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供给侧改革研究
2021-04-13唐湘桃罗立娜蔡勤生
唐湘桃 罗立娜 蔡勤生
【摘要】我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面临着新的挑战,从外部环境来看,“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新技术革命和高职扩招背景下生源结构日益多元化对高职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从内部环境来看,高职院校的教学存在教学供需失衡、缺乏高质量供给所带来的教育需求矛盾日益凸显等问题。本文重点从转变教学理念、升级教学内容、革新教与学的方式和深化教学改革等四个方面,提出教学供给侧改革策略,以实现高质量的教学供给,试图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教学改革 供给侧改革 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教师 教材
【基金项目】2019年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面向轨道交通企业需求的高职院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GWTSCX094);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新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GTXYR170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5-0194-03
一、引言
回顾近40年(1980-2020)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批急需紧缺的技术技能人才。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双高计划”开启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序幕,提升高职教育教学的适应性、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在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中肩负着的重要使命。
“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新职业、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增长模式的发展,同时,对人才链、教育链带来了深远影响。2020年是中国教育模式变革的一个重要转折点。2020年中国高校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1454所高校的103万教师实施在线教学。教师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了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互联网+”和“智能+”技术改变了教育形态,“互联网+”“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态和教学方法。“互联网+”和“智能+”等新技术革命给高职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生源构成日益多元化,包括应往届中职生、高中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在职员工及应往届中职毕业生等。部分学生存在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机不强和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式不合适等问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各方面参差不齐,在职员工及应往届中职毕业生的动手能力比較强,但是文化基础比较差,学习信心不足,并且他们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各不相同。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可以在课前获取很多知识,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已从低质量、低层次的知识型教学转变为对世界观、方法论及事物规律深刻解析的启发性教学。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中授课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诸多现实问题倒逼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根据调查结果,目前普遍存在高职院校教学供给未能较好的满足学习需求导致教学供需失衡的问题,尤其是课堂教学“供给侧”缺乏高质量供给所带来的教育需求矛盾日益凸显,这些都严重影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二、教学供给侧内涵
供给侧改革虽然是经济领域提出的概念,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同样适用,可以解决我国高职教育的一些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教学供给侧改革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突破当前困境的迫切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是高职教育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相对于需求侧受教育者来说,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是供给侧要素,其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1]需求侧的重大变化要求教学供给端(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教育媒介包括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手段等,是连结和沟通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媒体或介质,教学供给侧改革是从供需平衡的角度出发提高教学供给质量,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深化教师改革、升级教学内容、革新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供给对学习需求的适应性,实现高质量的、有效的教学供给。
三、教学供给侧改革策略
教学是学校的核心,是高等教育四大职能之首。高职院校要实现高质量的教学供给必须将教师、教学内容(课程与教材)、教与学的方式作为有效教学供给的着力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转变教学理念
任何改革都需要理念变革先行,以先进的理念为引领,高职教学理念必须从以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生成的助产师或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基于认知工具的深度学习,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学习和理解产教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理实融合、课证融通等先进的理念,对接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的新职业岗位尤其是技术岗位,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改造传统课堂教学,推进教学内容与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对接、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和变革对接,从“满足企业单一职业岗位用人需求”转向“满足企业职业岗位群或复合型职业岗位的用人需求”。
(二)升级教学内容
第一,升级实践教学体系。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必须要有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以实践教学为导向的教学体系,以企业真实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推进基于企业真实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来构建虚拟实践教学系统和设计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企业能工巧匠与学校教师分工协作、育训结合、虚实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升级改造传统教材。教材是呈现教学内容的主要教学媒介,高质量的教育内容要以高质量的呈现方式来展示。高职院校应建立体现办学特色的教材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相对应,落实“五育并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次,倡导校企深度合作推进数字化教材建设,以“信息技术+教育”为理念,以“一书一课一空间”为思路、以创新教材内容、结构与形式为核心、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支撑深化教材改革,开发高质量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活页式教材和工作手册式教材,同步开发配套的数字课程,融合“四新”,及时动态更新教材,解决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打造数字化课堂,实现新旧媒体融合,生动演绎教学内容。在以新形态教材为教学媒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师生在企业现场的生产实训教学过程中的思维碰撞、问答、交流讨论等将生产新的知识,教学内容是师生共建共享、共生共长的,学生的能动性将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成进化,实现教学相长。第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元共建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互联网+教育”、“1+X”证书制度试点、理实一体化为导向推进教学内容项目化、数字化、综合化。现实的生产场景通过5G、XR技术融入教学过程,打破教学的空间、时间界限,使学习过程与真实的生产过程、技术应用等相结合变成可能,使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其中,增强现实技术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为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坚持校企双元开发数字化课程,将行业企业一线生产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标准、工作规范、生产流程与工艺、生产环境、企业文化等深度融合,使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资源等四新内容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从而解决产教深度融合的痛点。
(三)革新教与学的方式
首先,高职院校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元共同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以“课堂革命”为突破口全面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项目教学、情景式教学、任务式教学和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活脱离的问题。依托专业教学资源库,制定个性化的学生成长成才方案,实行分层分类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基于学情分析进行教学设计,解决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满足的问题。依托国家级职业教育轨道交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解决实训教学中“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难再现”的难题。其次,教师要以创新教学手段为着力点促进人工智能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深度融合,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移动学习、情境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学习、翻转课堂等多样化的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借助移动设备进行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课内与课外、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无缝对接。最后,教师应针对生源多样性和差异化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和个性化辅导。一是加强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互动和个性化辅导实施差异化培养,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有效应用学习工具按照职业生涯规划来达成自己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二是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促使学生与学生相互协作、共享知识和技术,共同建构和创造新的知识,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共同体;三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提出实际问题,以问题为中心,通过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等新型学习方式,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进行学习反思、迁移与应用所学知识,实现从低阶学习逐步走向高阶学习和深度学习,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深化教师改革
教师既是教学改革的对象,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师应重新审视技术变革、组织变革等在新一轮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重新思考高职教师的角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高职教师的教学不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而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意义和探索真理的引导者、帮助者和学习的促进者。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重构的过程也是教师完成角色转变、重塑课堂、自我发展的过程。
为了适应“互联网+”和“智能+”等新技术提出的挑战,教师必须持续提升数字化迁移能力、数字化整合能力、数字交往能力和数字化评价能力。教师必须构建智慧化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规划教学过程,通过基于认知工具的深度学习、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要能够综合运用多种移动学习模式,如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BL)、移动探究式学习(MIL)、参与式模拟的学习体验、基于移动技术的社会性学习、移动教育游戏等。[2]
为了提升教学的适应性,高职院校必须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以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为载体、以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为平台、以专业群校企双带头人为带动深化教学改革,由多人共同开展一门课教學,实施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教师必须从面向内容设计转变为面向教学过程的设计,成为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构建有效学习环境(CSSC),提升适应性的“学力”,教师要积极促进、出色地组织学生开展“协同学习”[3]。同时,运用“形成性评价”和“非标准化考核”于教学评价,使教学评价真正成为支持学习的强有力的工具,成为实现有效教学的工具。
参考文献:
[1]刘宇文,周文杰.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教学供给侧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9):92-96.
[2]余胜泉.互联网+教育——未来学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151.
[3]钟启泉.课堂革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43.
作者简介:
唐湘桃(1979年-),女,湖南桃江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技术教育。
罗立娜(1981年-),女,广东高州人,高级工程师,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桥隧施工与养护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蔡勤生(1969年-),男,广东揭西人,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高职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