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21-04-13陈丽徐娟娟
陈丽 徐娟娟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与突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笔者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困境出发,指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探索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以期为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借鉴。
【关键词】信息技术 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银川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YJKG17-132,课题名称《基于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提升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5-0068-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每个人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我们面对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好适应学习、生活和以后工作的需要。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所关注的重点,学生核心素养也是21世纪我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面对复杂的社会,并进行持续创新,是当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因此,通过研究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一)课堂教学现状
1.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近年来,为了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从国家到地方、地方到学校,自上而下开展了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旨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信息化教学理念普遍有所提高,但具体到信息技术学科,一是很多教师并不是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人员,对于课堂的教学组织和教学专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依赖于经验教学,无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二是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通常会身兼数职,疲于各种平台和其他事务,各种培训和专业学习不能够全身心投入也会导致专业素养提高缓慢。
2.信息技术资源匮乏
每学期开学,看到其他学科的教师去领取教参时,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眼中只有羡慕,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教材版本各不相同,因而也没有教参。教师上课主要的教学资料是教材,网络上有很多的教案、视频等资源,但与自己教材版本相同的优质资源比较匮乏,造成教师想要拓展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致使很多教师仍以教材为主开展教学;同时,教师接触到的优质教学案例较少,限制了创新性教学的眼界和思路。
3.学生个体差异大,学习积极性弱
学生由于家庭、个人、小学阶段学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信息技术能力呈现出了很大的个体差异。我们有一些七年级的学生还不会打字,大部分不会用正确的指法输入,这给初中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还有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喜欢很大程度上源于热爱电脑,来到微机室的主要目的是玩电脑游戏,但根据教学任务的安排,大多数时候他们的目的不能实现,学生要按照课本进行大量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机械地操练完成课本上的实践任务,并且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体现不明显,学生学了以后不知道能干什么,这些都逐渐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失去兴趣,积极性变弱,造成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新时代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面临的困境
对于一些善于钻研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最大的困境在于无法做到设计出能够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并实施课堂教学,即使能够设计出符合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任务,也无法在课堂上坚持并持续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
当下教育改革由“知识为本”转向以“素养为本”,面对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困境,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和创新点,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方向。一是教师通过研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相关资料,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重新整合和深度挖掘教材资源和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将信息技术学科比较前沿的信息内容、技术加入到适宜的教材章节、知识点中,突出对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既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课堂管理也有极大的益处。二是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能提高信息意识、信息思维、获取知识的能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创新精神,增强信息社會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投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要求,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1.深入研读课标和教材,有效整合知识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我们要更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正确领会编者意图,挖掘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把握知识的整体性,通过对知识点的有效整合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信息意识,以信息化学习促进探究能力,培养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自律性,在教师科学地引导下,帮助学生立足生活实际,强化自身的使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如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滤镜”,我们在第五课“图层样式”、第六课“调整图像色彩”的做一做以及七年级下册的美图秀秀中都已经涉及到这个知识点,学生已经了解“滤镜”的基本概念和操作,在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任务的重新设计,突出用“滤镜”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给图像制作特殊效果的问题。
2.学生探究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探究学习是目前大力提倡的教与学方式,逐渐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被广泛应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发展高级思维能力、主动构建知识、提高学习能力都大有益处。探究活动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独立或者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在我们的实践中,部分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所学知识、技能内化,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甚至可以用还未学过的知识技能生成出极具创新性的作品。探究式学习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我们认为教师在认真设计教学的基础上,需要教师按照教参精心考量,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分层教学,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宜、逻辑合理,开放的课堂环境,才能发掘自主探究的潜能。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大胆放手,既不放任自流,也不过多牵引,增加学生的体验感知和探究,这样的做法更能释放学生的潜能、培养计算思维,学生能够表现出很多超前的学习行为,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3.分层次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提升任务,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見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设计课堂任务时,最好将任务分层次,从简单任务、提升任务、综合任务到拓展任务依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拓展任务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根据学生自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学习天赋等分为三个层次,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以课本为主,主要完成课本上的综合任务即可;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提前准备合适的教学支架,在课本任务的基础上完成有支架的拓展任务;对于学习程度和能力较强的学生,尽量完成自主创新任务。教师通过分层问题设置,因材施教,给学生分配适合自己学习认知且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学生才能全身心积极参与,主动成为参与者,通过合作交流或者自主研究、深度学习获得能力的提高。
4.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培养信息社会责任
课堂评价发挥着教育、激励和改善的作用,除教师评价外,学生同样可以自己判断、评价自己的行为,由此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法结合,贯穿整个课堂中,帮助学生提高,培养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实践操作课,学生以完成操作任务为主,张口表达观点的机会比较少,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说的时间,让学生直面问题,在积极思考、争辩、大胆质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向、理性的信息社会责任感。对于涉及信息社会责任的内容,更要坚持引导学生深度挖掘信息网络中的典型事件,鼓励学生通过求证、讨论和交流,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在展示学生作品的过程中,不能只一味地展示优秀作品,适当加入有瑕疵的作品会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锻炼,鼓励学生说不足和提出改进建议。
四、结语
信息技术课堂变革已经成为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作为其中一员,我们更要深入研究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能够提升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实现“以教师传授知识为本位”向“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位”的根本转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体现现代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小丽.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8(11):108-109.
[2]王朝康,金婧.基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提升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8(7):35.
[3]林泽珊,吴燕珊,陈燕珊.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行为分析[J].教育导刊,2020(8):63-69.
作者简介:
陈丽(1986年-),女,宁夏银川人,研究生,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
徐娟娟(1973年-),女,宁夏银川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