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2021-04-13刘继栋
刘继栋
【摘要】双减政策主要减去的是学生的作业负担和课外的培训负担,因而在小学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书面作业的布置需要减少,且线上线下培训也相对减少。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想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素养培育,在拓展课程结构、变革教育理念、改变学习方式、落实发展指导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能力上的提升进而辐射到未来的语文学习或者其他科目的学习。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升。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中年级 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5-0090-02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抄写似乎成为了唯一能够达到教育目的的方法,而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很多家长纷纷提出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作业太多,导致身体健康受到了威胁。为此,双减政策应运而生,双减政策落实后,很多教师则力求降低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取得同样的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因此,众多小学教育工作者便开始了探索之路。下面是针对于双减政策下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简单研究:
一、拓展课程结构,培养求是精神
目前小学教育中多以综合课程的开展为主,而作为其中一项基础课程——语文,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首先就需要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入手,拓展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求是精神。学会在一般的语文课程教学中强调对学生语文学科观念的强化。例如,在学习《观潮》这篇课文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主要以读课文为主,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文章,明确思想,最后能够写出自己的一篇文字。而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能够布置的抄写任务、习题任务都应该有所减少,而课程也不能单纯沉浸在文章的详细讲解中,教师理应跳出传统圈子,将语文课程进行有效拓展。如将课后作业布置为看钱塘江大潮的纪录片,并根据课文內容求证文章所述是否真实。以《观潮》的基本讲解为基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探索课文中所运用的语言,所介绍的壮观景色是否准确,如此,将语文课程带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探索文字的奥秘。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在拓展课程结构的过程中丰富课程形式,变课堂讲解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一同探索语文课程中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求是精神,进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想要在双减政策中深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就需要从语文课程结构的拓展入手,改变传统的课程结构,将学生带入到语文深度学习中去,变传统的知识性教学为当下的素养性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帮助学生提升素养的同时能够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扩大语文教学的影响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变革教育理念,引领探究精神
双减政策是针对于整个教育而开展的政策模式,因此,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就需要首先适应这一模式的改变,其次才是家长、社会、学生的改变。而面临如此巨大的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显然已不再适用,尤其是在应试教育逐渐转为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迅速明确当下教育现状,及时变革自身的教育理念,帮助引导学生的探究精神。而教师具体的教育理念的核心则是以生为本的教学,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入手,根据学生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建立学生自身的语文思维,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深度学习的顺利进行。例如,在学习写观察日记这部分的内容时,如果仅仅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摸索写观察日记的方式显然效率极低,这也就意味着此时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面对这一问题,大部分教师可能就会忽略讲解,而把主动性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完成任务。这样的做法自然无可厚非,但是它的完成度与完满度却有待商榷。主要原因就在于四年级的小学生并不具备进行深入观察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只是让学生学完一部分观察类文章之后完成相应练习,但是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它们可以模仿,但很难创新。此时教师就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变教学为引导,先带领学生完成前面相应课文的回顾,紧接着组织一次讨论活动,带领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观察一些事物,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适当提问来促进教学过程的推进。在组织学生完成了各自个性化的观察之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当堂练习,及时指出学生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布置一次观察任务,那就是重新去现实生活中观察一次你课堂上写完的事物,找出它本身和你所学的文章里的不同,最后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深度学习成为重点,教师可以在这样的引导式教学中带领学生形成相应的探究式思维,而不是只会模仿。此外,这样的教学还可以提升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填补传统教学与生活之间的鸿沟,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生活能力,从而在学生自助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改变学习方式,拓宽学习渠道
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下学生的学习渠道大大拓宽,但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这一点却不甚明显,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对学习渠道的拓宽没有进行极致利用。在小学教育中,希沃教学白板的运用逐渐普及,但是教师常用的功能只是黑板,或者是播放一些简单的视频。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显然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希沃白板也没能得到很好的运用。除此之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非常丰富,教师完全可以依据现有条件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例如,在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可能就只是带领学生通读课文,并从中了解到道旁李酸的知识,学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道理。但是,仅仅是这样的教学,学生只能明白简单的人生道理,而没能对学生的素养进行提升,对学生的长远性发展有启示作用但作用不大。而双减政策实施后,课文后续的练习减少,想要借助练习对学生进行培养显然不再可能,传统意义上的拓展培养也不再适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转变。将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变学习知识点到学会学习。同样是这篇课文,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就可以先不对课文进行讲解,而是在上节课结束之后就提出问题“路旁很多李子你会摘吗?为什么呢?”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教师先不让学生学习课文,而是从生活的角度上对这个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思考,紧接着在上课时也不急着回答问题,而是播放一系列道旁李的图片,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思考,随后开展讨论会,让学生交流各自的看法,最后再开始教学。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借助课后的作业进行拓展教学,践行了双减政策,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去引导教学,让学生在课外的时间里能够借助各式各样的学习渠道找到答案,在潜移默化中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活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落实发展指导,注重自我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四年级上下的小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规划意识,但这样的意识还处于“梦想”阶段,比较天马行空,此时,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尤其是在双减政策的实施下,没有太大的作业压力和补课压力,学生突然放松,这对学生的成长而言无疑非常危险。因此,此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借此机会进行发展指导。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他们为什么而读书,此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一些相应的视频范例为学生展示其他人是为什么而读书的。从而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学会明辨是非,明白当下的年纪自己应该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进行基础的自我管理。此后,教师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梦想,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追求。
双减政策下学生的思想浮动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但是如果仅仅是将双减政策看成是一次压力完全释放显然是不可取。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学生的作业压力减小,但未来的压力不会减小,因此教师在此时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发展指导,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帮助学生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更加注重自我提升。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五、总结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下教育出现大变动是必然的事情,这关系到社会人才的培养、学生家长的选择和学校的教學安排,而这一政策的实施也处于初期阶段,教学还需要尽快跟上改革进度,在课程教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等多个方面挖掘更多的教育可能,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换到能力教育中来,培养出一部分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此外,这也是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举措,因此,教师更应该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上思考双减政策的实施,让教育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为我国的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美英 .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对策与研究[J].新课程,2020(25):152-153
[2]王耀荣.新形势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J].学园,2014(16):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