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以美育人”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2021-04-13张一帆赵丹妮
张一帆 赵丹妮
【摘要】美育是一种心灵的教育,“以美育人”是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具有的教育意识,推行“以美育人”要清晰地认知学校在开展美育中面临的问题困境,结合区域要求与学校特点建构美育课程。小学“以美育人”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可以通过建造美丽校园,环境美育人;打造美育课堂,课程美育人;设计多元活动,生命美育人,以助力小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学校美育 以美育人 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2020年省级骨干教师项目:“后疫情时代小学教师生命情怀培育路径研究”(编号:2020GGJS192)。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6-0034-02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够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1]2021年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中心网络采访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表达了对《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支持并指出:“美育课不是艺术考级,而是对审美经验、审美感知、审美素养的教育,学校中存在的美育课或有或无,时有时无的问题需要解决。”
《意见》体现出国家对美育越来越重视,强化国家小学美育工作的推进有利于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洛阳市西工区素来重视儿童的美育,通过创设美育环境,打造美育课堂,设计多元活动,强化学校美育功能,注重儿童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效提高儿童的审美素养。
一、建造美丽校园,环境美育人
小学校园为儿童提供学习成长的物质生活空间,是教育思想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的场域。儿童在校园中学习、玩耍、与人交往、进行观察……留下成长路上的脚印与记忆。每一方校园空间的价值理念与文化元素选择不同,形成的建筑风格不同,带给儿童的成长体验与生命感悟不同。故此,需要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美育隐性课程的开发,实现与美育显性课程的相互映照,相互促发。学校应基于儿童视角开发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环境,以美育人、以景育人。促使儿童与校园空间双向互动,发挥文化与校园环境的陶养功能,将美育环境的隐性课程效果最大化,滋养儿童的生命成长。
(一)建設生态美、自然美的校园环境
“以美育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需要。蔡元培先生说:“以美陶情,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健体。”美育的培养标准正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2]
构建“真实与自然、结构与秩序、美与氛围”的校园环境是西工区各小学在不断探索的问题。洛阳市西工区有一所独具特色的学校——西下池小学,位于西工区洛北乡西下池村内,占地面积仅5336平方米,却丝毫不显得拥挤杂乱,因布局合理,更显得玲珑雅致,是一所世外桃源般的学校。在学校环境的营造中,突出“爱、自由、规则”的办学思想,着力打造一个有着美的氛围的“心环境”,努力去建构一个生态的、经典的、生活化的、课程化的校园。只要一步入校门就会被这所充满自然气息的校园空间深深吸引,满园的花花草草,攀枝生长的树木,造型精美的水池,让人倍感放松,可谓一步一景观,一步一惊喜,这每一处景观构成了属于儿童的探索世界。
(二)开发以校园环境为载体的美育课程
深度挖掘校树——石榴树中蕴藏自然之美、生长之美、品德之美的课程资源。培植以校树为代表的校园文化林,每棵树上的知识牌与地域文化相联系,讲述着与十三朝古都洛阳相关的故事,无一不蕴含着教育意义。将校园生态环境与地域文化结合,家国情怀、生命共同体的课程思政元素悄然走进儿童心里。师生共同开辟了一块“生态园”,每个季节会种上不同的作物,如西红柿、辣椒、南瓜……这儿成为了儿童的“露天教室”,他们细心观察和照料着植物,体验耕种的艰辛,也感受劳动的美好。“每次看到生态园里的植物心里都暖暖的……有一天走进学校后,感觉特别兴奋,我发现那棵细小的并不繁茂的梨树上结出了三个梨。看着这三个梨,我欣喜地感受到生命的神奇、生命的可贵。我更加喜欢生态园了。”[3]儿童在叶的生发与飘落、花的盛开与凋零、果实的生长与成熟中感悟生命的力量与美好。
二、打造美育课堂,课程美育人
打造多元优质的美育课程是西工区教学的一大特色,区域内所有小学采用统一的课堂流程,整体提升小学美育课程的教学效果。美育课程不是单一的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开展多元的美育课程,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地方课程。[4]
(一)创设多元丰富的音乐课程
西工区音乐课注重教师课前课后与儿童的连接,课程内容在唱歌的基础上,还加强乐理知识和音乐形式等教学板块。学习乐理知识,欣赏优美的钢琴曲,了解和学唱豫剧等课程让学生欣赏到不同的声音之美、韵律之美。在音乐课上伴随音乐加入动作和小舞蹈等元素,也有助于让儿童伴随节奏动起来,释放身体和心灵。学校的一些社团补充了音乐课上乐器学习不系统的缺憾,在学校社团课里,每个人都可以系统学习自己喜欢的乐器,在学习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学会欣赏音乐。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个人情感的儿童,教师则会伴着轻快的乐曲鼓励儿童解放自己的身体,透过肢体语言表达情感。
(二)发挥美术课程的多功能作用
小学美术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是提高学生美术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西工区的美术课堂以“概念教学”为主,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选择,充分给予他们绘画方式自由,鼓励儿童用各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美术课程内容丰富,学生不是简单完成画画任务,而是通过体验课、写生课、欣赏课等多种课堂形式感受人文之美和生活之美。在美术课上学习基本的色彩搭配,探究色彩的秘密,通过自己的设计让作品看起来更具有美感,体会设计美与色彩美。
此外,还专设曼陀罗绘画课程,通过象征方式进行艺术表达,展现儿童的无意识冲突,并借助曼陀罗特有的整合功能,整合内心的矛盾,获得内在的和谐与稳定,增强内心的秩序感。课程采用两节课连排的方式,充足的创作时间能让儿童课上完成绘画作品并展示。绘画作品的评价采用“无评价”鼓励式,只要敢想、敢画就好,“无评价”鼓励式是对每个儿童无限创造力的尊重,是对每个儿童个性化的鼓励。
三、设计多元活动,生命美育人
美育课程的开展形式需要多元化,学校要不断丰富美育内容,展示美育文化成果,让学生真正参与进去,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美育体系。西工区在“心教育”理念的引领之下,大力推进各学科的渗透美育课程,让儿童在活动中体验生命,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拥有完整的人格,让课程活动为学生精神成长提供养分和能量。
(一)利用区域节點课程渗透美育
西工区的小学均开展感恩孝亲周、新生入学礼和毕业嘉年华等一系列节点教育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儿童能够感受自身生命成长的力量与美,体悟生命之间的联结之美。例如在感恩孝亲周期间,儿童会通过体验“一日护宝”“角色互换”“每日一抱”等活动增强与父母情感连接,明白生命存在和生命传承的意义,体悟亲子间的情感之美。在不同节日营造庄重、热烈的节日氛围,让儿童了解不同的中国传统习俗,感知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美和民俗民风之美。这些具有仪式感的活动,能让儿童真切地体验到生命的尊贵与价值。通过参与—体验—感悟的过程,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通过欣赏文化之美,让民族精神在儿童心中扎根;通过对文化之美的感知建立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豪。
(二)充分发挥区域美育资源效用
西工区充分利用各种丰富的社会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出游、研学、参观场馆等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唐三彩博物馆、文学作品讨论会、参与科技节展览等。在这些活动中儿童能够透过亲眼所见和亲身体验体会历史与智慧之美,感悟作者的艺术思想、感受科技创造之美。在各类活动中创造的作品又可以选择作为校园文化或教室环境的装扮,设计与构建艺术角、科技角、作品长廊等承载儿童作品的校园建设,一方面起到激励作用,给儿童信心与鼓舞;另一方面让儿童的作品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校园的艺术美。
四、结语
实践证明,区域加强美育教育工作统筹规划、评估督导,区域协同构建小学美育课程体系,制定统一美育课程大纲、实施策略和评价标准,充分调动区域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助力研发美育课程体系。注重从体制机制上入手遵循构建课程、实施课程、反思改革的循环推进,打造美育教学体系、美育实践体系、美育环境体系相融合的大美育格局,努力开创新时代小学美育教育新局面,为儿童打造最美的童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29):18-22
[2]邓雅婷.“立美育人”理念下小学活动课程实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3]王占伟.爱和自由,让师生成为自己——解读洛阳市西工区西下池小学蝶变背后的文化力[N].教育时报,2011-05-07(1).
[4]杜巍巍.论小学课程的美育实施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
作者简介:
张一帆,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初等教育学。
赵丹妮,女,吉林长春人,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命教育、初等教育学。