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策略

2021-04-13杨小颖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6期
关键词:渗透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杨小颖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师通过科学地渗透传统文化内容,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利于培养综合素质,能有效地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保证。基于此,在开展教学实践研究过程,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创新研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不断设计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渗透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6-0129-02

一、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

(一)帮助初中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和整体思想

目前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时,教育工作者更为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作为我国独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也会对后人形成较为长远的影响。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历史民族所形成的共同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但能够提高初中生的思想水平,同时还可增强整个民族的向心力,从不同方面讲均能够发挥出较大的影响作用。中国文化主要以语言文化作为载体,因此语文学习便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与时代发展同步创新,成为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纽带。传统文化是思想的基础,掌握传统文化知识不但能够提高民族文化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优化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学科素养。

(二)帮助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较高水平的精神文明,更值得当代人去继承和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了较多的古典名篇,其文化内涵便能够充分展现出古人的进取精神和仁爱的优秀品质。初中生的价值观念尚未完全确立,同时该阶段也是学生形成三观的重要时期。将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到教材中,便可让学生了解屈原、谭嗣同等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从而为学生树立优秀的道德榜样,使其成为学生学习和奋斗的目标。

(三)提高初中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个人素养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学生也会广泛接触到更多的中外文化,在了解外来文化期间,教师也需同步向学生渗透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主要可分为诗词、文学、民俗等不同类型的文化内容。初中阶段是学生集中储备基础知识的阶段,在此期间,教师更需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思想,并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和传承。在日常生活中也需引导学生形成了解传统文化的意识。通过潜在的渗透让学生形成文化思维,最终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产生积极的影响。虽然目前社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对于人才的培养仍需以素质教育为主,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便可明显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修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初中语文教材可作为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便是文字。我国的文字具有丰富的内涵。一个汉字当中便能够囊括较为深刻的道理,甚至让人无法准确把握。对此,教师便可结合具体的汉字对学生进行深化讲解,让学生通过了解汉字来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教师在开展经典文化的教学活动时,主要可针对传统的诗词歌赋进行讲解和传承。学生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了解来更为接近传统文化知识。在实施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时,教师需侧重向学生渗透精神文明,也就是礼仪方面的知识。

(一)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

全面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是保证传统文化在课堂中有效渗透的重要部分。在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方面,教师发挥着引导者和启发者的作用,对学生的言行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教师自身的行为会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的情感培养,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这样利于促使学生产生继承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自身具有更为丰富的情感,能够体会到历史人物的情怀,并能够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意识得以提升,那么就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利于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教师情感意识的提高,有助于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将自身丰富的情感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发挥影响作用。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对传统文化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其次,教师也需主动参与专业技能的培训活动,通过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能为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提供保证。在实践课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鼓励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让学生认识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义,这样学生便可自主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不断优化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自身文化修养,利于加强语文教学水平,能构建高效课堂,从而提高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力。

(二)挖掘與延伸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引导学生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因此,初中语文教材中便囊括了较多的传统文化因素,如诗词、文言文等。这便是直接运用文化载体来渗透文化内容的方式。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或文言文部分内容时,不但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字词的含义,把握实词和虚词的不同用法,同时还需向学生渗透相应的文化背景,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更为积极的认同感。如教师在讲解《过零丁洋》时,便可向学生介绍文天祥被俘的历史,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恐怕无法复国的不安感,同时在面对命运时视死如归的精神,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舍身成仁的民族气节,从而受到诗人爱国思想的影响。

除诗词和文言文之外,现代白话文章也可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如《白杨礼赞》便通过写白杨外形的笔直来渗透白杨倔强的精神,实际上也是对北方农民和军人群体思想精神的一种赞扬。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便可深度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让学生由白杨联系到人的精神,受到正直、不屈不挠等精神的感染。

综上,教师需更为全面地挖掘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依据自身的文化素养进行有效的延伸,也可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前,先自主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在拓展认知范围之后,学生便可结合作家的创作背景和具体的文本内容来深刻挖掘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思想。

(三)借助多媒体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与教师单纯为学生讲解文章的字面含义相比,学生更倾向于在灵活和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去掌握知识。为促使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形成更为理想的渗透效果,教师便可尝试为学生营造更有文化气息的环境氛围,让学生摆脱以往单调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置身于高效的氛围中自主体验传统文化。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可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以更为形象和直观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如在讲解《水调歌头》时,教师便可先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通过音乐来放松精神,细致体会音乐当中构建的意境,这样学生便可借助音乐产生相应的联想,提高学生对该首诗词的体验感。在具体讲解诗词内容时,教师也可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搜集相关信息,辅助学生了解苏轼在当时的政治处境。同时还可联系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屏幕上展示出皓月当空的图片,渲染孤寂的氛围,这样学生便将自己过中秋节的欢快和诗人寂寥的心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能够在信息化手段的辅助下理解诗人对月惆怅、思念亲人的情绪,但又不会完全沉浸在消极的情绪中,反而能够通过月的圆缺来体会到诗人的豁达心态。最后,教师还可运用音乐来衬托意境,鼓励学生朗读诗词,进而体会到诗词的韵律美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此时,学生便可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沉浸在学习氛围中,深化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会不断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兴趣。

(四)组织丰富传统文化学习活动

教师除了利用课文内容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外,还可把握每个渗透传统文化的时机,积极组织开展与传统文化学习相关的活动。如教师可将每节语文课课前5分钟为学生构建分享传统文化的平台。学生可通过成语的产生或者历史名人故事的讲解等方式来分享传统文化知识,这样不但能够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更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信息内容,丰富知识储备,同时还可通过传统文化的视频内容,如《百家讲坛》中对百家姓、先秦诸子百家相关内容的讲解来了解传统文化。这些节目能够有效辅助学生更为灵活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体验到其中的趣味性。学生可边看边学,更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与效果。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如结合经典古诗词进行朗诵竞赛,或者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开展的演讲竞赛等。学生还可对历史人物角色进行扮演、表演情景剧,或者通过书法、舞蹈等方式来传承传统文化。通过教师组织多样化的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机会。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接近和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内涵,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下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从而成为坚定的传统文化继承者和传播者。

三、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师要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科学地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研究,不断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进一步提高學生文化素养,从而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通过以上分析,结合具体教学实际,从多方面研究了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有效融入传统文化内容的途径,希望分析能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郦新军.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286.

[2]张顺良.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科技资讯,2020,18(29):180-181+184.

[3]谯健.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J].中外企业文化,2020(9):82-83.

[4]汪真军.“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J].科技风,2020(18):125.

猜你喜欢

渗透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