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香红绿兼制型茶树新品种湘茶研12 号选育研究
2021-04-13李赛君段继华黄飞毅康彦凯陈宇宏廖汉昌董丽娟
李赛君,段继华,雷 雨,黄飞毅,康彦凯,罗 意,陈宇宏,丁 玎,廖汉昌,董丽娟*
1.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茶叶研究所/国家茶树改良中心 湖南分中心/农业部茶树及茶叶加工科学观测实验站/湖南省茶树品种与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25;2. 郴州市农委,湖南 郴州 423000
茶树品种是茶叶生产重要的基础资料,特色优异新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茶树是异花授粉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型高度杂合,遗传基础复杂,具有满足人类不同育种目标所需要的多样化种质特点[1]。杂交育种是选育突破性茶树品种和茶树遗传改良的主要途径[2-3],如湖南省茶叶研究所选育的碧香早[4]、茗丰[5]、玉笋[6]、 潇湘1 号[7]等品种的品质、产量或抗性优于父本或母本。
金萱(台茶12 号)具有生长势强、产量高、适应性强、制乌龙茶香气浓郁、制绿茶香气高长[8-9]等特点,是我国红、绿和乌龙茶品种的骨干亲本[10],是选育优质特色新品种的优异资源。本研究以高产、高香和优质为目标,采用单株选择法从金萱自然杂交后代中选育出优质高香红绿兼制型茶树新品种湘茶研12 号(选育代号为2011-12-6),选育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选育过程
2010 年,从六年生金萱无性系茶树上采集自然杂交种子,经浸种精选1160 粒饱满茶籽冬播育苗,成苗696 株。2011 年秋季,对一年生茶苗的生长势、分枝角度、叶片着生角度、树型等性状进行鉴定,从中初选12 个优良单株栽入选种圃。2012—2014 年,连续3 年对12 个优株的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抗性进行鉴定。其中编号2011-12-6(定品种名为湘茶研12 号)的优良单株因生长势强、抗性强、氨基酸含量高等特点表现突出,2014 年秋对其进行扦插扩繁,2015年冬分别布置品种比较试验和生产试种试验。
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参试新品系为2011-12-6,采用国家级良种福鼎大白茶(CK1)和槠叶齐(CK2)为对照。品比试验区设在湖南省茶叶研究所试验基地(长沙县高桥镇),地处东经113°19′、北纬28°29′,海拔64 m,年平均气温16.8℃,绝对最低温-15℃,无霜期275 d,降雨量1400 mm。试验地为第四纪红壤,pH 值4.6 ~ 4.8,肥力中等。试验小区长9 m、面积13.3 m2,种植规格为150 cm×33 cm×33 cm 双行双株,三次重复。施肥、耕作等田间管理与试验基地生产茶园相同。
2.2 鉴定内容与方法
植物学性状特征。参照《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11]观察测定植株形态、叶片、芽叶性状等。
营养芽物候期:2019—2020 年,每年3 月初在品比试验区分区分别选取剪口下越冬芽10个,挂牌固定观察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期,以达到30%为标准,参试品种(系)三次重复观察,每个品种(系)共30 个芽,每隔2~3 d观察一次。
产量性状:从2019 年开始连续2 年进行鲜叶产量鉴定,春茶采一芽二叶及同等嫩度对夹叶,按小区记录产量。并在2 ~ 3 龄期调查与产量性状相关的树幅、生长势和生物产量等。
生化成分测定:2018—2020 年春、夏二季分别采一芽二叶制蒸青样,参照国家标准测定水浸出物(GB/T 8305)、咖啡碱(GB/T 8312)、 茶多酚(GB/T 8313)和氨基酸(GB/T 8314)含量。
品质鉴定:春、夏季分别采第一轮一芽二叶鲜叶制烘青绿茶和红条茶,参照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23776—2018)审评。
抗寒、抗旱性鉴定:采取大田自然鉴定法,采用5 级评分法调查各品种(系)的抗寒、抗旱 性。每品种(系)调查10 个单株,调查成熟叶片的受害程度,确定其抗性级别,根据受害指数确定抗性强弱。
扦插苗质量等级评定:参照GB 11767—2003[12]进行。
3 结果与分析
3.1 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湘茶研12 号植株属灌木型,中叶类,分枝角度42.4°,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度中等,芽叶绿色,茸毛中等。成熟叶片长9.2 cm,宽3.4 cm,叶面积21.9 cm2,R 值2.71,中叶,长椭圆形,叶色绿,叶面微隆起,内折,叶质中,叶尖渐尖,叶基楔形,叶脉10.4 对,叶缘平,叶齿浅(表1)。
表1 湘茶研12 号植株形态特征Table 1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Xiangchayan No.12
经2019—2020 年两年观察,一芽一叶、一芽二叶期均比对照福鼎大白茶(CK1)迟5 ~ 7 d,相当于槠叶齐(CK2),属于中生种(表2)。
3.2 树幅及生长势
由表3 可知,湘茶研12 号三、四年生茶树树幅分别比福鼎大白茶(CK1)宽31.50%和19.78%;同时新梢长、节间长亦比对照(CK1)长14.23%和26.27%(表1),春、夏、秋三季茶树生长势也均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
3.3 生物产量
表2 湘茶研2 号物候期调查Table 2 Investigation on phenological period of Xiangchayan No.12
2015 年、2016 年、2017 年三次定型修剪生物产量湘茶研12 号分别比对照(CK1)高166.70%、32.78%和114.58%,三次平均比对照高72.69%(表4)。这与田间调查时发现湘茶研12 号幼龄期生长势比对照福鼎大白茶强、茶树伸育速度比对照快的现象一致。
3.4 鲜叶产量
2019 年和2020 年分别对4 龄和5 龄茶树进行计产。由表5 可见,2019 年与2020 年,湘茶研12 号鲜叶产量分别比对照福鼎大白茶(CK1)高137.85%和6.25%,两年平均产量比对照高42.56%, 湘茶研12 号折合产量达155.65 kg/667 m2。
3.5 生化成分含量
表3 湘茶研12 号树幅及生长势调查Table 3 Investigation on tree width and growth potential of Xiangchayan No.12
表4 湘茶研12 号生物产量Table 4 Biological yield of Xiangchayan No.12
2019—2020 年连续二年对品比试验区湘茶研12 号及对照一芽二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四项常规生化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见表6。湘茶研12 号氨基酸含量高,两年平均值为5.17%,与对照福鼎大白茶(4.59%)相当,略高于对照槠叶齐(4.56%);春、夏茶酚氨比值分别为2.96 和6.16(< 8),具有加工优质绿茶的品质特性。氨基酸作为鲜味物质,对红茶品质也具有积极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其含量与红茶品质呈高度正相关[13-14];水浸出物与红茶品质呈正相关[15]或极显著正相关[8]。湘茶研12 号氨基酸含量略高于对照槠叶齐,水浸出物和对照槠叶齐相当,从生化成分上显示其同时具有加工优质红茶的品质特性。
3.6 制茶品质
感官审评结果(表7、表8)表明,湘茶研12 号制烘青绿茶汤色嫩绿明亮、栗香持久、滋味鲜醇,综合评分(94.23)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CK1,93.23),在92 个参评绿茶样中排名第2;制红条茶汤色红亮,蜜香带花香,滋味醇厚带花香,综合评分(93.55)高于对照槠叶齐(CK2,92.55),在119 个红条茶样中排名第2。可见,湘茶研12 号制绿茶、红茶香气和汤色均表现突出,是一个优质高香红绿兼制型茶树新品种。
表5 品比区鲜叶产量比较表Table 5 Comparison of fresh leaf yield in comparison area
表6 湘茶研12 号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Table 6 Detection results of biochemical components in Xiangchayan No.12
表8 湘茶研12 号制红条茶感官审评Table 8 Sensory evaluation of black stripe tea made from Xiangchayan No.12
3.7 适应性和抗逆性
2017—2019 年三年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湘茶研12 号适应性强,移栽成活率达99.07%。旱害指数为0,抗高温干旱能力强。冬季及晚霜无冻害(表9)。
表9 湘茶研12 号适应性和抗性调查Table 9 Investigation on adaptability and resistance of Xiangchayan No.12
表10 湘茶研12 号扦插繁殖情况表Table 10 Cutting propagation ability of Xiangchayan No.12
3.8 扦插繁殖能力鉴定
2014 年冬季扦插,2015 年秋季调查湘茶研12 号扦插苗情况,结果见表10。湘茶研12号扦插成活率(93.23%)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 (90.00%);一足龄无性系茶苗株高(37.24 cm)、茎粗(3.58 mm)、叶片数(16.5 片)和分枝数(0.2 个)均比对照福鼎大白茶(27.88 cm、 3.29 mm、15.0 片、0 个)高,茶苗质量达Ⅰ级苗,优于对照(Ⅱ级)。湘茶研12 号扦插繁殖能力强。
4 小结
湘茶研12 号属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树姿半开张,叶片稍上斜,叶色绿,叶面微隆起,芽叶黄绿,茸毛中等。内含物丰富,氨基酸含量高达5.17%,制绿茶品质优,汤色嫩绿明亮,栗香持久,滋味鲜醇;制红条茶汤色红亮,蜜香带花香,滋味醇厚带花香;制绿茶、红茶香气和汤色均表现突出。抗逆性和适应性均较强,生长势强,产量较高,扦插繁殖能力强。湘茶研12 号是一个优质高香红绿兼制型茶树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