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背景资料的开发与运用

2021-04-13陈城关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3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

陈城关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之間的联系也愈加密切,构建出了全新的文化格局。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对当前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小学音乐教育是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未来成长中音乐素养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如何帮助学生构建自我音乐身份,以及用何种态度去面对异文化是小学音乐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就背景资料交融下的小学音乐教育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音乐  背景资料  教育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3-0171-02

现代化教育中需要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人特点等等,不断优化音乐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此去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间的交流愈加密切,呈现出立体化、多元化的趋势,学生所接触的知识更加丰富多样[1]。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则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地应用现代化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背景资料开发需要注重文化传承

音乐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还需要注重文化背景文化的传承。比如在音乐教学中,播放少数民族的歌舞,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少数民族乐器进行创作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是自信的程度更基础、更广泛”。笔者认为,传承和发扬文化背景文化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同时也是音乐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应承担的使命。现代化教育中致力于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具备创造力、高文化素养的公民。音乐具备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优势,背景资料交融的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国家多个民族中丰富的音乐文化,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通过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去感受其中的文化传承,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坚持弘扬和传承文化背景文化。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尊重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树立平等意识。

二、背景资料开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留意情境中的音乐实践

新课改不断深入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小学音乐教学中也有了更加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其中情境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主导的阶段,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情景教学的有效应用则为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根据音乐作品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当中增加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音乐审美水平的提升,同时还能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比如在《保卫黄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收集黄河流经的各个省份的代表性歌曲、戏剧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黄河。在课堂实践中,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相关的历史背景等画面,然后组织学生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与黄河进行对话,最后,引导学生学唱《新编保卫黄河》。在这样环环紧扣的教学环节当中,营造了非常生动真实且充满趣味的情境,学生不仅提高了音乐审美的能力,同时还加强了对黄河的理解和热爱[2]。

(二)构建民族音乐艺术氛围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显著的民族性与影响性特点,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引用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不但能促进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展示,也是对教育改革基本要求的满足。为此,小学音乐教师要贯彻落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教学,通过利用图书馆走访、互联网资料收集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历史,有效处理各个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差异与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与鉴赏民族民间音乐,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特点,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例如,小学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造接触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机会,结合教学主题,将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与教学内容相互联系,让学生在学唱音乐作品的同时,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创在背景、内在含义,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了解;同时,教师有效利用校园资源,加大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宣传力度,通过播放午间校园广播、张贴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知识大字报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民族音乐艺术氛围,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促进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一些像《黄河大合唱》《红旗颂》这样的歌(乐)曲,让学生逐渐领会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独具个性的文化。还可以播放一些流行的适合学生唱的歌曲。这些作品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很大作用。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作为审美的主体,在音乐课中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可以振奋他们的爱国热情,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

(三)注重培养民族音乐核心素养

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学习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为学生成立音乐社团,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民族民间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激发起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小学音乐教师通过组建音乐社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相应的音乐社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促进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魅力。例如,小学音乐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展开音乐社团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拍胸舞社团、“小囡子”合唱社团、竖笛社团、南音社团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理解。其中,竖笛社团的开展,音乐教师结合学校的教学条件,组建丰富的社团乐队,如竖笛队、民乐队等,通过定期指导学生展开练习,组织学生参与社团演出、比赛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本质。“小囡子”合唱社团的展开,音乐教师组织喜爱歌唱的学生参加“小囡子”合唱社团,通过收集趣味性强、朗朗上口的闽南童谣、闽南民间音乐,教授学生进行排练演唱方法,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拍胸舞社团的开展,学校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到校指导、编排,音乐教师积极配合指导学生跳拍胸舞的方法,使学生提高自身舞技的同时,接受闽南民间音乐艺术的熏陶,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发展。

(四)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

当前,民族民间音乐较为丰富,但是由于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较为深厚,对于思想意识还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为此,小学音乐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当地音乐现状,加强与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联系,才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内在本质。不同的地区其音乐特色并不相同,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应该结合当地民族音乐类型,有效选取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熟悉的当地音乐中,探索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例如,小學音乐教师应该利用闽南地区的中秋节、傣族泼水节、苗族龙舟节、瑶族盘王节、壮族三月三等不同民族的节日活动,吸引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并结合当地音乐特色,带领学生学习闽南中秋博饼习俗、彝族歌节、瑶族耍堂歌等内容,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使学生近距离感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品味当地风俗习惯,逐步掌握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进程、魅力特点、表现方式等,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

(五)利用文化背景资源促进音乐教学

音乐教材是小学音乐教师展开教学实践活动、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促进民族民间音乐弘扬与传承的主要载体。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要参与到音乐教材的编创之中,根据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艺术文化工作人员开发契合小学生认知规律、满足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民族民间音乐教材,实现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全面覆盖,顺应新时代发展,提高民族民间音乐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作为音乐教师,可利用平时收集到的资料,如苗族的芦笙舞,侗族的大歌,布依族的小歌,屯堡人的地戏、彝族的“撮泰吉”等等多姿多彩的民间音乐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通过学习,同学们都有了深刻的体会。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说的:“看到她们的舞姿,听着她们的歌谣,就会有一种着了魔的感觉,思想会融入她们的舞姿和歌谣之中,呼吸也会跟着旋律和节拍起伏,看了久久不能忘怀。我想说,我爱家乡的音乐,因为,艺术的背后是智慧。我爱艺术,爱它的复杂,爱它的多彩多姿。”还有一位同学说:“通过学习,不仅使我了解了家乡少数民族的音乐,而且还学到了这些人民善良朴实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3]。让我们在歌声中去弘扬民间音乐文化,让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我们的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是歌声最美的民族。”

三、结语

新课改不断推进的当下,背景资料已经渗透到音乐教学领域当中,小学音乐教学承担着传承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拓展学生音乐文化视野,引领学生理解背景资料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使命。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加强音乐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关注音乐实践,尊重学生的体验,以及价值观的引导等等,面向未来发展,树立背景资料音乐教学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黄梦珂.我国中小学音乐多元化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音乐,2020(7):51-52.

[2]李云云.背景资料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北方音乐,2020(5):168.

[3]赵丹凤.背景资料在小学音乐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20(18):91.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
启动多元思维,激发音乐灵性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机智的研究
小学音乐综合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戏歌艺术特色以及对小学戏曲教学的引导作用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