流转活跃度越高,表明该产区茶园流转制度越完善,越有利于茶叶经营户扩张茶园规模。
5 结论与建议
基于前文的调研分析及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加大茶园流转力度,深化茶园流转机制。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由之路,茶叶经营户扩张规模必须要通过一定的茶园流转来实现。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宣城地区由于国企改制的背景,其茶园流转制度完善,但流转年限较短,以1 ~ 2 年的流转年限为主,需深化茶园流转机制,延长茶园流转年限。而对于黄山与六安地区来说,茶园流转机制尚未健全。另外,实地调研发现黄山与六安地区小农户间的代耕代种较为普遍,此种流转方式成本低,规模较小,更易于小规模生产经营户达到适度规模,可逐步完善并大力推广。
加大茶叶家庭农场发展力度,深化茶叶合作社、茶叶龙头企业、新型茶叶联合体的服务力度。通过作者对金寨县的实地调研发现,县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规范及扶持政策引导小农户通过合理的土地流转扩张经营规模,发展成为茶叶家庭农场。此类茶叶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与小麦、水稻等大田作物相比依然较小,但符合现阶段小规模农户经营适度规模的现实需求。金寨县在大力发展茶叶家庭农场的同时,逐步完善茶叶合作社与茶叶龙头企业对小农户及茶叶家庭农场的服务能力,培育了4 个新型茶叶联合体,抱团发展,深化服务能力,促进了小农户扩张经营规模。
加大茶叶机械投入力度,开展茶叶机械社会化服务。茶叶机械的使用能有效降低茶叶经营成本,促进茶叶经营户扩张经营规模。现阶段茶产业机械化普及程度较低,尤其对于丘陵山区的小规模茶叶经营户来说,茶叶机械的使用不仅受制于资金成本还受制于地形。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现阶段在以丘陵为主的安徽省主要茶产区推行机械采茶难度较大,且调研的小规模农户对于茶叶加工机械需求较大。但茶叶机械购置成本较高,普通小农户难以负担,在此基础上可学习金寨县先进经验,依托茶叶联合体、茶叶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开展茶叶机械采摘、机械加工等社会化服务。
因地制宜,引导区域茶叶经营规模适度扩张。政府在引导茶叶经营户规模扩张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各产区特性,例如课题组的调研结果显示,宣城地区的茶叶经营户不仅在规模上远高于其他茶产区且扩张茶园经营规模的意愿强烈。宣城以平地茶园为主,茶叶机械化程度高,制约茶叶经营主体发展的瓶颈为茶叶产量,产量越高收入越高,该地区可鼓励发展大规模茶园。而类似于黄山、金寨等山地丘陵茶产区,机械化程度不高,人力资源匮乏,更适合发展适度规模的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