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例谈
2021-04-13柴春兰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的逐步深入,其思想强调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环节的修改,并依托不同教学方式的指引,使学生拥有数学学习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借助不同教学方式的革新来强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感受,并通过课堂教学内有效策略的引导来深化学生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文从现状出发,对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5-0100-02
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探寻数学知识,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学习中的探索者和归纳者。进而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认知到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况,并对教学策略和教育理念的落实进行高效性的变革,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发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潜力,完整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虽然较为简单,但是却离不开判断推理,因此,教师就需要侧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依照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此时他们的思维,需要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特别是小学阶段的中年级和高年级,正是学生抽象思维进展的关键阶段,而在这个阶段,迎合学生的思维特征开展教学,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有其突出的效果。
一、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出现的问题
(一)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思想理念的持续优化,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但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相对比较传统,教师只注重学生成绩层面的提高,所以,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教师总会跟随自己的教学纲要,完成对知识的讲述和解析。而在这个过程里,教师无法在课堂中运用科学化的教学方式,而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的时候,听不懂教师所讲述的数学内容,并且无法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整体的教学氛围相对比较枯燥,这就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调动,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性
当前学生年龄较小,在一节数学课堂上,老师面对诸多的学生,所讲解的内容大多是直白的理论讲解。缺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固定化的思维,只知道被动地接收老师所传递的数学知识,只知道被动地进行学习,缺乏相应的思考能力,自然学生的思维也无法得到全面提升。老师虽明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就会运用一些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这种教育形式除了让学生的压力骤增以外,还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扩展,使得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没有了教学的价值。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解决措施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转换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迎合考试的内容,而偏向于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这就导致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依旧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这些问题,优化课堂整体的教学过程,并采用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结合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发散思维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培養学生的缜密逻辑思维,并通过教材上新旧知识的合理转换,来构建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能力以及认知水平等等,调整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而使得学生更简单地获取对应的教材知识,然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
就比如在准备教案的时候,教师就需要依照自己班级学生当前的思维特性和认知规律来设计科学化且合理化的教学内容,并且有目的地增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当中,提高自身的参与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得学生在掌握对应教材知识的同时,发散自身的数学思维。
以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章《多位数乘一位数》为例,小学数学教师在准备这一章节的教案时,就需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当前的思维特性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个合理化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导入的教学形式,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散自身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坐一次碰碰车需要每人交5元钱,那么九个人的时候需要多少钱?100个人的时候又需要多少钱?”学生可以独立地思考这个问题,并且自由地向教师进行汇报,经过对问题的探究,学生就能够明确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且写出“5×9=45元、5×100=500元”的计算过程。
(二)适应思维特性,优化数学教学过程
在开展数学课程的过程当中,教师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应该优化数学课堂的课程结构以及教学过程,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提高整体学生的思维发展。
以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章《三角形》为例,老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性,优化这节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运用游戏导入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在课堂当中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教师在编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明确这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与底,且会在三角形内部画高。而教师在讲述课程的时候,可以用“摆放三角形”的游戏进行导入。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通过对三角形的摆放,帮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的发展,了解不同三角形的含义。在这之后,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学生依旧能够通过动手实践的过程明白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的一条垂线就是三角形的高,而顶点的对边,就是三角形的底。
(三)设置问题引导,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结合当前教学的实际,通过设置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不断提高,随着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深入,课堂上需要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课后也需要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学生的思维和解题过程之间联系非常密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就是通过解题来展现。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习题,设计题的内容要更加灵活,让学生能够借助不同的思路、不同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难度得当,让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不至于被限制。
以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在讲述这节课程内容的时候,就可以运用问题引导的教学方式,深化学生的思维水平。当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所以在提出问题的时候,需要从浅到深地进行提问:
依照下列问题进行探究,你明白了哪些数学信息?
(1)如果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九份,小红的爸爸吃了5/9张饼,她的妈妈吃了2/9张饼,那么小红的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几张饼?你该怎样列式,为什么呢?
(2)假如小红的爸爸吃了4/9张饼,她的妈妈吃了1/9张饼,那么留给小红的有几份饼呢?你又该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究,了解相同分母下分数加法和减法的具体运算方式,并深化自身的思维水平,由浅及里地理解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学生在进行分析的时候可以通过将爸爸吃的饼和妈妈吃的饼相加,用总分数减去这些分数,还可以直接用总分数减去爸爸吃的,再减去妈妈吃的,不同的解题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是重点内容,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结合小学阶段的实际,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还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针对性培养。还需要把握数学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结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出现的问题,文章提出了通过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帮助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优化数学教学的过程,在这样的配合之中,再通过老师课堂上设置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1(8):116.
[2]杨永兵.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读写算,2021(21):109-110.
作者简介:
柴春兰(1978年6月-),女,汉族,甘肃民乐人,本科學历,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