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我们的“慢”时光
2021-04-13宋歌
宋歌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5-0128-02
一、案例背景
一日午后散步时,途经幼儿园的小池塘,孩子们对池塘里的乌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你看,里面有好几只呢,有一只超大,我们下次带好吃的给它。”接下来的几天,池塘成了他们的最爱,每到午后我们都会带着丰盛的午餐前来问候乌龟们。在一次观察乌龟的过程中,墨墨大声叫了起来:“小乌龟在不停地向大乌龟快速挥手,而且一直跟着它。这是为什么呀?”此时,其他小朋友也围了过来,我们纷纷猜测小乌龟是向大乌龟要吃的。到底是不是呢?我们都无法确定。回到班级之后,他们的话题还是围绕着“招手乌龟”,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的探究之旅开始啦!
二、案例描述
(一)嗨,乌龟你好!
池塘里的乌龟瞬时将孩子们的好奇心带动了起来,班级里的老朋友——三只乌龟顿时成为了大明星,关注度持续上升。带着乌龟为什么会“挥手”这个疑问,孩子们开始了热闹的讨论。多多说:“我觉得大乌龟是妈妈,小乌龟是宝宝,所以宝宝才一直跟着它。”旁边的义博立刻表示反对:“这两只乌龟又不一样,大乌龟应该不是妈妈。小乌龟应该饿了吧。”争论还在继续,谁都无法说服对方。我们决定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对于乌龟只知皮毛的我也搜索了一些资料,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内心期待着孩子们到底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呢?
第二天,义博刚一入园,就表现得异常兴奋。“老师我知道了,乌龟挥手是喜欢它,想要和它做朋友的,我爸昨天在网上找到的。”在游戏前的过渡环节,我们再一次展开了讨论,义博把自己找到的答案说了出来:“这是乌龟找朋友的动作,就是在说你好的意思。”果果支持道:“没错,挥手是打招呼的。”谜团终于解开啦,挥手的小乌龟原来是想要和大乌龟做朋友呀,它们虽然不会说话却能用动作来表达。孩子们对于乌龟的探索热情依旧不减,于是我们班开始了以乌龟为线索的班本项目活动。
(二)午后的“慢”时光
午饭后,户外的阳光很好,梓默和周天悄悄筹划着一个关于乌龟的散步计划。“我们出去散步的时候把它们带着怎么样,这样它们也能晒到太阳了。”这个“计划”得到了班级小朋友的大力支持,浩浩荡荡的乌龟散步队伍形成了。周天抱着装有乌龟的鱼缸,把它放到了操场上。小乌龟刚开始有些怯生生的,或许是陌生的环境让它们有些不适应吧,过了一会儿,也许是被孩子们的热情所感染,它们很快就恢复了动力,开始四处爬行。孩子们拿起放大镜想要更加清楚地观察到乌龟的外形特征。在“散步”的过程中,还衍生除了新的问题,乌龟的壳怎么了?乌龟的爬行真的很慢吗?乌龟的宝宝是什么样子的?怎么样区分乌龟的年龄、性别?一个个来源于孩子的问题,在老师和家长的支持下由他们自己找到了答案。原来乌龟在长大的过程中也是会蜕壳的,蜕壳是长大的标志;壳的纹路、软硬以及凹陷的状态都可以反映出乌龟的性别、年龄等方面的特征。
随着项目活动活动的深入开展,孩子们的探索不断向前推进。在观看过视频《海龟的冒险》、绘本《猜猜蛋里住着谁》之后,他们知道海龟是把蛋产在沙滩上的,于是宝贝们特别贴心,在制作海龜泥塑的时候把海龟的家也一并建造了出来。在百变乌龟的泥塑活动中,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发现班级的乌龟出现了“叠罗汉”的有趣现象,在捏小乌龟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看到的乌龟样子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班级的家长知道孩子们正在进行乌龟方面的探索,他们都非常的支持,从不同渠道搜罗来了许多乌龟模型和玩具,我们一起把这个盒子命名为乌龟探秘盒,自主游戏的时间,孩子们经常拿着放大镜,研究着乌龟身体的秘密。
(三)乌龟生病了吗?
随着天气渐渐转凉,孩子们发现乌龟不像之前一样活泼了,食欲也有所下降,于是,我们一起讨论着其中的原因。回家之后,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搜集解决的方法。睿睿说:“乌龟不是生病,天气冷了,它们需要冬眠。”那怎样冬眠呢?需要什么材料呢?我们一起陷入了困境。离园时睿睿奶奶看到我们班基本“保持静止”的乌龟说:“它们要冬眠了,之前我们家是用椰土和苔藓,网上都能买到。”于是在睿睿奶奶的指导下,我们开始为乌龟冬眠做准备。需要的材料很简单,就是椰土和苔藓。这两样东西刚刚寄到班级就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他们不停地问:“这是什么?这些就可以帮助乌龟冬眠啦?”我和孩子们一起将椰土用热水泡开,苔藓用冷水打湿。等到温度完全冷却之后,把我们的乌龟朋友放在了上面。这个时候,全班的小朋友都瞪大了眼睛,好奇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在孩子的惊呼中,乌龟用前腿不停地拨动椰土,钻到了下面。孩子们大喊:“好神奇呀”,“乌龟不见啦!”,“它们躲起来了”,我们的三只乌龟全都钻了进去。冬眠后的乌龟虽然很安静,厚厚的椰土把他们埋在里面什么也看不见,但是他们依旧是孩子们的宠儿,每天都会有孩子们悄悄地跑过去,关心它们睡得好不好。
三、案例分析
以乌龟为线索的班本项目活动源于幼儿对动物行为的好奇而生成的探究问题,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可以预设目标的,但目标需要具有灵活性以适应孩子的能力、兴趣及需求。因此教师在班本活动的实施之初需要拟定相关的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乌龟基本的外形特征;(2)了解乌龟的生长过程及生活习性;(3)能尝试利用工具进行观察与探索并尝试简单的记录;(4)对自然界产生好奇,并自主的寻找不同途径来了解自然,解释自然现象;(5)能养成爱护自然界中生物的态度。
这些目标包含科学活动中的认知、方法及态度,同时也涉及到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情感培养。在项目活动实施的初期,我们的探索从乌龟的外形出发,了解乌龟身体的主要构造,教师为幼儿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如乌龟生长过程图及更加鲜活的影音资料、阅读区的绘本《猜猜蛋里住着谁》,益智区、自然角的放大镜、观察记录等。和以往的观察不同,我们将乌龟放置在相对自由的空间中,这样孩子们与乌龟的距离得以无限靠近,在与乌龟的近距离互动中,得到了关于乌龟的有益经验。随着项目活动的深入进行,幼儿逐渐关注更加深层次的问题。怎样区分乌龟是男生还是女生呢?乌龟离开壳子还可以生存吗?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思考空间。引发它们自主的猜测,并尝试解决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通过对乌龟持续的观察与探索,他们在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在认知方面,幼儿对乌龟的身体结构、乌龟的生活习性以及关于乌龟的各类信息有了掌握。同样,在技能的发展这个领域,幼儿在探索乌龟秘密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了解乌龟的外形特征、性别特点、年龄特质、饮食喜好并尝试进行记录和表达。在观察中发现许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寻找伙伴共同探究,这个伙伴有家长、有老师,当然也有自己的朋友,在互动的过程中提升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同伴间合作的能力。而对于幼儿情感的发展,我觉得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他们在与乌龟亲密互动中,发现生命的美好与神奇。
四、案例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生成性主题活动是建立在对幼儿仔细观察基础上的,因而更符合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更能调动幼儿参与课程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有效地创造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关注幼儿的兴趣与创造”,更加明晰自身的角色定位,我觉得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探究内容生活化,让幼儿感知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幼儿需要以符合他们能力的方式来了解这个世界,在幼儿阶段就会逐渐形成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态度,若能让孩子体会到探索是有趣的,发现是有趣的,解决问题是有趣的,让孩子能处于乐在其中的氛围,学习就能够得到最好的成果。在幼儿获得新的认知经验的过程中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探究问题,主动探索乌龟的奥秘,他们将自己的发现认真记录下来,乐此不疲地交流自己的想法,乌龟可以用动作表示对同伴的喜爱,他们用绘画、泥塑等方式,记录自己对于乌龟的认知过程,潜移默化中发现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真正地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探究环境情境化,让幼儿更加贴近自然
情境化、生活化的探究环境能更好地为幼儿营造动手探索的氛围。之前班级也曾有过以动物为主线的科学探索,由于条件所限,大部分的时间幼儿是与图片、视频为伴,很少近距离接触到实物。而这一次,我们带着小乌龟一起自由散步,这样的探究环境让幼儿与乌龟之间的距离无限拉近,对于孩子们来说小乌龟不再是看得见摸不着的,而是可以亲密接触的,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兴奋表情就知道这是一件多么棒的事。
(三)探究形式多样化,让幼儿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班级实施项目活动乌龟探秘的期间,正是主题活动“动物王国”实施的时候,班级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活动,帮助幼儿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全面地认识乌龟、了解乌龟。结合班级具体的资源,我们把乌龟、寄居蟹、螃蟹等有壳类的动物进行对比,深入探索壳对于动物的作用。哪些动物的壳是可以与身体分离的,哪些不可以?动物的壳还有怎样的妙用。探究乌龟的过程不仅仅局限于观察与记录,更融入了艺术表现与欣赏、语言表达、情境表演、趣味抢答,豐富的形式使孩子们充分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从而获得了更加全面的认知经验。
幼儿对生活中各种现象感到好奇是本性,他们好奇每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总会问个不停,这种想要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欲望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他们天生就是名副其实的小科学家。我们多么幸运,能和这样一群充满奇思妙想的孩子们在一起,希望我们能够尽自己所能,让他们迸发出更多灵动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