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带学生开启“悦”读之旅
2021-04-13黄勇
黄勇
【摘要】实施“双减”背景下,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多,学校和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激发阅读兴趣,开展师生共读,沟通课内外阅读,开展读书活动,积极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涵养阅读气质,久久为功,提升学生阅读品位。
【关键词】双减 开启阅读活动 “悦”读之旅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0-0028-02
“双减”的实施,学生的时间回归校园,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多,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无疑是最便捷、最可行的方式之一,阅读活动可以伴随“双减”工作的长期、系统推进。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带领学生开启“悦”读之旅,久久为功,为学生的成长奠定重要基础。
在“双减”下,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有效施策,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恰当引导,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阅读积极性和阅读情趣,这是学生进入阅读的重要前提。
1.内容激趣。教师或家长可以把相关书籍或文章的大概内容讲给学生听,或者选取其中精彩的段落作为故事讲述给学生听,当学生对其内容感兴趣的时候,就会自觉进行阅读了;有时,可以在讲故事时选高潮部分或其他悬疑内容时突然停止,让学生想象故事的发展,或在到故事精彩处忽然停下,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影视作品片断也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见过这样的例子:一位家长很想和孩子分享自己小时候看《西游记》连环画的乐趣,但是孩子不喜欢看。后来他就先给看了几集《西游记》的电视剧,孩子的兴趣上来了,他又告诉孩子,再看后面的需要等,孩子等不及,就抓起书橱里的连环画看起来……
2.人物介绍。学生在看书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拿起来读读,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有时结合书本告诉他一些书本之外的历史大事、写作背景,例如,学生在看《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时候,对魏蜀吴的关系不是很明白,我們就可以把那段历史作以简单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比如,武侠题材的书,学生会比较喜欢,特别崇拜英雄,我们就可以跟他们交流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或者聊聊喜欢的某位主要人物。
3.榜样引领。古人云“言教不如身教,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小学老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的态度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任教中年级语文课,自习课上或午间休息时,批完作业,我都会拿一本学生喜欢看的书,坐在讲台前津津有味地读。外出回来,我特地买来一两本书,兴奋地告诉大家,我买了新书……有的学生看见老师看书,做完作业也会看自己带的课外书。还有的学生会在下课时前来翻翻老师的书,更有的,还会趁老师不注意,偷偷看老师的书,第二天,他居然带来了同样的一本书阅读,有时还会前来和我讨论书中的内容。有时候,我和学生分享精彩内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甚至就会向我借书看,久而久之班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越来越浓。杨红缨的马小跳系列小说,托马斯·布热齐纳的冒险小虎队侦探小说,秦文君、曾金豪、金波等一些著名儿童文学家的书籍深深虏获、占据了学生的心。
二、师生共读,构建同行团队
教师和学生结伴共读,一起放声朗读,入神默读,用心感悟,动情交流……与学生一起感受读书乐趣,可谓“佳作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更加让人向往的阅读旅程。
1.建设共读的氛围。为学生营造阅读的氛围,让书籍像空气一样在学生的身边无处不在,胜过老师无数教育。在校园里,除了开放的图书馆,学校在廊道建设了多个图书漂流点,各类书籍随手可取;在教室里,班级读书角推荐书籍人手一册;在家庭里,老师建议有条件的父母为孩子辟出自己的书房、书桌和书架,有学生喜欢的书籍。开学初,师生共同推荐读书目录,制定读书计划,为读书角征名,布置读书名言及阅读鼓励语,开辟读书感悟栏目,增进教室阅读氛围建设。家长会,我们向家长和学生推荐学年阅读书目,公布班级读书和活动计划,鼓励家长和孩子成为书友,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
2.设立共读时间。有了约定,就会欣然而动,就会不约而同。我们约定,每天都有几个阅读“小站”。
每天早晨上课前,我们开展5分钟读书活动,师生一起用各自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去读,或默读、朗读、小组合作读、师生合作读、好伙伴比赛读……中午休息时,我们固定开展5分钟阅读交流会,或读一段精品美文,或说一段阅读感言;课后服务时段,完成作业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或去图书馆,或到阅读漂流站,或来到学校长廊,进行40分钟静态阅读……每天晚饭后,“8点书吧”读书活动开始,学生和家长一起读30分钟书,老师也在网络的另一端一起打卡,一起交流读书心得。老师和家长与学生一起沉浸在书的海洋,这些积极外部因素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学生会在书中找到乐趣,把读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3.创设交流空间。师生共读,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提升审美情趣和思想认识。
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老师和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分别记录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借助形象,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从中感受、体会、感悟、理解,并获得一定的阅读能力。师生借助阅读“小站”,相互交流真情实感,同喜共悲,在拉近自己和书本人物距离的同时,产生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师生共同反思成长的双向交流形式,有助于提高语文学习水平,从而推动教学的顺利发展。
师生共读,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阅读生活越来越充实,思维也会更加智慧;学生的思想也和老师一起升华,引发的情感共鸣可以深化认识,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也会提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品味文学、感受文明、沐浴文化,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和结构,还能让学生在鉴赏文化精品中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格塑造。
三、沟通课内,迁移阅读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帮助他们养成阅读习惯,为学生的阅读人生打下基础。
1.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用课件代替课本,随意剪辑文章段落,教学过程都没有让学生打开书本读一读,有的只是象征性地读上几分钟,如同蜻蜓点水,就匆匆领着学生朝着自己设计的思路奔向教学流程了,学生与老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就无从谈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应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真正的对话,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不要随意分析课文和深度理解词句意思,不要用随意的提问打断学生的阅读,减弱学生对课文的新鲜感和思维线,要让学生充分自主阅读、感悟文本,体察人物情感和境遇,然后才能与教师平等对话,合作探究。否则,教师成为向导、引路人和同读者就是一句空话,更不要谈和学生结成“学习共同体”。
2.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叶圣陶先生说,教师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學中就得教给学生一定学习方法,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以“精读课文”为例,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学习中要根据阅读的要求,在字里行间圈点勾画,以示重要词句;在有疑问的地方作记号,并能找机会解答;要学会把文稿中的优美词句段篇进行积累,并要勤背诵;针对感兴趣的段落或章节,进行续写、搞定、缩写等再创作。再如边读边思考法。在课内,要训练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学习习惯,通过概括内容,记住文章重点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脉络等帮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如果是机械地读书,就等于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只有边读边思考,才能学有所得。
3.把读书的关联指给学生。加涅认为,为了学习任何一项言语信息而进行的教学,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提供和这项信息联系在一起的,或者可以配合起来有更大意义的知识。而这些课堂上学过和教育资源,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会更浓。教师要抓住课内教学的资源,为学生架起课外阅读的桥梁。比如学过课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学生对课文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理解,产生了兴趣,老师可以推荐他去读《西游记》,体会书籍其他章节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特点。这就是叶圣陶所说的“相机诱导”。
四、设计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如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读书交流活,读书周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名著专场”“演一演”,组织“心中的好书”故事会“讲一讲”,组织“我心中的英雄”“议一议”激励学生深入阅读。再如“读书竞赛”活动,“读书小报制作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美文背诵比赛”提高阅读热情,积累语文素材。“读书展评”活动评出班级的“阅读小能人”“诵读高手”“背诵冠军”等,也可以开展“阅读之星”“书香家庭”“优秀书香小队”评选等活动,让学生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双减”的实施,为学生的丰富阅读拓展了时空和空间,学校和教师应积极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涵养阅读气质,让校园书声琅琅、书香四溢,让学生徜徉在书的海洋里,提升阅读品位,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浸润,享有现代文明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全国统编教材编写组.教育心理学参考资料选辑[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