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管理”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管理研究
2021-04-13苏培坤
苏培坤
【摘要】课后作业的布置是高中数学教师及其学生,包括家长等在内都格外关注的一个话题。课后作业布置的效率与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为即将面临着高考这一人生中重要考试的学生以极大的影响。本文基于高中数学教育实践经验,以“作业管理”这一先进教育政策的提出与实施为背景,以理论结合事例的形式阐述了“作业管理”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管理的切入点及其突破方向。旨在于引导更多的高中数学教师关注课后作业的布置,通过恰当、合理的作业布置提升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质量,推动其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进步及其成长。
【关键词】高中数学 “作业管理” 课后作业 有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0-0071-02
课后作业是中小学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优质的课后作业能起到引导学生及时复习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良好效果,推动着中小学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与优化。从这一层意义展开来讲,高质量的课后作业与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与教学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中小学学生朝着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预期目标而努力。课后作业布置的重要性及其意义显而易见。但也正是由此,部分中小学教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陷入了一个尴尬的误区,即认为课后作业布置得越多越好,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多了,刷的题目多了,总能在考试中更好地应对,进而获得理想的分数。在这种错误理念的引导下,课后作业布置得越来越多,也逐渐成为了压垮中小学学生的沉重作业负担。基于这一情况,国家教育部门积极进行改革,推行与实施了“作业管理”的政策,向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教师提出了要求,应当科学布置课后作业、规范课后作业的布置,以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价值。身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在自身的数学教育实践中便积极探索,针对“作业管理”理念引导下的高中数学课后作业布置发表个人认识与浅显看法。
一、学业数据分析,确认作业难点
作业的设计的目的在于回顾和巩固,为了在减少作业量设计的同时提升作业设计的效果,教师就需要就作业的针对性提升进行研究,并做出相应的教学分析。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就需要利用课上时间,开展提问和练习,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找出学生知识掌握的欠缺部分。在定位了学生知识掌控的漏洞后,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就可以围绕这些漏洞来设计学生作业,这样一来,教师的作业布置就可以更具针对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设计可能会让学生感觉作业变少的同时,也变难了,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并做出相对应的回馈与调整。
例如在进行“指数函数”相关知识的教学设计时,为了使作业设计更加精准有效,教师需要对本课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定位其中的知识难点所在,并围绕知识难点,重点进行作业设计。在教学实际中,为了做出分析,教师可以联合本课的主要知识内容进行延伸,再参考近几年高考学生考试数据中显示的学生易錯点构成,定位学生易错知识的具体构成。为确保这一数据切合实际,教师在进行课上教学时也需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确认学生的真实学情是否和历史数据相符。在确认无误之后,教师就可以围绕着难点来构建作业。这样的课后作业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也能精准做到把握学生的重难点,便于引导学生依托高质量的课后作业复习与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而朝着更加有序的方向进步与发展。
二、注重活动作业,促进学生参与
活动作业是一种有效化的作业构成,这一类作业可以更好地推动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了设计多元化数学作业,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需要将活动作业的设计和构建注重起来,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与学生的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作业类型,实现有效作业的设计。在实际的活动作业构建中,教师需要就活动主题、活动形式、活动要求等方面进行考量设计。在活动主题上,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作出研究,尽可能选择一些生活化、实践化的活动主题,在活动形式上,教师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确立学生独立完成活动还是合作完成活动,活动要求则需要教师联系学生的发展进行界定提出。
例如在进行“函数的应用”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针对函数的现实应用做出活动作业设计,引导学生通过作业设计的参与获得自身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际中,为了设计有效的活动作业,教师需要对活动的主题、形式和要求进行考量,在配套活动作业设计中,教师就可以将活动的主题设计为“找出生活中的函数应用现象并构建数学建模进行解决”;活动形式可以设计为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为学生合作完成。在明确了具体的标准后,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要求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完成。这样的活动型作业一来一改以往那种题海战术的做法,让学生脱离了以往枯燥的、重复的数学作业任务,二来也交还给学生更多的数学知识应用空间,有助于学生带着数学的视角观察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并能对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灵活的实践运用,以课后作业为载体大大锻炼与强化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开展课后服务,引导在校完成
课后服务是“双减”政策下的重要要求,其关系着学生的发展。为了贯彻教育部的要求,推动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将课后服务与作业融合到一起,将部分作业放到课后服务中去引导学生完成。在其中,教师可以对作业进行划分,将其分为课后服务完成的作业或在家中完成的作业。由于课后服务多是在教室中进行,所以课后服务中完成的作业应以实际的作业内容为主,而学生活动作业可以酌情处理。当确定了在校完成的作业后,教师需要做好监督工作,引导学生去及时地完成作业。
例如在进行“等差数列”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针对性地对作业进行划分,引导学生在课后服务中完成相应的作业。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可以将作业设计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知识性作业,应在课后服务环节中完成,具体到本课的知识内容中,这些作业可以是一些具体的练习题目或对面积计算条件的复习;另一部分则是实际的操作作业,让学生在课下完成,具体到实际中可以是寻找生活中的等差数列现象,并能结合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对其进行解释、阐述与解答。
四、设计数学日记,达成学生反思
数学日记的构建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教师可以将数学日记作为数学作业设计中的重要一环。鉴于双减的要求,教师需要降低数学日记的要求,让学生将自己的体悟写下即可。而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日记的撰写方法,教师需要开展针对数学日记撰写的教学,在其中通过演示与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明确何为数学日记,并让学生明确基本的撰写方法。
例如,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就可以单独抽出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开展数学日记的撰写教学。在其中,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师需要预先利用互联网途径搜集几份标准的数学日记。在课上,教师可以先就数学日记进行说明,让学生明确数学日记与日记之间存在的差异,使学生明确基本的构建方法。在完成这一环节教学后,教师就可以将预先搜集的数学日记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其内容,分析其写法。在学生达成数学日记撰写方法的基本掌握后,教师就可以尝试性的布置数学日记的撰写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撰写。在学生初步进行数学日记撰写时,教师需要在学生日记撰写完成后,对学生的日记进行批阅,分析学生的日记撰写是否存在问题,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进行点明,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明确,进而做出进一步的调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数学日记让学生得以对每天的数学学习、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认真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問题,明确自己应当努力的方向。这对于学生切实以数学作业为载体,收获数学素养的更好进步与发展显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结束语
课后作业应当是帮助学生更好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有力载体,而不能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对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学习“作业管理”理念中有关课后作业设计的种种要求,并立足实际情况将其先进精神及其思想运用到自身的数学教育实践之中,面向学生布置优质而高效的课后作业,设计能充分吸引学生参与,且充分调动学生数学课后作业完成热情与积极性的课后作业,这样学生才能在课下时间主动融入到课后作业之中,在不感到压力的同时,通过认真分析与思考完成课后作业,并由此夯实知识、建构知识体系,收获满满的数学素养的有力进步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周丽娟.高中数学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9(12):1-1.
[2]曹雪亮.优化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与研究[J].高考,2020(15):1-1.
[3]任璐.指向减负体制的高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20.
[4]曹运财.高中数学作业布置现状及有效优化措施[J].读天下:综合,2019(6):1-1.
[5]王瑾.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作业设计[J].上海中学数学,2020(Z1):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